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华皮肤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核心期刊,以皮肤性病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皮肤性病学科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本学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本学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实验研究文章。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皮肤性病学科临床、科研、防治工作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
①约请专家撰写皮肤性病的科研防治方面的导向性文章及专家笔谈、编者的话。
②反映我国皮肤性病预防和治疗,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的论著和论著摘要。
③反映皮肤性病的新疗法、新技术、新药物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经验介绍。
④医学继续教育园地、调查报告、书评、书讯、读者·作者·编者、专题笔谈、学术动态、学会活动、彩图及广告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亚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免疫学组
点阵式Er:YAG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后发生白癜风一例 王斌,瞿伟,周粤闽,胡银娥
光线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MAPK信号通路的研究 葛新红,唐真真,焦亚宁,王乐,杨晶,董灵娣,侯晶梅,吴昊,杨彪
皮肤螺旋腺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丽娟,柳剑英,苏静,高菲,郑杰,廖松林,Li Lijuan,Liu Jianying,Su Jing,Gao Fei,Zheng Jie,Liao Songlin
整合素在瘢痕疙瘩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宋海峰,王文婷,刘涛,张衍国,Song Haifeng,Wang Wenting,Liu Tao,Zhang Yanguo
沙眼衣原体感染血清学筛查候选蛋白组合的优化 高西波,肖萌,张新美,马璟玥,王敬,刘全忠,齐蔓莉,Gao Xibo,Xiao Meng,Zhang Xinmei,Ma Jingyue,Wang Jing,Liu Quanzhong,Qi Manli
富马酸氯马斯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陈奇权,翟志芳,涂亚庭,赵旭传,鲁建云,白莉,谢红付,郝飞
健康儿童发育过程中头发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冯华,刘铁兵,胡亚红,王婷琳,徐宏俊,王剑磊,林秋兰,王琪
卡马拉素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及对白细胞介素17C、CCL20、NF-κB表达的影响 马怡莹,魏志平,刘彦群,Ma Yiying,Wei Zhiping,Liu Yanqun
全乙酰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氧化应激导致黑素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宁维翾,王遂泉,洪为松,刘东银,许爱娥,Ning Weixuan,Wang Suiquan,Hong Weisong,Liu Dongyin,Xu Ai'e
医学论文发表:浅谈精神病区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综合整理,指出改善方法,保障精神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控制或消灭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和事故,确保医护患安全。
关键词:医学论文发表,精神病区护理安全,问题,对策
精神病区护理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①护士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开展医疗护理工作,保证病区秩序,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在精神科病区中,由于病人在疾病的影响下,往往失去自我防护能力,不会正确辨认各种因素,也不会正确反映躯体的不适,在各种精神症状支配下,容易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意外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科室病区护理安全,保证病人安全,身心健康,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病人恢复社会功能,有重要意义。病人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②针对护士平时自己工作中发生或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差错、缺陷及其他方面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皮肤科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二代测序技术在非遗传性皮肤病领域中的运用————作者:洪永镇;王倩;梁俊琴;
摘要:近年来, 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确定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信号通路和生物标记物开启了广阔的前景。二代测序在核酸序列识别上有巨大优势, 不仅能识别正常皮肤表面微生物, 还可识别既往难以识别的罕见病原体。本文综述二代测序在非遗传性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旨在探讨非遗传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 提高其诊断水平
微小RNA调控系统性硬皮病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者:徐经纬;陈爽;郭克磊;韩立;卞华;
摘要: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累及皮肤和多个内脏的纤维化疾病, 目前认为其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分泌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与系统性硬皮病纤维化相关的信号级联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Notch、Wnt/β连环素、大鼠肉瘤/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等。微小RNA参与不同靶基因的转录后调节并控制细胞状态, 决定了由各种细胞信号级联反应引起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变化。本文综述近年来微小RNA...
