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政法学刊》是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社会科学学报,于1984年创办,1987年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标准,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44-1007/D),是全国公安院校率先获准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2000年取得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3745),《政法学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性、应用性,始终保持刊物的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和指导性,创刊多年来力求学术品位与应用价值兼备,倡导理论探索与施展研究并举,紧扣时代脉搏,紧抓时代热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达到外在形式与内在质量的完美统一,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厚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少文章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多次全文或摘要转载了其所刊发的学术精品,为繁荣我国法学、公安学、犯罪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不懈努力,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公安司法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办刊质量在全国公安学校名列前茅。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中文(法律类)核心期刊(1992)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6)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5)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公安论丛、侦察学研究、法学论坛、犯罪探索、刑事技术、公安教育。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低警戒度监狱功能定位与行刑特点研究 张晓菲,黄建华,徐平原,Zhang Xiao-fei,Huang Jian-hua,Xu Ping-yuan
2.城市反恐重要目标安全防范试点与研究 周庆,Zhou Qing
3.公安微博客对现代警务机制创新的影响研究 刘桂玲,Liu Gui-ling
4.公安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思考 周心捷,Zhou Xin-jie
5.警务实战训练内容体系分析 田文学,唐瑞民,Tian Wen-xue,Tang Rui-min
6.论海岩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情境创设及成因 赵理直,Zhao Li-zhi
7.社会矛盾的文化化解之路——以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为线索的尝试性探索周茜蓉,程金生,易劲鸿,Zhou Xi-rong,Cheng Jin-sheng,Yi Jin-hong
8.国家社会管理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彭彩虹,Peng Cai-hong
9.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全球化的几点思考 于语和,刘顺峰,Yu Yu-he,Liu Shun-feng
10.解构与承继:《韩非子》法治理念的时代转换 周庆峰,Zhou Qing-feng
11.习惯法视角下的客家民间宗教——以五华县平安村为例 谢乃煌,Xie Nai-huang
12.论我国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构建——以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选择为视角 李伟群,吴丹青,Li Wei-qun,Wu Dan-qing
13.宅基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宅基地使用权继承和“小产权房”问题为切入点 李集合,王欢,LI Ji-he,WANG Huan
14.税务和解对行政和解的扩张——以案件范围为中心 潘登,石琦,Pan Deng,Shi Qi
期刊发表论文范文:从亚洲内陆边疆到中间圈
摘要:拉铁摩尔在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北方边疆,而忽略南部边疆,强调地理和经济因素对中国核心区域的范围的界定,而未能认识到南部边缘地带与核心区域互动的复杂性,以及这些互动在形塑华夏过程中的作用。王铭铭在“藏彝走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间圈的概念,这一概念涵盖了拉铁摩尔提出的内陆边疆地区,也包括了西南的藏彝走廊和东南的部分少数族群。在考虑中国的南部边疆问题时,从核心圈、中间圈和外圈三个圈层的互动角度来解读这种时代变化,对中国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期刊发表论文,内陆边疆,中间圈,多元一体,南方边疆,天下观
王明珂在对族群边缘进行研究时,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以及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中国的边疆在哪里,应该同样由围绕它周围的异文化族群来决定。中国历代的王朝更迭基本发生在内陆,来自海洋外的威胁只是晚近到清末才开始加剧,因此,在官方传统的史书中,对游离于帝国外的世界的描述具有明显的区别。同样是化外之地,亚洲内陆边疆的形象往往更为人格化,具有明确的世系和经济生活描述,只是在某些不符合中原伦理道德的习俗方面为史官所轻视。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帝国的南部边疆,包括西南边疆和海洋边疆,前者稍好,在史官的记载中虽然模糊不清,但有逐渐清晰的趋势;后者是帝国最不关心的区域,是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黑暗地带。
政法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式社区警务的实践进路、范式转换和发展趋向————作者:郭云超;
摘要:中国式社区警务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式社区警务需要立足中国本土历史和经验,致力于中国式社区警务的实践、范式和发展趋向描述,实现中国式社区警务的机制归位和话语重塑。中国式社区警务发端于革命战争时期,历经政治化、科层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控制、管理和治理的实践模式特征。中国本土历史和经验带来社区警务研究从“物”到“人”的范式转换,在中国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具...
多元主体参与视域下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报告机制研究————作者:赵安晓宇;
摘要:世界范围内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愈发严峻,构建高效的犯罪报告机制尤为必要。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报告机制是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的网络延伸,有利于推动“线索——证据”间高效转化,减少犯罪黑数产生。放眼域外,部分国家探索出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报告机制,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模式、英国模式与澳大利亚等三种模式。我国可在批判借鉴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报告机...
