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外” 为课堂增色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9-11 08:47 热度:

  摘要:在我们的上学教学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意外”。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等等。下面就在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做如下辩论!
  关键词:教学,课堂,增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不断地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每节课前都做精心备课,仔细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但千虑难免一失,总是有些突发事件无法预料。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堂偶发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正常的教学,也会使教师措手不及,但这偶发事件如何科学处理,也可以转变成为一种很好的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失的,捕捉、判断、处理和利用好这些偶发事件,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即会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与能力,还往往会收到始料不及的教学效果,将使课堂生辉,使课堂更为精彩。
  让我们先来比较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1】在一堂政治公开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了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教师还有意识地列举了几个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例,有理、有据、有力。此时,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手问老师:“老师,你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电视上经常报道有的党员干部腐败,动辄贪污公款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在我们这里也有不少党员干部住的是洋房,开的是高档车,我觉得你讲的道理与实际不相符合。”这突然“杀”出来的“横炮”,让教师慌了手脚,乱了分寸。为了不偏离政治课教学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位教师严肃地说:“别瞎说,你看到的是个案,共产党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后,继续上他的课。
  【案例2】在另外一堂政治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下面是课堂实录片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后,教师将交流的面扩大到全班。)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是比上学前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呀!
  ……
  (孩子们在各种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着,一个女孩子被点名站起来了。)
  生:我会拉二胡了。
  师: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同学听听?
  (于是孩子拿起二胡走上讲台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下面的孩子开始笑起来。还有的孩子说:“拉得一点也不好。”一个调皮的男孩子站起来大声说:“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小女孩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课堂教学出现意外了。我们也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不知她会怎样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众生(摇头):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也行。
  (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还有的甚至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学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原来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强多了!
  (听了他的话,那个孩子的眼睛亮了。)
  (师面对全班学生):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响起真挚的掌声,那个孩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说实话,我和很多教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怕这种意外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怕它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怕自己无法驾驭,怕耽误了教学时间……
  上述两个案例,同样是公开课,面对课堂突发的“意外”,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面,提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1中教师作法不仅不能以理服人,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应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2中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这次小小的意外,居然成了这节课的亮点。假如教师采用如下做法:教师面对嘲笑的孩子说:“刚才有同学说自己有礼貌了,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行为,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吗?”再对演奏的孩子说:“你今天演奏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相信这样的引导也会很快平息这场风波,并安抚那个孩子的心。但是,光凭教师的说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做法只是教师自己行为意识的灌输,并非是孩子自己道德认识的内化。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它应该是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对没有智慧、没有生命气息、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让我们的教学因“意外”而精彩。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教育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学生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所表达出的似乎与教学相背的观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我们教师要放下师者的架子,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上面案例2中,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使他们意识到拉琴是件不容易的事、体验演奏者的艰辛。以事实说话,从无声处更好地保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真正地受到别人的肯定,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也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关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神情,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这节课中,正是有了教师的关注,才使这个孩子的自信心逐步恢复。试想,倘若教师放过了这个环节,也许这个孩子的头将永远不敢高高抬起了。
  二、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感悟。让孩子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互相启发。
  上面案例2中,教师就让学生的生成问题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让孩子自己体验拉二胡的困难。以事实说话,让学生自悟、自省,获得教育。孩子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挚的真情流露。他们的话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充分肯定。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生命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把生成的问题留给学生解决,会让我们看到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让我们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文章标题:巧用“意外” 为课堂增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132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