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内容包括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其衍生的无创检查、心电生理检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技术、国内外学术动态、流行病学研究成果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2年影响因子为1.0,在全国1 447种科技期刊中,排序第26位,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栏目主要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论著摘要、病例报告、建议和指南、学术争鸣、继续教育园地、新视野新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述评、综述、讲座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达比加群酯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张澍,朱俊,杨艳敏,李小鹰,刘梅林,李虹伟,史旭波,杨明
代谢综合征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风险分层的附加效应 谢双伦,陈煜阳,刘淇,张颖君,舒晓蓉,苏子焯,林永青,聂如琼,王景峰
左心耳解剖形态与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齐淑媛,田颖,石亮,王彦江,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刘小青,徐琳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王璇,王祖禄,杨桂棠,金志清,梁明,梁延春,韩雅玲,Wang Xuan,Wang Zulu,Yang Guitang,Jin Zhiqing,Liang Ming,Liang Yanchun,Han Yaling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消融围术期的应用 潘文麒,胡文瑛,林长坚,张凝,凌天佑,吴立群,Pan Wenqi,Hu Wenying,Lin Changjian,Zhang Ning,Ling Tianyou,Wu Liqun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乔宇,姚焰
老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一例 李玉秋,陈柯萍,樊晓寒
保留导丝技术对起搏导线的影响 林若薇,李晓宏,吉文庆,徐伟,Lin Ruowei,Li Xiaohong,Ji Wenqing,Xu Wei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凌天佑,潘文麒,金奇,张凝,罗庆志,韩岩新,王义龙,吴立群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李根林,江华,李菊香,俞建华,陈琦,鲍慧慧,胡建新,洪葵,吴延庆
核心医学论文范文: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心医学论文范文,脑卒中,奥拉西坦,临床疗效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奥拉西坦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3.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病情以及入院时间间隔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心房颤动筛查与综合管理————作者:谢欣;杨兵;陈明龙;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全球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房颤的患病率将持续升高。房颤显著增加了患者发生栓塞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筛查和综合管理对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筛查策略、综合管理方法展开综述
心房颤动合并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作者:曹震;李梦梦;龙德勇;
摘要: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较为常见, 是房颤重要并发症之一。两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进一步恶化患者病情, 显著增加心脏疾病相关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房颤合并aFMR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手术及导管消融等, 但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的定论。本文拟对aFMR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旨在为临床管理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农村老年居民心房颤动筛查的性别差异————作者:肖亦扬;张诗梦;郦明芳;陈明龙;褚明;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地区老年居民心房颤动(房颤)筛查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筛查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6月在江苏省扬州市2个乡镇≥65岁的老年人进行房颤筛查, 收集参与筛查者的人口特征(性别、年龄)、临床特征(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同时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及末梢空腹血糖。对检出的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经济学特征。结果 18 712例参与筛查者, 年龄(73.1±5.8)岁, 其中年龄...
城市心房颤动分级诊疗管理调查————作者:陈牧;崔欣;田文琪;廖鹏;孙健;杨眉;罗力;王群山;李毅刚;
摘要:目的以上海市为例, 探讨城市心房颤动(房颤)分级诊疗的管理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库, 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全部16个行政区内诊断房颤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诊疗情况, 如就诊率、抗凝率和导管消融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8 466例房颤患者, 年龄(74.9±13.4)岁, 其中男占49.1%(131 737/268 46...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原理和设计方案————作者:姜江;丁蕾;张宏达;申玉静;宁小晖;唐闽;
摘要:背景心房颤动(房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显著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死亡风险。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 房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导管消融术作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控制节律、改善心功能及预防脑卒中等多个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适应证不断拓宽, 但部分患者术后仍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基本原理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肥胖、运动不当、吸烟、饮酒、失...
移动健康技术辅助心房颤动患者居家康复管理————作者:王泓;刘彬彬;张哲旗;金至赓;张慧;王浩;郭豫涛;
摘要:目的探讨移动健康技术支持的结构化居家康复管理是否可以改善具有不同风险及治疗措施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指南建议的依从性。方法在我们既往开发的房颤患者管理应用(mAFA)基础上, 迭代适配抗凝药物治疗、房颤消融术后或左心耳封堵术后房颤患者结构化居家康复管理。抗凝药物治疗居家康复方案主要提供优化抗凝管理;房颤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后居家康复方案提供节律/心率管理, 房颤复发预测管理及一站式围手术期抗栓管...
国产与原研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消融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者:张诗梦;郦明芳;陈明龙;
摘要:目的比较国产与原研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颤动(房颤)消融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服用利伐沙班≥3周并拟行房颤消融术或电复律治疗的NVAF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前21 d内服用利伐沙班的类型分为国产利伐沙班组(国产组)及原研利伐沙班组(原研组),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人口...
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发生反射特点及预后————作者:梁二鹏;宋卫锋;陈珂;任月霞;周游;王现青;高传玉;郑黎晖;
摘要:目的探究合并心力衰竭(HF)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环肺静脉隔离术(PVI)中出现重度迷走神经反射(V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PVI合并HF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29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HFpEF)组58例, 射血分数中间值HF(HFmrEF)组34例, 射血分数减低H...
心血管代谢因素对社区中老年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作者:杨露;陈欣;胡伟国;包玉倩;魏丽;侯旭宏;贾伟平;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代谢因素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 完成上海泥城社区55~70岁居民的基线调查, 2018年5月至9月进行随访。将完成基线和随访心电图和心血管代谢因素评估的人群纳入本研究, 使用Poisson回归评估基线心血管代谢因素及随访期间的变化与房颤发生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 737例, 年龄61.6(58...
