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论文投稿现代系统工程方法与高校德育实践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2-22 10:55 热度:

   本文是一篇教育期刊论文投稿发表在《教育科学》上,杂志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摘 要 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规律,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和高校德育实践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德育模式运作的机制,构建一套现代德育操作体系,使高校德育模式最大程序化,从而加强高校德育过程和体系控制,真正达到创新德育科学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 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期刊论文投稿

  1 引言

  行为反映思想,思想支配行为,引导思想就等于转化了行为,大学生的思想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系统工程的属性去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特性和社会实际形势需要,按照德育模式运作的机制,构建一套现代德育操作体系,可以切实发挥德育的有效性。加强德育实践模式构建、做好预警体系和德育科学规划工作,可以将系统方法与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以当前德育运行体制为突破口,注重整体性思维和系统分析方法,利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决策、层层渐进,加强德育活动过程的规范与控制,克服德育的僭越,搞好德育前瞻性研究,从而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2 运用系统方法和工程手段使高校德育模式最大程序化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将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和工程手段可以使德育实践模式更具有可控性。从工程技术出发,对德育活动程序进行科学定位,可以分为:

  (1)评估反馈。虽然我们使用科学方法对德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协助领导者进行了决策,为德育实践提供了具有重大参考和使用价值的方针、政策或规划,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种效果究竟能否保持下去?它的优点和缺点到底是什么?如何不断完善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把人们观察到的实践结果不断反馈给分析者和决策人员,以便这些人时时对比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情况,对德育效果进行针对性评估,检验实施过程,反复修改已有决策,以及行为方式和目标。

搜狗截图15年12月29日1625_13.png

  (2)明确目标。运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的高校德育模式的预测、评价、计划和规划、分析等问题,必须要弄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目标、范围,条件、要求等,即必须首先明确工作目标。一般说,工作目标是由国家或其他主管部门提出的。如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就是由党和政府提出的。但是,由于客观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加上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使提出任务者只能说明目标的一部分或说出笼统目标。这时,就得需要从事德育模式实践的人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才能清楚。

  (3)调查研究。要精确地分析各种具体道德系统,如区域道德建设系统或整个国民的道德信念、活动等系统。必须把握反映这些系统的某些基本情况——关系数据或信息,然后,依此制定该系统的现实基本发展状况,描述出它的基本结构,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考察。这些数据或信息,最好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研来取得的。它更客观和准确,是通过各种统计部门或书面问卷、重点走访取得的信息,当然也可以作为研究时的重点参考。要在每次调查之前确定好具体目的,安排好行为计划和应急措施。

  (4)建立模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把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分类,研究优选,然后根据选择结果及所反映出的基本情况,概略地描述出该系统发展的基本结构模型。由于高校德育模式较之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更为复杂,人的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更大,且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又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其模型的建立就应较其他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在对高校德育实践建模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具体道德系统的接受影响和传出影响建立模型。

  (5)分析、决策。有了高校德育发展的基本结构模型,就可以依据对它的一定作用和它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了。如可以针对一个学院道德建设发展模型,给它输入一定的新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尺度和思考方式,然后看它在该区域产生的反映,即引起人们的道德关系和活动,以及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有多大的变化,来认定该模型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印证程度,来确定这个模型是否是客观和基本准确的。若是,则应把它固定下来,用于各种模拟试验。有了客观的模型,就可以进行模拟试验,就能够有效地协助各级决策人员,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有效而又可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发展的最好方式、政策和策略。在决策者进行决策时,应该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行为方案。

  3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来加强高校德育过程和体系控制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性,涉及组织、政策、管理、教育等上层建筑因素。系统工程是随着解决各类综合性很高的复杂任务发展起来的。德育实践模式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也基于此点。

  3.1 从主客体系统耗散结构论入手看待德育目标达成。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系统自组织理论登上了科学的殿堂以来。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新成果,逐渐形成了建立统一的系统学、探索复杂性的科学新方向,并延伸到德育等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成为当代知识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借助系统自组织方法探索思想自组织现象,进而体现在德育客体活动中,对德育内化过程和促进德育模式的目标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以比利时自由大学普利高津教授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建立起来的。产生耗散结构应具备以下必要条件:①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②系统应当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④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⑤德育目标达成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具有自组织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强思想自组织机制,搞好德育队伍自我建设和学生“三自”教育,德育目标达成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能自行按照某些规定形成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定方式协同地朝某一方面发展。但是由于德育目标达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高校德育模式,目前尚不可能进行定量研究,只能定性地进行探索,待条件成熟时发展。

