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黄土高原植被光合动态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作者:周连;韩霁昌;贾夏;赵永华;张鹏;赵明;司绍诚;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生态建设工程显著提升了区域植被覆盖,但其效益存在空间异质性,制约工程成效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基于OCO-2的SIF数据集(GOSIF)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based Geographical Detector OPGD),系统分析了2002–2022年黄土高原及其6个生态分区植被光合动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
中国民用航空机场融合排放清单及验证研究————作者:马子昂;张峥;徐鑫;伯鑫;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排放模型,结合中国民用航空局统计数据,构建了最新的2023~2024年中国大陆民用航空机场起降循环(LTO)阶段的大气污染物及碳融合排放清单,并利用CHAP数据集验证排放清单准确性.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民航机场LTO循环NOx、CO、HC、SO2、PM和CO2排放量分别为12.77×10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地块地下水长期监测指标优化研究————作者:朱文会;程亮;王恭伟;赵珂;陶亚;卢然; 摘要:针对地块尺度地下水风险管控项目长期监测指标缺乏优化调整方法的短板,以某大型危险废物填埋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施工期、效果评估期和长期监测期已有地下水监测数据,构建地下水监测井超标决策的特征数据集,并采用卡方自动交叉检验、穷举卡方自动交叉检验、分类与回归树三种决策树模型,识别影响地下水监测井超标的关键监测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决策树应用于地下水监测井超标情况预测是可行的.分类与回归树模型在准确率... 大气边界层理化过程对安徽省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作者:孙晓芸;石春娥;张浩;王状;吴昭烨;高方涛;肖莎; 摘要:本研究基于多源环境气象观测结合WRF-Chem数值模拟,全面认识安徽省典型臭氧污染的三维演变特征,量化化学生成、平流传输和湍流混合等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臭氧浓度变化的相对贡献,揭示主要理化过程与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昼夜变化对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共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6月1–3日臭氧污染过程期间,安徽省臭氧浓度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超标城市比例达3/4,局地气象条件起关键作用。安徽受“华北-... O3暴露与健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与演化趋势————作者:孔少杰;马静;易洪涛; 摘要:为了系统地了解臭氧(O3)的暴露与健康风险的研究现状及演化趋势,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R语言的Bibliometric功能对O3暴露与健康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并结合绘图软件Origin和文献数据可视化CiteSpac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路径... 河南省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情景分析————作者:韩全康;景雪雪;程亚伦;王玲玲;张宇哲;朱仁成;胡京南; 摘要:为评估河南省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及减排潜力,基于COPERT模型计算本地化机动车排放因子,利用ArcGIS软件构建3 km × 3 km网格化排放清单,系统剖析全省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Gompertz函数与弹性系数法预测2025-2035年河南省机动车保有量,探究不同控制情景下的排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9-2023年,河南省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从1.4亿吨增至1.6... 胞外聚合物在吸释磷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者:毕贞;宋歌;黄勇; 摘要:尽管生物除磷系统和生物膜磷富集系统的长期研究结果已证实了胞外聚合物(EPS)的重要作用,然而对其在吸释磷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围绕EPS是否具有独立于细胞吸释磷的能力,以及EPS中是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化学沉淀作用这两方面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现有EPS吸释磷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基于磷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性,结合近年来在序批式生物膜去除富集磷系统中所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对E... 克氏针茅草原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作者:王进;周广胜;何奇瑾;周莉;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孙帅;王豫; 摘要:草地物候变化是指示陆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指标。基于2000—202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与地面物候观测资料,本研究以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HANTS方法重建NDVI时间序列,并结合动态阈值法提取植被物候始期(SOS)与末期(EOS),评估并确定最优阈值,同时探讨其与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50%和65%阈值下提取SOS和EOS的提取误差最小,R... 气象和人类活动对长江经济带植被固碳的影响————作者:沈园;康平;刘琰琰;冯浩鹏;李路丹;秦文霜;修蒙; 摘要:植被固碳能力(CSC)代表植被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二氧化碳质量(gCO2/m2),开展CSC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双碳”减排增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二阶偏相关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CSC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偏导数方法定... 