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与应用最新期刊目录
背包激光雷达单木分割与单木材积估测方法研究————作者:李阳;许洪波;凌成星;田昕;邢艳秋;罗鑫;郭振;陈树新;王海熠;
摘要:针对森林资源精准监测的需求,探索背包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在生产实践中的森林结构参数提取能力,以浙江建德林场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采集的8块样地背包LiDAR数据,提出一种改进的K-means分层聚类算法进行单木分割,从分割后的单木点云中分别提取胸径、树高、冠幅、树冠投影面积、树冠体积、间隙率等6个单木结构参数,并计算56个点云分层高度特征...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非洲稀树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作者:刘颖智;刘洋;刘荣高;陈继龙;魏雪馨;
摘要:稀树草原拥有低密度而总量巨大的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地区。但其内部空间差异显著,遥感提取生物量不确定性大。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任务(GEDI)通过激光雷达获取地表植被的三维立体信息,能够在观测足迹上得到地上生物量的高质量估算,但缺乏空间连续的地上生物量数据。选取非洲苏丹草原的稀树草原为研究区,利用Sentinel-2光学和PALSAR-2微波观测,并结合遥感树木覆盖度数据提取了28个特...
基于静止轨道红外高光谱观测的辐射基准传递方法————作者:郭强;刘雨宁;王新;惠雯;
摘要:具有较高光谱和辐射定标精度且工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干涉式垂直大气探测仪(FY-4A/GIIRS),可对其他(包括极地(LEO)和静止(GEO))轨道的红外遥感器提供更高时间频次的辐射对比,监视其辐射性能的日内变化。在全球空基交叉定标系统(GSICS)发布的交叉定标基线算法基础上,建立了以GIIRS为参考仪器进行辐射基准传递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静止轨道遥感器观测频次高但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特点,定义了适用...
基于GEE和密集时序信息的辽河口湿地精细分类制图————作者:胡姣婵;唐慎钰;袁柯宇;谢帅;周凯震;于浩洋;
摘要:辽河口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北的河口湿地,是多种水禽的理想繁殖地和迁徙驿站。近年来在该区域开展了多种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退化问题。为高效评估湿地生境质量和修复效果,亟需利用遥感技术精准地绘制湿地地表覆盖分类图。然而,目前辽河口滨海湿地的遥感分类研究方法上大多基于面向对象,制图结果不够精细且有待更新,还需深入研究像素级方法和密集时序信息的利用在该区域的效果。依托Google Earth E...
倾斜摄影测量道路交通标志嵌入式建模————作者:马倩;高云龙;李锁乐;付立君;黄雨峰;毛竹;
摘要:倾斜摄影测量三维重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大规模城市场景三维建模任务,然而道路交通标志难以重建完好。为此,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道路交通标志嵌入式建模方法,可以解决倾斜摄影测量交通标志的重建难题。首先,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从倾斜影像中检测道路交通标志目标。其次,基于道路交通标志的类别信息,采用模板匹配建模方法,获得结构完好且纹理清晰的道路交通标志三维模型。接着,基于道路交通标志的位置信息,采用带几何约...
时频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的滑坡动态敏感性评估————作者:杨圣桑;郭擎;贾贺;李安;
摘要:滑坡敏感性评估是主动防控滑坡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提出一种动态的滑坡敏感性计算方法,旨在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主要诱导因素——降雨量对滑坡形变的影响,得以在时间尺度上计算滑坡敏感性。首先,对降雨和地表形变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定量化地表形变对降雨的响应。其次,将计算定量关系后的降雨量和其它敏感性要素输入随机森林模型中。最后,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滑坡...
基于最优切片厚度分层理论和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单木胸径提取————作者:王李娟;林炜铠;张昌赛;马俊伟;仇政;李春梅;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单木胸径提取精度,引入分层策略,针对胸径测量关键范围(1.2~1.4 m)的点云数据进行不同厚度切片,筛选出最优切片厚度;然后在分层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Hough变换法和RANSAC法3种圆拟合模型进行单木胸径提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场景条件,与常规处理提取的胸径相比,采用分层处理后3种圆拟合方法的胸径提取精度都有比较显著的提高,其中MAE和RMSE都...
一种基于法向特征的林区地面激光点云数据的快速自动配准方法————作者:李程;陈崇成;黄洪宇;
摘要: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是森林资源清查的重要数据来源,但森林场景中多视角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配准存在效率低的问题,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法向特征为特征描述符的无标靶、快速的点云配准方法。首先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和体素化处理,然后计算点云法向量并进行特征匹配,最后利用最近邻迭代算法完成精配准。在3类不同林况的样地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最佳体素化采样间隔为30~50 cm,平均水平平...
粮食和生态双重视角下耕地资源安全时空格局演变————作者:于海淋;姜海玲;张舒涵;冯馨慧;孙玺皓;
摘要:研究吉林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采用人均耕地面积模型、EF-NPP模型评估吉林省2001~2021年耕地生态盈亏和供需盈亏状况,再通过可持续利用指数、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耕地可持续利用趋势,最后提出合理的管控分区。(1)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供需盈亏系数由0.532增至0.710,呈现“盈余为主、逐渐优化”的趋势,空间上呈现“中、西部盈余、东南部亏损...
