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校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2:06 热度:

  摘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高校融资过程中,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强调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关于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用于政府对高校贷款风险的调控,但较少分析融资风险的宏观因素,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校融资风险产生的宏观因素,并综合其微观的风险。
  关键词:融资风险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原因风险种类
  一、高校融资风险形成宏观原因
  (一)政策风险
  首先,国家或地方对高校使用贷款的态度的变化导致的风险。近年来,贷款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困难,扩充了教育资源,但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贷款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困难等等。为了遏止融资资金的乱用,山东省出台文件要求高校贷款资金必须用于最紧迫、最急需的项目,不得用于建宾馆、广场、假山、人工湖等形象工程;严禁利用贷款对外投资,防止因投资活动或项目开发失败而形成呆坏账损失;严禁利用贷款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要求高校贷款规模绝不能超过偿债能力,年度内偿还贷款本金、支付利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正常运行。
  其次,国家对高校招生政策的调整,导致现金流短缺。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由于生源的减少,学校的流动资金也会相应的减少。
  (二)教育市场竞争风险
  高等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竞争激烈,导致市场风险加大。表现在:高校市场的份额占有率缩小风险;人才质量的风险等。教育市场开放后可能产生下列结果:1、外国办学机构抢占中国教育所不能提供的教育空白区(如英语母语环境的营造,优质的特色教育服务如职业培训等),吸引走我国部分优秀生源,并直接导致教育资金的大量流失;2、利用高薪把我国优秀师资抽走一部分,直接冲击我国教育质量,3、大量高级人才被外企、大型科研机构或国际著名大学聘用;4、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观念渗入、扩张,对我国的影响加大。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加剧。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贷款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对外巨额顺差,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面对宏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中央银行将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在同样融资规模的条件下,融资的利息率越高,高校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贷款政策方面:贷款额度无上限;贷款利率上调,增加了还贷的利息负担;国家的金融政策变化,从严控制贷款,造成高校贷款建设计划项目搁浅。2007利率的提高,对高校融资的影响成本增加
  2007年利率的变化.jpg