基于耦合模型的白洋淀流域磷负荷削减模拟————作者:高宇昂;李双江;郑子帅;王浩加;李晓宁;李子琼;杜兆楠;崔建升;张璐璐; 摘要:磷是水生态系统的关键营养素之一,但其过量输入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影响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鉴于此,选取白洋淀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构建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与LSTM-MLP(Long Short-Term Memory-Multilayer Perceptron)混合模型,模拟白洋淀流域磷通量时空分异规律,识别白洋淀流域磷... AI在微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作者:彭政栋;沈东升;徐茵茵;龙於洋;孙晓慧;古佛全; 摘要:微塑料(MPs)是全球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因其体积小、易迁移、难降解等特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且严重的威胁,MPs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人工智能(AI)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在MPs污染治理领域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I技术在MPs收集与检测、污染源追踪、环境影响预测、治理策略优化等MPs污染治理环节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比分析了各环节所用的AI模型及其准确性... 基于破碎增溶的污水颗粒有机物检测优化方法————作者:任昱杰;张志强;黎林均;张子庚;徐晴;卢金锁; 摘要:污水中颗粒有机物(POM)检测的准确性是系统评价水质污染特征的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多维协同预处理体系,通过碱解(化学能)、热处理(热能)与超声空化(机械能)的能量场耦合作用实现POM基质的高效破解与增溶,提高样品均质性以优化光谱法检测结果.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SM)对复合预处理中关键控制参数(pH值、温度、超声能量)进行多参数协同优化.结果表明:(1)各处理对P... 生物炭对鬼针草根际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作者:李艺;高莉;覃潇潇;傅伊昀;石东弋;兰威;唐颖璇;于方明; 摘要:以鬼针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铁-钙层状双氢氧化物玉米秸秆生物炭(Fe-Ca LDH-CSB)添加对鬼针草根际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Fe-Ca LDH-CSB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N和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31.1%-45.6%和3.6%-10.3%.同时,Fe-Ca LDH-CSB添加促进了碳、氮和磷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在生物炭添加为2.... 重庆涪陵喀斯特地貌发育区页岩气开采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源解析————作者:柏宏成;章馨月;彭思宇;王星; 摘要:喀斯特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水文条件脆弱,易受页岩气开发活动中重金属迁移污染的影响。虽然随着页岩气的规模化开发,其在增强能源供应安全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成的潜在的污染威胁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重庆市涪陵页岩气开采区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4-6月通过调查分析土壤和地下水中不同重金属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相关性研究,推测研究区重金属的可能来... 不同商用钝化剂对镉-汞复合污染麦田的修复效应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影响————作者:张欢欢;张心明;王茂宇;彭俊伟;董元华;李建刚; 摘要:本研究选取六种无机商用钝化剂(NL、TX、LC、WN、GF、BJH),结合 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根际微生物组学分析,探究了施用土壤钝化剂对镉、汞复合污染土壤中,小麦各部位镉汞积累转运特征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钝化剂处理使小麦籽粒镉生物富集系数(BCFCd)降低42.96%-51.52%,汞生物富集系数(BCFHg... 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能-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作者:蒋艺璇;陈芷萱;石磊; 摘要:水、能、碳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资源环境要素,探究水-能-碳的耦合协调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9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总量和强度双控视角构建水-能-碳评价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能-碳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促进耦合协调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1)长江经济带水-能-... 中国建筑业低碳创新网络耦合演化及对碳减排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龙;万美琪;殷宪飞;袁梦琪; 摘要:“双碳”战略下,解析建筑业低碳创新网络中主体协同与知识融合的耦合演化及其减排效应对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中国建筑业低碳技术专利与碳排放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创新主体协同网络与知识融合网络,并基于两者拓扑结构设计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实证检验双网络耦合协调发展对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 京津冀水泥行业PM2.5技术减排及健康影响评价————作者:宗文婧;杨须艳;张笛;张岳玲; 摘要:本文以京津冀地区68家全流程水泥企业2020年排放清单为基础,结合37项减排技术构建三类实施情景,选取CALPUFF模型、IER和GEMM两种暴露风险模型以及三种经济评估手段(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VSL)、Age-adjusted 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A_VSL)、Amended human capital(AHC)),针对京津冀地区... 磁铁矿负载生物炭强化截留老化微塑料的性能和机制研究————作者:唐宇琛;熊村;罗长健;邱宇平; 摘要:老化微塑料亲水性强,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易被生物炭截留.本研究通过调控相同铁炭质量比,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四种铁(氢)氧化物负载型生物炭,对比了其对水体中老化微塑料的截留效率.研究发现,铁(氢)氧化物(水铁矿、针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负载强化了静电吸引作用,提升了生物炭截留微塑料的能力.其中,磁铁矿负载生物炭的吸附去除最优(>90%),最大吸附量为25.02 mg/g,较原始生物炭提升6.53倍,... 基于韧性治理的城市道路灰尘风险评价————作者:朱熙;刘思齐;黄珊;宋思源;王倩;张秋月; 摘要:为探究全国城市道路灰尘的污染特征并提出管控建议,本研究整合2000-2023年全国灰尘(<920μm)污染数据,发现道路灰尘重金属污染普遍高于土壤,且不同评价方法结论存在差异,需构建符合灰尘特性的风险评价体系。全国道路灰尘污染程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污染来源复杂,仅靠源治理难以长效管控,需引入韧性治理思路。为此,本研究基于韧性治理理念,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融入自然... 中国环境科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