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思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2:09 热度: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它与接受性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性。文章阐述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内涵;对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评价体系与学校环境等均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 研究性教学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自主选定课题,再经过查询资料,实验讨论,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像开展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自主探索知识,在探索活动中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应实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逐步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落实主体性教学思想。研究性教学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这是研究性教学的逻辑起点。随着教学规律的发展,“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等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进行探讨分析。
  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质、目标、特点、评价等要求,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学科教学、选修课和活动课教学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发挥资料提供、方法咨询、问题引导、思路点拨和组织调控的作用;学生从教材内容、时事材料、文献资料、科技发展和自身实践中,通过集体合作,采用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克服困难的意志,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获取、巩固和运用知识,获得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人才的培养应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转轨,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的做法,把发展大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我们认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不应该是一种接收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探索、研究过程。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理论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应当从教师的“教会”转变到学生的“学会”以及“会学”。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互助性等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学习主体之间及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应当指出的是,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也应归结到研究性教学的范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与内化。
  (一).研究性教学应把握的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努力培养观察、探究和调查日常生活、自然及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进取的正确态度。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努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确立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大胆实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要努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工具、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与提炼信息,学会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
  4.树立团队协作精神。要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研究性教学致力于创造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创意及研究成果,学会主动协调和组织管理,拓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的求知欲。要努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研道德。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还可以是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在课题选择上,可以围绕教师提出的一个综合性专题,自选研究方向,也可以不由教师确定范围,由学生自定题目;在教学时空上,不局限于课堂,可根据需要到图书馆、实验室、教研室等场所,或者深入企业、社会进行调研。完成研究性任务后,可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可用几周、几个月到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研究性作业,有些研究生的课程即如此。
  2.教学方式的自主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愿地确定研究课题,自觉地发现问题,自发地提出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地探求结论。
  3.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通常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实际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4.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及其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性教学虽也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它更强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并内化为个体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只强调背诵、理解、复述和模拟,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工作责任心,强调培养学生获取与归纳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与表述观点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一)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问题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或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获取和应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验教学。主要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环境,达到消化吸收知识的目的。
  3..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设置实验目的,在讨论实验要求,分析实验对象、条件,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广泛参与实验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实验,记载实验,分析实验等。
  4..例证教学。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象,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学习、借鉴案例反映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朔根求源,达到知己知彼。
  (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1.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依据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认知类和实践类。
  1.1认知类。它以认识和了解某一研究对象为主要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条件的确定,有关规律、机理、原理的探究,相关因素和因果关系的认识等研究活动实施教学。
  1.2实践类。它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对研制方案的制定,研究条件的创设与实现,新改进,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应用等活动实施教学。
  1.3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依据阶段划分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
  1.4确立问题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
  1.5实践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调查、研究、探索,达到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1.6成果交流阶段。学生将取得的初步成果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一般为: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三)研究性教学的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必要手段与方法。
  重视和强调教学的过程,而不过分看重研究的最终结果。评价注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开题时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假设意识与能力。实施时要注意学生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相关资料的收集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情况,并重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结题时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全过程的情况、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研究成果的交流及展示方式给出评价。应特别关注学生获取的“无形成果”,如研究兴趣的养成、创造兴趣的体验、观察视野的拓宽、合作意识的培养等。同时,应重视正面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而不过分依赖教师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发现自我的过程。
  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实际操作,应根据研究性教学活动方案的特点,明确评价的目的,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模式的结合上,找出恰当的评价方式,综合发挥教学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应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教学评价中“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应根据本单位研究性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设计各种适用于不同课程内容的评价方案。应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管理的目的出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表现和成果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综合评价的做法。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条件
  (一)考试评价制度。如果考试评价制度不紧扣课程改革,仍旧沿袭传统的考试评价机制,实施研究性教学就有可能变味,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作“秀”。
  (二)学校的环境条件。
  1.建设研究性教师队伍。第一,高校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研究性教学在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中的重要意义,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并取得成效。要建立体现研究性教学精神的教学工作规范,特别是教师聘任制度和任职规范。第二,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思想宣传,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做思想铺垫和舆论准备。广大教师应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使命感、责任心,真正投入时间、精力把研究性教学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和方面。第三,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学生要养成积极主动的自主精神。这些不仅需要外在的宣扬和内化,更重要的是一段心理的旅程。
  2.建立研究性的教学管理队伍。研究性教学需要转变管理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环境,没有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是缺乏政策保证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理解研究性教学,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培植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我们的高等学校缺乏的是学术性的管理者。
  3.营造研究性的软硬件氛围。创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条件,如电教、图书、实验、网络、经费、人员等;在评价导向上,要充分体现效益优先,对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的实验项目给予充分关注;学校相应的制度应该服务于研究性教学;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向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等。
  (三)教师综合素质。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来说,是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优化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和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
  总之,实施研究性教学有一个过程。一方面,一个人所受教育是终身的,研究性教学应该渗透其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一认识正逐渐为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所接受。目前,高等教育已有大量的事实佐证这一点。但是,研究性教学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诚然,研究性教学不是某种确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多样性的。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在于教师的研究性意识,在现成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创造研究性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空间,提高教学实践的研究性品质。我们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研究性教学的不断发展,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高等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一定能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JoneTheodoreMerz,AHistoryofEuropenScientificThoughtintheNineteenthCentury[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1965:167
  [3]冯增俊.论教育的现代演进[J].教育研究,2002,(12)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张建平,施翔.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1,(10)

文章标题:研究性教学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9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