  在高校德育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摸索阶段,还必须借鉴工程手段和系统方法,完善整个高校德育科学评估体系和技术手段,将定性和定量、重点和全面、过程和结果、短期与预期、自评与他评、确定与不确定等因素结合起来,全力探究新时期德育活动规律,创新德育科学模式。

  在构建高校科学德育模式过程中,各系统和要素之间只有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才能形成一个层次控制、逐步规范、甚而达成一个以自组织系统为主的德育实践模式。

  3.2 从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入手看待德育过程

  对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要进行系统思考,从反映系统控制科学的出发,启发现代德育控制论的思考,针对人们思想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可以采取系统思考、整体控制”为核心的德育过程理论。

  对于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事物的控制,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设“网”,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控制目标。这是一个现代控制论的控制能力问题,也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德育工作,也必须承认自己有限的控制能力,寻求科学的控制“网”,以便对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控制对象实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同样,高校德育也不可能网罗天下,但它在一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有作为和有效果的,即是有控制能力的。控制论的理论依据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接受教育,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教育作用于人。它也符合德育方法论思想,即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一旦形成了这样被人们共识的教育“网络”,从内容、载体到方法上都比较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能有效地实现德育的目标和功能,真正体现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能获得满足的价值。

  3.3 从系统工程的层次性原则入手看待高校德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工程的认识程序理论是20世纪大系统工程实践与科学哲学和一般认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上各种系统大工程的工程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的经验总结。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实践也有重大意义。

  (1)系统工程方法论是技术科学方法论与管理科学方法论,层次性是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既然系统工程方法论将目标选择与价值评价的问题当作技术管理认识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来认识,这就启示我们,德育的渐进目标也是德育模式的重要问题,要着重加以研究。

  (2)我们过去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对于应该取什么样的认识程序模式,是采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的程序模式,或者是二者同时采用呢?一直犹豫不决。通过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发现系统工程的认识程序模型与运筹学解题程序(认清运筹目标—确定约束条件—描述目标函数及可行解—构造数学模型求最大可行解—评价其模型及不行解)以及基础科学认识程序极为相似,这就加强了我们在工程德育模式中采用从思想现象入手的认识程序模式的决心。

  (3)系统工程方法论启示我们,科学哲学的认识程序模式要具体化。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的对象范围很广,德育工作的内容、手段、方式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分层次地开展工作。这不仅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3.4 从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原则入手看待高校工程德育模式的整合体系控制

  不论何种结合方式,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诸如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它是现代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建立起与新形势下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整体德育目标一致的要求下,形成幼、小、中、大学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而又相互协调照应,依次递进和纵向发展的目标体;二是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幼、小、中、大学德育相衔接的系统的内容体系;三是构建为实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要求相适应,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的育德树人工作体系;四是建立能够实现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德、智、体相互渗透的管理体系;五是在探索新时期德育规律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学科理论体系。最后在总体上基本形成目标、内容、管理序列化;大、中、小学一条龙;学校、家庭、社会联成网络;德、智、体育相互渗透;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德育队伍专兼结合;多方力量同心育人的整体格局。

  (1)高校德育模式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效应取决于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配合,是否形成教育合力。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尤其需要解决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一致的问题。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综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教育。这些既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又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高校德育模式是理论灌输、思想引导、社会实践齐头并进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枯燥的“思品”课变得融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净化。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其次,依托高校所处的地域优势,大力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要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课堂——基地——社会”等小、中、大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德育模式是政工人员、教师、教辅人员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局,必须纳入思想品德建设体系的总体规划,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部署,统筹安排。与此相适应的领导管理体制,领导直接抓,教育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学校党、政、工、团、教师、教辅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 吴同喜.构建德育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6)

  3 屠蕴雯.论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6)

  4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文章标题:教育期刊论文投稿现代系统工程方法与高校德育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300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