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3-08 19:02 热度: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键,鉴于目前大学生道德现状,迫切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其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对策

  青年学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民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来分析和认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基本道德教育薄弱,不道德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是必要的。但从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现行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轻低层次的基本道德教育问题,使一些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或较差的学生未来能受到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应有教育,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对象的脱节现象。这种“脱节”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教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我们的许多口号、大道理涉及不到学生中存在的低层次的思想实际问题,导致一方面整个低层次的思想道德问题未能解决,另一方面,造成在同一个体反映中既有相当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境界,又存在低层次甚至是不道德的思想行为,使道德教育不能渗透到各个层面,发挥其应有作用。实践证明,并不是道德标准的要求上提的越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就会越好,这是不切实际的,必然导致道德教育活动出现“两层皮”现象。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思想道德教育理想化,“左”的、“假、大、空”的思想倾向仍然存在,使道德教育说服力不强,流于形式。三是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指导,“健康”与“疾病”一锅粥,忽略了具有不同认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学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道德教育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高校学生道德状况的实际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利益关系的抉择上往往表现为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基本道德要求置若罔闻,对不道德的思想言行不仅没有羞恶之心,有的甚至美丑善恶不分,对于自己的或他人的不道德言行反而引以为荣或赞同膜拜,极少数同学仍处在前道德水准,诸如不遵守纪律、不努力学习、不尊师爱校、不尊老爱幼、不爱护公物、不热爱劳动、不关心集体、不讲秩序、言行粗野、打架斗殴,以及格调低下的“课桌文化”等等。

  以上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显露出道德教育活动存在着缺乏基本道德教育这一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改变这种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的教育,使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与统一性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基本道德教育,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

  抓好基本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基本道德,就是社会对个人行为活动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道德评价的最低标准。它是以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家庭生活准则、职业生活准则等一般性、普遍性、群众性的要求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合。其内容包括以“五爱”为核心的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社会基本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包括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又包含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各个领域逐步形成的新的道德要求。基本的原则要遵循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至上,然后是他人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和次序。基本规范包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诸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中的文明礼貌、乐于助人、遵纪守序、遵时守约、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家庭生活准则中爱老敬老、爱幼育幼、平等有有序、和睦互助等。职业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公正廉洁、勤奋刻苦、诚实无欺、奉公守法等。要教育学生掌握、理解以上各具体道德原则和规范,使学生明辨是非。

  在正面引导教育同时,要充分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对校园内的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要“亮黄牌”,批评不道德的言行的本身就是进行基本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学生中表现出的消极思想行为决不能姑息迁就,这些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不仅表明了学生中的个体道德状况,也损坏了集体和学校的形象,而且它在校园内外都具有相当的消极影响,直接抵触和破坏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活动,如不及时对其批评、遏制。会愈演愈烈,使不道德行为在校园内蔓延。因此,要重视通过批评教育的手段来达到提高后进同学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要把各种典型的不道德的言行引入教学教育内容,分析它的危害,指出它与社会主义大学生的应有行为是不协调的、格格不入的,通过对于不道德现象的批评,使同学增强道德意识,明辨道德是非,从内心深处厌恶不道德的言行,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实际,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切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过高过低或过快过慢都会脱离实际,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过程,把基本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切实解决是非问题,在行为上做到身体力行,并严格按照基本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要来约束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以提高道德修养和境界,使学生的整体基本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进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全面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文选自《教育学》。  《教育学》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11-4297/G4国际刊号:ISSN1001-2869邮发代号:80-334。

文章标题:高校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1649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