过境免签政策下临时入境外国人闭环管控策略研究————作者:崔秋灏;
摘要:过境免签政策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这一政策同时也对外国人管控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该政策允许的临时入境具有特殊性,使得我国对外国人的管控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为加强闭环管控的实效性,建议从境外、入境、境内、出境四个关键环节入手,实施全方位的综合策略,全面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从积极预防与回应走向消极预防与适应——试论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理念转向————作者:闫雨;
摘要:网络社会对黑恶势力犯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黑恶势力犯罪借助网络形成了组织松散隐蔽、犯罪成本低廉且犯罪扩张面迅速的网络黑恶势力犯罪。面对网络社会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再构,包含刑法观与刑法模式的刑法理念的选择成为能否有效惩治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关键。积极预防性刑法观是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治理的主流刑法观,并驱动了回应性刑法模式在网络黑恶势力犯罪领域的运用。积极预防性刑法观能够塑造刑法参与治理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基本...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识别与规制————作者:吴沛泽;
摘要:人工智能“基于风险方法”的治理实践需要前置法与刑法的协同共治。面对异质多元且辐射广泛的人工智能风险,对其进行刑事风险的识别与类型建构当属人工智能风险刑法规制的逻辑起点。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具有客观实在性与现实关联性的基本特征,其内部又存在直接性、可侵害性、结果导向性等不同具体要求。风险属性、内容与程度的划分标准导致对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范围界定时而过窄、时而过宽,无法完全兼顾形式层面的明确性与实质层面的...
论“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本土化创建————作者:杨帆;李心悦;
摘要:以生理年龄为唯一认定标准的刑事责任年龄标准欠缺科学性,阻碍刑法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发挥,也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为落实少年司法中的“双向保护原则”,回应民众对正义的期许,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域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本土化构建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适用年龄范围以10-14周岁为宜,罪名包括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
行政诉讼禁止反复条款的实证研究——基于374份司法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作者:郝安琪;
摘要: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一条禁止行政机关在依法院要求重作行政行为时作出与原行为基本相同的决定。然而实践中,行政机关普遍违反该条款,导致行政争议陷入循环诉讼。在此类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率显著高于行政诉讼整体水平,且法院层级及其与行政机关的级别差对判决执行呈显著相关性。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关于法律解释权存在的结构性冲突、事实认定的困难和司法机关缺乏制裁行政机关拒不执行判决的手段,均在客观上纵容了违法反复。...
“隐形经营者”身份认定的司法困境与协同治理————作者:马其家;董鉴枢;汪楚萌;
摘要:基于278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揭示,二手交易平台中“隐形经营者”(以个人卖家身份持续从事营利性交易的主体)的涌现,引发经营者身份认定模糊与责任规避的法律难题,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对“经营者”界定模糊、平台身份认证及分级机制缺陷以及司法裁判标准不一。为破解该难题,亟需构建立法、司法与平台协同的治理体系:其一,立法层面应明确《消法》中...
合同无效的返还规则与利益平衡————作者:陈永强;朱林森;
摘要:合同无效的返还请求权存在不当得利说和物权返还说之争议,从体系解释角度看,我国民法应采有因性学说,合同无效的,物权变动同时无效,所有权自动复归让与人一方。但返还规则的构建仍需兼顾合同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受让人一方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与留置权,以担保其支付的价金。双方亦可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让与人享有物权性更正登记请求权,该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之限制
知识使用者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证成————作者:吐火加;谢光旗;
摘要:知识使用者权的权利属性与可救济性在我国颇受争议。知识产权的扩张与滥用加大了保护使用者权的现实意义。采历史与实证方法发现,使用者权发端于著作权法学,扩展至整个知识产权法学领域。使用者权在公共领域、利益平衡与功利主义等理论中都能获得理论支撑。使用者权是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权利,人权法、宪法和民法为使用者权提供实体依据,合理使用、强制许可、反垄断及制裁程序滥用等制度为使用者权提供程序救济
“反走私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摘要:<正>广东历来是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工作的前沿阵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走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升走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能力和治理水平,广东警官学院与广东省公安厅打击走私局联合成立了反走私研究中心,旨在为反走私工作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为快速传播反走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政法学刊》计划开设“反走私研究专栏”,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稿。征稿包括但不限...
“新型犯罪研究”征稿启事
摘要:<正>当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犯罪,传统犯罪呈现一系列新特点,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在组织形态、侵害对象、犯罪工具、犯罪手段等方面持续翻新,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并威胁人民群众安定生活。为了进一步探索犯罪的新变化,为打击、防范和治理犯罪提供理论支持,广东警官学院《政法学刊》近期向社会各界诚征“新型犯罪研究”稿件。征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内容:1.传统犯罪的新手段、新类型、新发展研...
