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7-16 16:02 热度: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经不仅仅是生物学所独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守钧提出:“共生关系不止存在社会某个方面,而是遍布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社群、家庭等所有领域。日本学者井上达强调,“我们所说的‘共生’,是向异质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1]。以上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摘 要:本文以共生影响因子为主线,研究职业培训对共生主体、资源及约束条件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以偏利共生为基础,强化职业培训增强人力资本,依托产业、行业调整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的建议。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职业培训,共生主体,资源,约束条件

  一、共生主体

  按照我国两元社会管理制度,社会共生主体主要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两大基本类主体是显而易见的。

  (一)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也称作市民,是指在城市里生活的居民。他们具有城市有效户籍,是长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合法公民。作为社会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之一元,城市居民正当权益保障率和社会资源占有率较高。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2]。

  (二)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以 “进城务工”“ 城乡两栖”为主要特征。近年一股新的团体,数量占农民工总量的43.48﹪,即新生代农民工引起广泛关注。入城动机从“生存型”转为“发展型”。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3]。

  将新生代农民工分离出来,外来务工人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意义、认同自己非城市居民身份的外来务工人员类主体,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具有部分城市居民特征但无城市居民身份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民参加职业培训明显多于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与次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变现出强烈的愿望。三类共生主体一致对加强职业培训能够加速融入城市生活进程表示认同。

  二、资源纽带

  研究小组自编外来务工人员渴望融入城市的根本动因对资源需求调查问卷,随机抽样,分别施测,并以指导语指导被试者填答问卷。问卷量表含城市户口、就业、工资、子女入学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项,年龄阶段分为18-25岁,25-35岁,35-50,50岁以上等区间。共发放问卷1005份,回收有效问卷836份,有效回收率为83.1%。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资源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资源需求的显现性

  (2)不同年龄段对资源需求具有差异性

  (3)资源获得的矛盾性

  在共生资源方面,城市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化是外来务工人员渴望融入城市的根本动因。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正当权益保障率和社会资源占有率是比较低下的。随着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地涌进和融入,城市居民表现出对城市的基础设备、公共服务和社会秩序等资源共生稀缺同时第三产业如家政服务、重体力劳动等依赖程度加重的矛盾性。

  三、约束条件

  任何共生关系,都存在约束条件,如果向外来异质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是和谐的即可达成共生关系,否则将无法达成共生关系。为了形成共生关系,各个主体要相互约束[4]。

  (一)根据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异质的介入,共生更多表现为对异质的约束,具有城市行为规范、具有足够谋生的劳动职业技能、融入城市文化等为基本约束条件。

  (二)出现排斥现象

  当前,外来务工人口大军有占据城市半壁江山之势,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出现排斥意识。

  (三)职业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异质进入的条件

  没有参加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认同感和工作生活适应性方面,明显比经常参加培训的低[6]。共生约束条件在解决各种资源纽带的时候,不仅包括对资源的占有,同时表现出对资源的供给。

  四、研究小结

  对以上研究进行总结,我们对外来务工(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34页)人员融入城市社会做出如下建议:

  (一)偏利共生关系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前提

  城市居民主体地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异质身份决定,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以偏利共生关系为基础。在现有城市主体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形成偏利共生关系是必然选择。

  (二)职业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手段

  舒尔茨把教育投资看作是整个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职业教育在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5],是新市民核心要素职业技能、城市行为、人文素养及消费能力形成的必要手段。

  (三)产业行业岗位需求对新型劳动力结构性就业起强大支撑作用

  城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增加,岗位需求量增加,为新型劳动力融入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JqaZswFx0waIBnyXgB6z9vTr_8MdJ4d3wdB3SQX_TP967Qrcic7aRTfC0xPCjQx5kHxCjg_AXKE6gbYu3t9Vq.

  [2]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content_20243.htm.

  [3]王兰英,张艳芬.从职业培训看新生代农民城市式融入的障碍与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3-26.

  [4]罗培根,王宁宁.和谐共生理论与“远东一家人”模式探析.[J]改革创新,2009(4):87-91.

  [5]郑锌桢,刘凤至,马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城市适应性:个人因素与制度因素的比较[J].人口研究,2011(3):115-117.

文章标题:教育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188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