更正
摘要:本刊2025年第58卷第7期606页右栏第2段第9 ~ 10行"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满足非劣效设计"应改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特此更正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作者:罗帅寒天;龙海;陆前进;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2024年国内外研究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和治疗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235例天疱疮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全身炎症和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作者:屈子璐;吕梦琦;蒋芮理;周小勇;陈金波;陈柳青;
摘要:目的总结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及相关特征与全身炎症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DAI)评分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泛免疫炎症值(PIV)、血清白蛋白水平、抗桥粒黏蛋白1或3(Dsg-1/3)抗体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
青藤碱对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样模型小鼠皮损改善的作用研究————作者:柏琪;朱明芳;邬清婷;姬孝天;杨慧怡;马莉苹;周佳欣;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青藤碱对特应性皮炎(AD)样模型小鼠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6 ~ 8周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青藤碱外用组、青藤碱灌胃组。除空白组外, 其余4组均采用2, 4-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AD样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无特殊处理, 阳性对照组皮损处每日2次外用100 μg质量分数0.1%的糠酸莫米松乳膏, 青藤碱外用组皮损处...
带状疱疹后继发皮肤型红斑狼疮同位反应1例————作者:夏嘉莉;余治超;丁莉;索翠平;赵建斌;
摘要:患者男, 18岁, 因右侧胸部红斑、丘疹1年于2024年2月23日就诊。患者1年前右侧胸部出现红斑、丘疱疹, 诊断为带状疱疹, 后自行恢复;1个月后原带状疱疹皮损愈合部位又出现红斑、丘疹, 并逐渐增多, 部分融合成片。自用地奈德乳膏, 效果不佳。患者既往体健, 无家族史
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者:薛珂;陈佳;李斌;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靶点的挖掘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随着对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 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阿尼鲁单抗均已临床应用。此外, 靶向B细胞/浆细胞其他靶点、T细胞、中性粒细胞、多个炎症信号通路的治疗药物层出不穷。本文结合最新临床试验, 综述SLE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为SLE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治疗进展————作者:湛锦杉;玄秀云;曹娟梅;谌芳琪;黄长征;
摘要: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是皮肌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 通常肌炎症状轻, 易伴发急进性肺间质病变, 预后差,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本文总结近年来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治疗进展,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期间出现银屑病样皮损1例————作者:毛秋雨;杨雪琪;贾元源;杨婧怡;闵玮;
摘要:患者男, 52岁, 因面颈、四肢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2年于2021年10月就诊。2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红斑、丘疹, 有渗出倾向, 自觉瘙痒剧烈, 于外院诊断为湿疹, 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具体药名和剂量不详)治疗, 控制不佳, 皮疹逐渐加重。本次就诊时, 皮肤瘙痒剧烈, 肘窝、腘窝、踝前、颈部等处瘙痒明显, 有湿疹样表现。患者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 其父有银屑病病史。体检:各...
佩索利单抗成功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1例————作者:侯晓媛;陈佳;史玉玲;
摘要:患者女, 32岁, 因面部、胸部散在红斑、脓疱4 d于2023年7月13日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住院。10余年前(2012年)患者因妊娠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 当地医院完善检查后,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泼尼松和羟氯喹口服(具体剂量不详), 治疗10 d后, 胸部出现红斑、脓疱, 并逐渐增多, 累及头面部、躯干和四肢;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 给予口...
羟氯喹所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3例基因变异研究————作者:邵依;张帅;窦进法;卞璐;樊星;李明;刘鸿伟;王建波;李建国;
摘要:报道3例羟氯喹所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3例均为女性, 年龄23、30、28岁, 例1、例3加用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4 d、12 d后出现皮疹, 例2早孕8周, 加用羟氯喹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0 d后出现皮疹。临床均表现为高热, 面颈部、躯干、四肢泛发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红斑, 上有大量针尖大小脓疱, 躯干部和双上肢多发多形红斑样病变, 可见靶形损害。3例患者均检测出IL36RN基因突变, ...
