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217/C
国际标准刊号:0256-189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民族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思想战线南大核心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就业与保障福建省社科期刊

   《民族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导向与学术定位,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探索与争鸣,注重开拓创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本刊在全国同类学术期刊排名中位居第一,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评为顶级期刊。

  阅读推荐:甘肃民族研究

  《甘肃民族研究》是由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立足甘肃,兼顾西北,面向全国,积极反映民族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在民族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回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及甘肃省裕固、东乡、保安三个特有民族方面的研究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成果。

  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实践————作者:强榕;黄长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重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同时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形态的时代特征和空间形塑的实践向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现代性空间重构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创造相互交织,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空间出场的现实与理论必然,并呈现为生命空间、生存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四种空间形态,其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是要以人民至上推进民族复兴征程、以统筹兼顾聚焦共同...

国家民族建设路径的类型学————作者:尚俊颖;

摘要:国家民族建设是民族政治分析的核心问题。现有研究难以直观、全面、动态地定位、比较不同的国家民族建设路径,束缚了民族政治理论的评价和改良功能。基于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辨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国家民族建设路径的三角坐标模型。该模型由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基础、国家(state)的“族群化”程度和国家对差异性的态度三个维度构成,区分出国家民族建设的一致性路径、超越性路径、包容性路径和共同性路径这四个典型类别。相较之...

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作者:蒋彬;夏夏;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角度,基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阐释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角度,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城乡关系经历了二元体制形成、转型、重塑和融合的发展历程,是理解两者何以能够有机结合的事实遵循;从理论逻辑角度,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发展普遍规律的哲学根基,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价值...

凉山彝族“西克补”仪式学期化现象的民族志研究————作者:嘉日姆几;杨大川;

摘要:“西克补”是一种遍布整个凉山彝族地区的季节性返“咒”仪式,以前通常安排在每年9月到10月间举行。最近十年以来,人们将该仪式悄然无声地安排在春节前后的寒假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西克补”仪式学期化现象。长期以来,凉山彝族一直有着自身独特的周而复始的传统社会生活节奏,同时也不断被裹挟进由现代教育制度的时间模具所形塑的新的社会节奏之中。“西克补”仪式的学期化,呈现出一种格尔茨提出的具有章鱼属性的文化变迁,...

反排木鼓舞的生命史叙事与文化重构————作者:陈正府;冉思琴;

摘要:反排木鼓舞作为苗族传统祭祀的重要文化符号,历经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与政策调适,其功能和价值在神圣仪式与世俗展演间不断转换。基于生命史的民族志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与个案分析,揭示了反排木鼓舞在国家非遗政策、市场逻辑和文化治理等合力作用下的变迁路径。一方面,舞蹈从祭祀场域走向旅游消费和公共展演,完成了从“神圣”到“世俗”的空间转场与文化重塑;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代际传承人、舞蹈演员及普通村民...

莫高窟第365窟“七佛堂”新发现西夏文题记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孙伯君;李国;

摘要:莫高窟第365窟,又被称作“七佛堂”。窟内新发现的西夏文题记位于后甬道西壁,是目前所知莫高窟体量最大的一则西夏文题记。该题记书写于西夏崇宗乾顺天仪治平三年(1088),记述了嵬名惠能率众来莫高窟的一次隆重的烧香发愿活动。文章释读了题记的第一部分,指出这次烧香礼佛活动是在惠宗和崇宗时期两位太后崇奉佛教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与此前学界推测的第365窟及与其连成一体的第366、16窟三窟表层壁画的重绘时间正...

清代蒙古文著作的清朝历史书写与国家认同————作者:惠男;

摘要:清朝边疆地区的蒙古人对清朝的历史书写演变,反映了其在清代所经历的文化和政治认同变迁。17世纪蒙古编年史对清朝的记述有限。随着对清朝认同感的增强,18世纪中期以降,蒙古人对国家的理解程度逐渐深化;这一时期的如《金轮千辐》《金鬘》《水晶鉴》《宝贝念珠》《古今宝史纲》等蒙古文著作在书写清朝历史时,呈现出一种“由外转内”的视角变化,不仅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准确,对清代历史的评价,亦远比清初时期的作品更趋近于清...

从边疆视域看唐朝羁縻体制运行的南北差异————作者:方冬;

摘要:唐前期兼跨南北的疆域格局仰赖羁縻府州维持,然而高宗以后羁縻体制在南北方实行效果截然不同,北方羁縻府州大量废置,南方羁縻府州则多延续至唐末。从边疆视域观察,羁縻体制能否有效运行,受边疆地区人地关系和头人政治形态两大因素影响,前人研究不及之处主要在后者。南北方族群内部头人政治形态存在差异,游牧族群部族首领的政治权威缺乏稳定性、专制性和世袭性,难以有效充当王朝拓疆的代理人,因此北方羁縻府州无法长期维系;...

20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观念的历史叙事与话语表达——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为例的分析————作者:李帆;

摘要:20世纪前半期,在传播民族观念方面,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中国民族”等语词、概念,以及相应的史实在教科书中的演进递嬗,展现了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且力图引领民众形成认同意识的历史面相。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成为中国民族共同体的最佳符号。从1928年国民党统治全国开始,在概念层次上,“中国民族”与“中华民族”具有一致性,中...