基于改进的层位追踪法和探地雷达观测提取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作者:史浩言;郑东海;张浩杰;汪赢政;年雁云;李新;
摘要:实现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准确提取,是提升对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效应认知的基础,其中探地雷达因其快速、无损、准确等特点成为这一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现信息丢失。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次将基于相关性的层位追踪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典型多年冻土区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和活动层厚度的自动提取,并通过改进种子点的判断与追踪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活动层厚度的提取精度。基于祁连山多...
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趋势预测————作者:王子懿;洪敏;刘晓峰;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均产生深远的影响。明晰黄河中游流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游1995年、2005年、2015年、2023年4期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大似然法分类获得示范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等定量指标,分析研究区1995—2023年土地利用...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神南矿区煤矿开采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作者:郑泽舟;张群佳;尹芳;
摘要:陕北地区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沉降、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安全。为深入了解矿区内的地表形变特征及相应的地质灾害,以神木市神南矿区为研究区,利用2017年3月12日至2022年9月18日期间SBAS-InSAR得到的地表形变监测结果,分析矿区内地表形变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基于沿剖面的累计沉降值和时间序列累计沉降曲线,研究地表形变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无人机调查证实地表沉降已...
面向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的Sentinel-2数据大气校正方法————作者:李嘉怡;邓孺孺;燕艳;郭昱;李玉华;李依玲;熊龙海;梁业恒;
摘要:水质遥感采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影像低值区,对大气辐射传输过程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尤为敏感,大气校正是水质遥感的关键一环。目前主流的大气校正方法虽具有一定普适性,但固有大气模式未能高效反映成像时的大气条件及水汽影响,精度仍有待提高。为实现水体高精度大气校正,基于辐射传输机理,利用Sentinel-2数据,通过直接从影像中提取清洁水体像元作为大气控制点,获取包含水汽影响的成像时大气参数进行大气校正。将该方法...
基于Landsat-8 OLI的洪泽湖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杨思懿;杜成功;姜苗苗;
摘要:洪泽湖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水源调蓄水库,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沿线地区的供水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水体透明度是衡量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水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以洪泽湖为研究区,利用野外实测透明度数据和光谱数据,基于Landsat-8 OLI遥感数据,构建适用于洪泽湖透明度遥感估算模型,验证结果 MAPE和RMSE分别为19.8%和0.07 m。将构建的模型应用...
结合哨兵1号内陆水监测系统和ASTER DEM的河道流量估算研究————作者:龙海波;赵朵;张丹怡;黄昌;
摘要:河道流量的监测向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监测、水土保持、陆地水循环、洪涝灾害的预防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对河流水资源分配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范围内,水文站呈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很多河流难以得到连续、完整的流量数据。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使用哨兵1号内陆水监测系统(SIMS)提取河流水体,结合数字高程数据获取水力学参数,使用曼宁公式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选取黄河干流...
高分遥感视角下深圳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其与产业相关性分析——以2013~2023年为例————作者:黄胜华;谢勇;李家国;张宁;杨柳忠;余涛;陈兴峰;李佳琦;
摘要:深圳市自2016年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以来,城市水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新增黑臭和返黑返臭水体的存在,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新增黑臭水体、监督黑臭水体治理、监管治理成效能够推动深圳市的黑臭水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基于2次大规模地面实测数据与高分系列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构建了深圳市黑臭水体识别模型,提取了2013~2023年深圳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深圳市黑臭水体具有明显的西重东轻且...
基于Gabor-CVA方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作者:于焱淼;王倩;
摘要:为综合利用多光谱遥感图像中的丰富光谱信息和空间纹理特征,提出一种基于Gabor-CVA的变化检测方法,提取变化范围并识别变化类型信息。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两幅遥感图像,一方面在主成分分析降维后,利用Gabor核函数提取多尺度、多方向的空间纹理特征,计算纹理差值向量和纹理向量夹角,另一方面通过变化向量分析法(Change Vector Analysis,CVA)计算光谱差值向量和光谱变化强度,然后...
基于分数阶微分的土壤含盐量光谱特征及定量估算研究————作者:刘佳琳;王飞;韩剑桥;戈文艳;刘元昊;林媛媛;
摘要:快速、准确评估土壤含盐量对土地质量评估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高光谱遥感作为有效监测技术提供了新途径。优化高光谱数据处理以增强特征对于准确估算土壤参数尤为关键。然而,不同光谱组合处理对土壤含盐量估算影响机制尚需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线性变换和分数阶微分组合处理下高光谱数据对土壤含盐量的估算潜力。基于榆林市60个典型土壤样本对不同光谱变换组合下的盐渍土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
基于RSEI模型的大兴安岭区生态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作者:张雨桐;凌成星;刘华;赵峰;张军;曾浩威;王鑫淼;
摘要:动态监测生态质量,对实现区域可持续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5/TM影像和Landsat-8/OLI影像,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实现了大兴安岭地区1986~2020年35年间生态质量动态评价。(1)绿度和湿度对生态质量有正向影响,干度和热度对生态质量有反向影响,热度和绿度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最大;(2)1986~2020年,大兴安岭地区...
基于MGCI和RSEI的漓江流域生态质量评估研究————作者:张明洋;王成;习晓环;朱岚巍;
摘要:漓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山水区,水系复杂,生态地位特殊,其生态环境健康对周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漓江流域2005、2010、2015、2019年的Landsat 5/8影像,提取山地绿色覆盖指数(MGC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指数评价模型,评估流域生态质量及变化。结果表明:(1)14年间,漓江流域的MGCI分别为0.428、0.505、0.558和0.635,RSEI分别为...
遥感技术与应用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