2007年利率.jpg

  
  贷款前后利息支出的变化:2007年3月时6.39%到2007年12月7.47%,两者相差0.06%,2000亿贷款的利息多支付120亿,成本大大提高。
  (四)财务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贷款期限多为3-5年,虽然缓解了部分“扩招”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但是带来的财务风险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高校财务结构失衡,负债比例过高,一旦出现自筹资金困难和资本营运失误,或流动性资金不足,将会引发现金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严重下降,致使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出现资金链断裂,严重时将会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长,部分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对投资项目、还贷计划、偿债能力等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向银行贷款,并且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管理不严,使部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造成资金的流失,影响了还贷。
  (五)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指的是高校因举债规模过大,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学校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是学杂费,但目前高校收费标准已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区超过了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而未来几年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也呈递减趋势,高校收入的增长将很有限。随着贷款偿债期限的临近,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借贷养贷的恶性循环。银行为避免收贷风险,更会全面关注高校贷款,逐渐提高贷款门槛和提前收贷。可以预见,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势必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引发债务风险。
  (六)担保风险。
  担保法规定,高校不得是保证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教育设施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故在实际操作中以公益设施为抵押的贷款缺乏法律保障。因此,银行对高校主要采取的是信用贷款,而在高校无有效抵押资产、高校资金来源受国家教育政策和高校未来招生规模影响的情况下,用于归还信用贷款的资金也将经历由高速增长到逐步稳定甚至下降的过程。
  (七)机制风险。
  公立高校财产的公有性质决定了国家经过一系列委托代理过程,把高校的运营及管理权委托给最终代理人——高校领导,高校领导也是会追求高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由于高校投资主体不明确,各高校领导既不是所有者,也不代表出资人,而且高校领导作为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实行任期制。所以,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领导会在自己任期内选择“办多少事,借多少钱”,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留下的巨额债务也许需要下一任承担,而新上任的领导,也不可能承担得起这债务。对银行而言,就形成了高校委托代理中的机制风险而引发的呆坏账。
  二、高校融资风险产生的微观原因
  (一)融资前借贷双方的固有的思维的偏差导致。
  1、银行的错误认识和举。
  贷款归还的依赖性银行认为高校生源年年不断,教育事业收入逐年增长,具有连续性及可靠性。银行多头放贷、恶性竞争增加了高校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当银行认为高校贷款是低风险、高收益的贷款品种时,便会竞相向高校放贷或授予授信额度。部分商业银行在强烈的扩张冲动驱使下,不认真测算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授予借款人过高的借款额度,甚至在明知借款人已经向其他行取得高额借款或额度的情况下,仍然抱着侥幸心理,给其多头授信。而当高校过度负债面临偿债困难时,各行又都希望抢先一步收回贷款,争相要求高校还贷或要求提前收回贷款,使情况加速恶化,陷入挤兑模型的困境。
  2、高校的负责人对融资的态度。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高校长期作为国家举办的教育事业单位,国家全额投资,只需要按政府指示办学,形成了风险意识非常缺乏的贯性,认为贷款来自于国家,高校属于国家,高校欠债是国家自己欠自己的钱,普遍存在着还得起就还,还不起国家会承担的心理预期。另外一个原因是高校受社会急功近利等浮躁风气的影响,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上出现多元倾向,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等在高校部分人群中淡化甚至异化,为满足自己而不择手段,对风险不以为然。.
  (二)高校贷款的特征高校产品的独特性使其产生风险
  1、贷款投资效益的隐蔽性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后,以生产产品获利偿还债务,而高等院校还贷很难用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来表观其经济价值,故导致高校向银行的贷款难用贷款效益来预测,也很难用各种经济指标来评估。
  2、贷款风险的潜伏性高等院校贷款的无形资产价值难以计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规范地按市场价格对贷款定值,使贷款的风险衡量难度加大。故贷款风险具有很强的潜伏性。
  3、高校资产结构的影响。在高校全部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大,相应的流动资产比重小。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尽量缩短贷款期限.形成的短期借款和长期使用的矛盾。货币资金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是所有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中最直接、最现实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流动负债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来偿还。作为高校可以借用此指标分析其实际偿还能力,一般高校净资产数额虽大,但真正易变现、可动用的资金却很少,所以其现金偿债比率较低.过低则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三)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无监督约束机制产生风险1、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从。2、投资规模不受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不受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3、自筹资金难以落实。
  (四)影响高校贷款风险的因素
  1、偿还贷款责任的模糊性。部属高等院校的贷款,不由教育部偿还,缺乏政府对还贷责任的监督。学校法人也不是谁贷谁还,四年任期届满更换校级领导后更导致还贷责任的模糊化。故要判断还贷责任明晰还是不明晰。高校贷款仍属商业行为,故要判断高校贷款是随意性还是有针对性。
  2、高校贷款一般不用办理担保和财产抵押,属纯信誉性贷款,银行取消贷款额度准暨制,实行资格制。以高校的信誉为贷款依据,故随着贷款量的增加而增大风险。
  3、贷款利息是否列入当年支出预算,学校有无支付能力。(4)贷款供求用途的定位问题,集中用途还是分散用途,分散用途更存在风险。(5)贷款会计核算法的规范性及科学性。现有直接列支会计核算法和往来会计核算法及单列一贷款建设项目等核算方法。总之,不同会计核算法对风险预测效果不同。高校贷款风险预警定量指标如下:基建投资支付能力系数=基建银行贷款+基建应付账款高校年末有基建货币资金•自有资金负债率=贷款资金高校自有资金,指于贷款还本付息日的负债率•学校建设投资贷款率=银行贷款高校建设项目投资以上这些影响高等院校贷款风险的因素,直接和间接关系到高校贷款的可行性和还贷能力。高等院校贷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 

文章标题:探讨我国高校融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9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