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11-11 10:02 热度:

   摘 要: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和教学资源“微课”已逐渐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应用于各大院校。“微课”以其时间短、内容生动、学生学习自主、易于分享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语文

高职语文教学

  1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1.1 学时过少,定位不准高职学制为 3 年,实行“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校外 1 年或半年顶岗实习。除去 1 年或半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延长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考取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甚至硬性规定“双证制”,忽视人文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高职语文变得无足轻重。有些高职学校开课随意,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不时压缩教学时间,由于课时压缩严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不一再删减教学内容,有些高职学校甚至停开高职语文。另外,还有些高职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内容各异、名称各异,如高职大学语文、大学语文、高职应用语文等,导致课程开设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目的不清晰。

  1.2 教法传统,改革不力高职院校虽然一直在强调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难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授课的随意性、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与学配合不佳等种种原因,使教师对非专业课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抱着可改可不改的态度,导致“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灌输,纯理论教学”的局面仍未出现太大的改变,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由于年龄所呈现的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情绪化明显,对学习的热情随着兴趣而升降,他们没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的教学内容。

  1.3 学生低头,课堂低效从 2014 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 81%。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很高,他们热衷于上网看新闻、逛论坛、网上购物、看网络视频及玩游戏等,对以学习为主的信息关注较少。学生对手机依赖性普遍比较高,学习上即便遇到问题也很少请教教师,习惯性地寻求“百度”解决,乐于成为“低头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越来越高,课堂互动效果不好[7]。

  2“微课”的特点

  2.1 短小精悍,资源丰富 “微课”以“微”为特点,内容简短、具体,体现在时间上,与传统课堂一节课 45 分钟教学时间不同,“微课程”时间一般在 10 分钟左右。“微课”虽时间短内容却要求精致、丰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在短时间内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讲解[8]。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更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技术载体。

  2.2 内容生动,便于掌握 “微课”以呈现教学视频的方式,很好地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相连、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利用教学视频集教师讲解、图片、音乐于一体,以卓越的视听效果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高职语文学习的距离,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3 针对性强,学习自主 “微课”内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它的资源设计指向非常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重复播放微课视频来巩固知识,尤其对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通过反复观看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高职语文“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微课”将文学知识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微课”、翻转课堂与技术的关系,考虑学生的能动性与教师可操作性的充分融合,见图 1。

  3.1 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高职学生对文学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中学阶段,但已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也对历史性文学作品较感兴趣。进入大学课堂,教师可利用“微课”介入关键性的文学知识点,使学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内涵规律,了解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准确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微视频的片头、主要内容、片尾,利用声音、文字呈现、话外讲解、音乐、FLASH 分别展示知识点。如涉及魏晋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可将具有强烈归隐意识的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切入点,制作“中国魏晋隐逸诗人作品集”,用呈现型“微课”让学生对田园诗和隐逸文化有一个框架性认知;讲授陆游、辛弃疾的词时可播放介绍二人生平的“微课”,让学生体会作家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感历程,从而深化对作品的解读。

  3.2 字词和典故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生僻的字、词、典故,学习起来不仅枯燥,而且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文字与图像、动画、故事相结合,增强趣味性,加深学生的印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的生僻字读音、解释、通假字的用法可在“微课”视频中配图或动画,这样不仅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解读李商隐的《锦瑟》时,可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个典故制作成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微视频,然后根据故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味作者如何利用诗中朦胧迷离的意象来抒情,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4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高职语文翻转课堂实践,首先要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据此设计制作教学“微课”。课前要求学生下载并观看“微课”视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学生可灵活选择相关学习资源反复观看。课堂教师组织学生借助视频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完成文学知识的内化,强化记忆与学习效果。课内教师解答问题,补充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评价反馈,使学生能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见图 2。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 (19):59-64.

  [2]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 (23):73-75.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来源:《卫生职业教育》,作者:于 玲。

文章标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123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