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与机制————作者:贾智莲;赵薇;韩鹏;陶克涛;

摘要: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边境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2-2021年边境地区8个省份231个县域(含79个边境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兴边、富民、共富效应及实现机制进行评估与识别。研究发现:兴边富民行动通过完善边境县域基础设施、扶持优势特色产业、激发创业活力、拓宽就业渠道等途径,有效驱动了边境县域的经济增长和边民增收,促进了边境地区共同富裕。该...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延续的政治哲学探源及其资鉴意义————作者:韩玉;商万里;杨昌儒;

摘要:中华民族为何能延续数千年而不散,“大一统”思想何以源远流长,其原因须诉诸中国独特而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哲学基源。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延续的政治哲学进行探源,对其成因及内在逻辑进行基源性探讨,形成较系统的学理阐释,进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汲取中华文明优秀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底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延续的政治哲学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表征为五个方面:仁民爱物的伦理思想,底定中华民...

本体、文化与实践的互构性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在论路径————作者:赵旭东;何霆;

摘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特征、文化动力、实践线索三个方面,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型构原理进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本体层面的关系性与自为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结构上的多元容纳能力与动态演化能力,文化动力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宏观层面的向心聚合,实践线索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微观层面的交融延伸。三个方面的互构转化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提供了一条实在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兼论社会保障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作者:白维军;王邹恒瑞;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制度,其扎实的物质经济保障和丰富的精神服务保障,能有效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作为一项普惠性和兜底性社会政策,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化共担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同时,也为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提升各族人民的获得感、...

亲缘国界定“侨胞”的基本模式及其启示————作者:杨友孙;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侨胞亲缘国结合自身国情,对“侨胞”进行了界定。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侨胞”概念的界定大多聚焦于侨胞的抽象特征,而大多数国家法律和政策文件的规定侧重于获得侨胞身份的具体资格或条件。为了包容更多成员,助力国家发展,亲缘国对“侨胞”概念的界定正在变得越来越宽泛。但不同国家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客观标准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模式和以主观构想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模式。实证主义模式可细分为血统实...

清代龙胜厅的“按塘应役”与社会整合————作者:吴娟婷;

摘要:清初通常在大征楚、粤、黔苗疆后设厅,并配合汛塘体系管控苗瑶。乾隆六年平定苗民起义后设置的广西龙胜厅,为支撑厅制运转发展出“按塘应役”的夫役佥派模式。通过碑刻、契约、过山榜等民间文献的比对与解读,可进一步探讨龙胜厅以夫役为核心的财政体系与社会整合过程:在“省—厅—村寨”各级的夫役实践与调适下,地方形成“按塘应役”的征派方式,基层军事机构“塘”逐渐社会组织化,演变为“头甲制”下的应役共同体;此后,各塘...

乌干达卡拉莫宗女性生计角色变迁的民族志研究————作者:高良敏;刘明;

摘要:基于长期田野调查,本文对乌干达卡拉莫宗女性生计角色变迁进行了民族志专题研究。研究发现,在生计结构和性别结构双重压力下,卡拉莫宗女性被动地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适应方式。她们既是生计结构多次变迁的被动适应者,也是以男权为主的性别结构的受害者。她们的生计角色在游牧生计中仅是以牛为核心的男性生计活动的补充,在定居农业之中被迫从事更为繁重的大部分生计活动,在城市之中不得不通过增加生计类型来满足一日三餐,甚至...

东汉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与治边实践————作者:朱尖;

摘要:东汉前期民族关系思想整体保守,与之相应的治边实践上却表现出明显的策略性:一方面消极处理西域和匈奴事务;另一方面则对南部边疆、西羌和东北边疆积极经营。其间影响因素包括西汉以来对匈奴政策的争议、边疆强大势力集团的存在、长年战乱下的休养生息,以及南方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夷制夷”的不同成效等。随着政权稳固和国力增强,明、章二帝时期,也逐渐开始积极经略北匈奴、经营西域。东汉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治边实践对东汉政...

清代河湟民族走廊地区的“边缺”————作者:张博;

摘要:从雍正到同治年间,清廷在河湟民族走廊陆续设立了诸多“边缺”官职。乾隆年间所设的“边缺”,是以西宁办事大臣为中心控驭蒙藏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人事布局;嘉庆以降新增“边缺”,则是以西宁为枢纽行政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人事制度设计。河湟民族走廊“边缺”经历了由“专用旗员”向“无论满汉”的转变,在“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督抚题补”在前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嘉庆之后,这一优势基本实现...

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平测度及制约因素研究————作者:张春敏;朱红艳;

摘要:西藏的乡村振兴是全国整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按照“建立评估模型—筛选评估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实证测度”的步骤,以德尔菲法制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AHP-熵值法为指标赋权,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为更深入了解实践困境,采用扎根理论探析影响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论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时代意义————作者:青觉;曹高丁;

摘要: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对语料库进行考察,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注那些历史上曾经辉煌而又一度衰落的民族的复兴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的“民族复兴”包括工业发展、社会革命、民族独立和解放,及全人类解放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伟大的历史的革命的民族、载体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成败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代化程度三重核心要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度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思想,向世...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