局限性硬皮病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摘要:局限性硬皮病(LS)是一种以真皮及皮下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皮肤病, 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容貌、皮肤功能及生活质量。目前国内缺乏LS的相关诊治指南或共识, 临床上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为提升我国皮肤科临床医生对LS的认识, 规范诊治行为,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皮肤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通过系统检索文献,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对LS临床分型...
寻常痤疮临床严重度分级及疗效评价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痤疮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痤疮学组;
摘要:寻常痤疮(简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多样。痤疮存在多种临床严重度分级方法, 但如何客观地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用于指导痤疮治疗方案的选择, 以及如何科学评价各种治疗方式在痤疮治疗中的疗效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 也是临床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为此,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痤疮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痤疮学组组织我国痤疮诊疗领域...
红斑狼疮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作者:陆前进;曹淑梅;蒋娇;
摘要:红斑狼疮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谱系性疾病。一端为仅局限于皮肤损害的皮肤型红斑狼疮, 另一端为多器官和多系统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复杂, 涉及遗传、环境、激素和免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近年来, 代谢重编程、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新兴机制的发现, 为揭示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视角。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涌现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斑狼疮的...
皮肌炎患者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作者:陈永恒;何开乐;陈士乐;邵新淋;吴辰昱;金凌;袁卫如;曹华;
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DM)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水平与皮肤瘙痒及肺间质病变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61例DM/CADM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同期35例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M/CADM患者血清TSLP以及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水平, 采用多因子...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皮肌炎患者血清脂质谱————作者:马铜川;蔡新颖;汪锐;董丽萍;陈乐乐;肖风丽;
摘要:目的探索皮肌炎(DM)与健康人群的血清脂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1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 收集同期66例健康对照血清。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DM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脂质表达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性脂质,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差异性脂质对DM的预测价值, 并将差异性脂质与临床...
金边土鳖多肽可能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抑制仙人掌毒素诱导PHN模型大鼠自噬效应初探————作者:吴铮婷;李智勇;黄雪君;赵自明;张建军;
摘要:目的研究金边土鳖多肽(OOBP)对仙人掌毒素(RTX)诱导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 及对PTEN诱导激酶1/帕金蛋白(PINK1/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2组, 空白对照组(8只)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0.20 mg/kg), 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RTX(0.20 mg/kg)构建PHN大鼠模型, 于RTX处理后1、4、7、10 ...
毛发扁平苔藓/前额纤维化性秃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作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毛发学组;
摘要:毛发扁平苔藓(LPP)和前额纤维化性秃发(FFA)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原发性淋巴细胞性瘢痕性秃发, 其治疗极具挑战性。这组疾病以纤维组织取代毛囊皮脂腺单位为特征, 致毛囊被不可逆转地破坏, 最终造成毛囊瘢痕化。近年来, 随着对这两种疾病的深入研究, 在传统局部外用药、系统口服药物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 局部和外用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如Janus激酶抑制剂, 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雄激素性秃发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从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作者:林尽染;梁晓进;刘庆梅;吴文育;
摘要:雄激素性秃发是人类最常见的脱发类型, 其主要特征为头皮毛囊的模式性微小化和毛发生长期的缩短。近年研究表明, 雄激素性秃发与代谢综合征存在显著关联。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包括腹型肥胖、血糖异常、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本文评估了雄激素性秃发与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关联, 探讨其潜在并发机制, 并分析现有和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中级医刊
- 省级健康与营养
- 省级整形再造外科
- 省级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病案
- 国家级临床与病理杂志
- 北大核心中华眼底病杂志
- 国家级医药世界
- 省级医药论坛杂志
- 省级辽宁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世界科学技术
- 省级中药与临床杂志
- 省级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 北大核心吉林中医药
- 北大核心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省级中国医院杂志
- 国家级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
- 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
- 省级肿瘤基础与临床
- 北大核心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 省级湖北中医杂志
- 省级江西中医药
- 省级腹腔镜外科杂志
- 省级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 国家级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北大核心实用癌症杂志
- 省级婚育与健康
- 北大核心医疗卫生装备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