新一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单中心1年随访结果————作者:尚帅;郭衍楷;张晓婷;孙天恒;贾索尔·肖克热提;祖克拉·吐尔洪;杨徐;李耀东;张疆华;邢强;周贤惠;芦颜美;曹桂秋;汤宝鹏;
摘要:目的探讨新一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年2月至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第5代CCM的心衰患者。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 期间监测CCM阻抗、输出百分比、每日工作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和心功能(NYHA分级), 比较患者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
无导线起搏器单中心并发症分析————作者:张昕;蒋凌云;徐原宁;刘雪慧;刘兴斌;
摘要:目的探讨第1代无导线起搏器(LP)和新1代LP单中心植入经验, 评估植入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接受LP植入的患者。根据植入的LP类型分为VR组和AV组, 并收集植入术后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65例患者成功接受了LP植入。VR组364例, 年龄(74.66±16.40)岁;AV组101例...
机械牵拉损伤对假腱索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作者:孟云帆;张道阳;李云浩;张洁;张奇;张萍;张玉婕;王祖禄;梁明;
摘要:目的探究机械牵拉损伤对假腱索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实验选用比格犬9只, 体重(21.5±3.0)k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5 mg/kg麻醉, 股动脉注入空气100~150 ml后处死, 立即胸骨切开获取心脏, 充分暴露左心室及假腱索, 对9只离体犬心左心室内假腱索施加机械牵拉, 并在牵拉前后对左心室假腱索及左前分支进行直视下电生理标测。结果 9只离体犬心脏中, 2只在实验标...
心脏起搏治疗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作者:苏艳玲;禹子清;胡伟;梁义秀;宿燕岗;
摘要:各种形式的心脏起搏治疗的目的均是通过纠正异常的电传导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有多种测定方法, 其中有创心腔内血流动力学指标是金标准, 而无创外周血流动力学指标因其简便、无创等优点得到更多应用。血流动力学评估应遵循多项要求, 其中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是最重要的技术要点。在心脏起搏特别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研究中, 血流动力学测定在评估治疗的获益、探究治疗的作用机制、指导CRT术中...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节律控制中的应用————作者:谢勇;王景峰;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节律控制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是节律治疗的选择之一。虽然导管消融术及外科迷宫手术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AAD在房颤节律治疗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本身用于房颤节律治疗外, 目前还在导管消融术或外科迷宫术等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使用AAD, 可减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维持窦性心律, 因此, AAD在房颤节律治疗中...
心脏神经消融术的应用及进展————作者:胡锋;姚焰;
摘要:心脏神经消融术(CNA)是1项快速发展的心脏介入技术, 主要用于治疗由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和缓慢性心律失常。CNA通过靶向心脏内自主神经节丛, 有效改善迷走神经过度激活所致的心动过缓和晕厥症状。研究表明, CNA对VVS和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显著的长期疗效, 尤其在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接受起搏器植入的年轻患者中更具潜力。随着影像导航和电解剖标测技术的进步, CNA的精确性...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高密度脂蛋白与心房颤动关系————作者:魏爱军;李槿瑶;谢萍;李燕玲;王博雯;张天成;温华知;
摘要:目的探索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的方法, 利用HDL(暴露)的遗传数据, 总样本量为400 754例, 来自54项研究, 共314 876个单核苷酸多样性(SNP)。房颤(结局)的遗传数据, 总样本量1 030 836例, 其中病例60 620例, 对照970 216例, 共有314 876个SNP;同时纳入芬兰基因库中房颤数据, 总样...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彭黎;李雅萌;赵海霞;王婷;金超;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史等基线资料, 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患者在STEMI后1个月内是否新发房颤, 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分...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作者:吴灵敏;
摘要:自主神经系统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近年来已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蓝海。心脏自主神经干预为临床许多难题如心房颤动、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性晕厥、肺动脉高压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确定最佳适应证、规范操作流程、长期有效性评估等, 亟待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血管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1例————作者:李耀东;贾索尔·肖克热提;霍强;周贤惠;张疆华;邢强;祖克拉·吐尔洪;芦颜美;王生平;汤宝鹏;
摘要: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主要措施之一。血管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为1种新型的非静脉ICD, 为高猝死风险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报道1例成功植入EV-ICD的病例, 在6个月的随访中未见并发症, 参数检测良好
心房颤动综合管理的临床现状及未来————作者:刘海雷;杨刚;陈明龙;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造成极大的负担。由于房颤存在发病隐匿等特点, 如何做好综合管理至关重要却又充满挑战。本文旨在对目前房颤综合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国家级《医师在线》
- 省级整形再造外科
- 省级《西部中医药》
- 北大核心《微生物与感染》
- 省级《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省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省级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北大核心《中国癌症杂志》
- 北大核心中华神经医学
- 省级《泸州医学院学报》
- 省级陕西医学检验
- 国家级《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省级《中医药文化》
- 北大核心《中华核医学杂志》
- 省级《交通医学》
- 北大核心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 省级《咸宁学院学报》
- 国家级《医药世界》
- 北大核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生殖医学杂志》
- 省级肿瘤学杂志
- 北大核心《临床骨科杂志》
- 北大核心《实用放射学杂志》
- 国家级《心理医生》
- 省级《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省级《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