技术—权力—正义:人工智能在警务决策中的伦理挑战与应对策略————作者:张禹石;乔明明;
摘要: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优化提升了警务决策过程中的执法效率,但也引发了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及程序透明度缺失等潜在的伦理问题。传统“技术工具论”因忽视技术的社会政治意涵与权力关系,难以全面解析这些挑战及其本质成因。“技术—权力—正义”三元分析框架揭示了技术重构警务权力格局、算法与数据权力集中化挑战传统执法权威、权力分配失衡干预司法正义等关键机制。算法公平、数据规范、制度监管和社会参与构成了应对这些挑...
比较法视野下跨境贿赂的要件重塑与责任阻却——以“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为中心————作者:唐成余;
摘要:研究制定反跨境腐败法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重点任务,跨境贿赂的法律规制则是反跨境腐败立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落实《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国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初步确立了跨境贿赂的刑事追诉路径,但在跨境贿赂的特殊性、规范指引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可以从“入罪”和“出罪”层面予以完善。基于比较法经验,在“入罪”...
新《公司法》董事第三人责任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作者:李长兵;朱礼进;
摘要:随着公司治理中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作用的增强,其侵犯第三人利益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而此前《公司法》对董事第三人责任规定不足。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修订引发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此也存在诸多争议。围绕该条款展开,辨析法定责任说与侵权责任说,明确董事对第三人责任为侵权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董事的职务行为、损害后果、董事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以及因果关系。研究并界定责任的边界和范围,如责任主体、损失领域、第三...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逻辑、价值与实践路径————作者:柳长红;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中国基层治理实际问题,结合现代法治精神,把社会治理中的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坚持“源头预防、人民主体、德法兼治、柔性化解”的原则,创造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实现了传统治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基层治理的创新性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点上,从法治视角出发系统考察“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梳理其法治渊源、阐释其法治理念,...
论轻微刑事案件“提存式和解”模式————作者:李旭;
摘要:刑事和解是犯罪治理的重要司法路径。协商式刑事和解模式具有“交涉性”“合意性”等特征,这一旨在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并影响诉讼走向的程序设计,在被害人下落不明、天价索赔等情况下,已面临着失灵风险。这不仅会降低刑事和解的适用比例,阻碍被追诉人获得从宽利益,被害人的赔偿权益亦难以保障。作为协商式刑事和解模式之替补,提存式刑事和解模式具有确保从宽措施平等适用、助推矛盾纠纷化解、平衡双方利益诉求等实践优势。但是,...
法院决定逮捕的实践样态与规则重构————作者:徐冉;
摘要: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存在逮捕的刑罚要件、社会危险性要件适用度低,逮捕与裁判结果关联度高的表现。主要原因是保证案件顺利审结目的的异化、逮捕羁押与裁判结果的人为匹配以及内外部监督的缺乏。逮捕的本质是强制措施,与案件裁判结果无关;公民获得能力安全,应以参与到逮捕权力的行使为前提。应构建未决羁押一体化平台,打破法院决定逮捕的封闭圈;发挥逮捕刑罚要件的门槛作用,促进取保候审的替代适用;发挥律师在捕后24小时内讯...
盗窃罪规范性占有的认定与建构——从偷换二维码行为切入————作者:王唯鉴;
摘要:主张偷换二维码行为成立诈骗罪的观点有所偏颇,但对于该行为构成盗窃罪的结论仍需进一步论证。我国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应当包括财产性利益,占有在行为对象和行为性质上存在双重规范性扩张,占有对象的规范化具有合理性,但占有行为的确定应以事实控制力为前提。在具备事实控制力的场合,根据时空间要素与规范化依据的不同,占有的判断可分为事实控制力的补强和修正两种情形。占有财产性利益同样以事实控制力为基础,但事实控制力的判...
论无因果性的中止——犯罪中止成立条件的再解读————作者:刘思皓;
摘要:当中止行为与可归责的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仍可成立犯罪中止。中止因果关系必要说不合理,因为它排除了那些自始不能既遂的行为成立中止的可能性;而客观失败未遂标准违背了中止犯作为刑罚阻却事由的性质。应采用主观失败未遂标准,即使中止行为后发生不可归责的结果,行为人仍能成立犯罪中止。中止因果关系不要说更为合理,它符合中止犯减免处罚的依据,并可通过文意解释与现行法相符。无因果性中止的有效性...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 学报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 省级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国家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省级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省级广东公安科技
- 国家级北京人大
- 省级精神文明导刊
- 国家级行政法论丛
- 国家级环球军事
- 南大核心德国研究
- 省级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新疆社会科学
- 省级走向世界
- 省级统一战线学研究杂志
- 省级法治人生
- 国家级社会保障研究(北京)
- 省级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省级上海支部生活
- 省级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省级民心
- 省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北大核心山东社会科学
- 省级畅谈
- 省级侨园
- 南大核心俄罗斯研究杂志
- 省级中国与非洲
- 省级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广东政法刊物
- 省级西部
- 国家级人民调解
- 省级攀枝花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