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以从事心律失常学和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心律失常学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并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杂志。内容包括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其衍生的无创检查、心电生理检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技术、国内外学术动态、流行病学研究成果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2年影响因子为1.0,在全国1 447种科技期刊中,排序第26位,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栏目主要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论著摘要、病例报告、建议和指南、学术争鸣、继续教育园地、新视野新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述评、综述、讲座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达比加群酯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张澍,朱俊,杨艳敏,李小鹰,刘梅林,李虹伟,史旭波,杨明
代谢综合征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风险分层的附加效应 谢双伦,陈煜阳,刘淇,张颖君,舒晓蓉,苏子焯,林永青,聂如琼,王景峰
左心耳解剖形态与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齐淑媛,田颖,石亮,王彦江,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刘小青,徐琳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王璇,王祖禄,杨桂棠,金志清,梁明,梁延春,韩雅玲,Wang Xuan,Wang Zulu,Yang Guitang,Jin Zhiqing,Liang Ming,Liang Yanchun,Han Yaling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消融围术期的应用 潘文麒,胡文瑛,林长坚,张凝,凌天佑,吴立群,Pan Wenqi,Hu Wenying,Lin Changjian,Zhang Ning,Ling Tianyou,Wu Liqun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乔宇,姚焰
老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一例 李玉秋,陈柯萍,樊晓寒
保留导丝技术对起搏导线的影响 林若薇,李晓宏,吉文庆,徐伟,Lin Ruowei,Li Xiaohong,Ji Wenqing,Xu Wei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凌天佑,潘文麒,金奇,张凝,罗庆志,韩岩新,王义龙,吴立群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李根林,江华,李菊香,俞建华,陈琦,鲍慧慧,胡建新,洪葵,吴延庆
核心医学论文范文: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心医学论文范文,脑卒中,奥拉西坦,临床疗效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奥拉西坦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3.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病情以及入院时间间隔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经颈内静脉途径植入主动螺旋式无导线起搏器1例————作者:冯景焜;陈样新;刘俊强;杨玲;李波;
摘要:对于不能耐受传统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成为一个新的选择, 但部分患者股静脉入路并不理想。本文报道1例经颈内静脉途径植入主动螺旋式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病例
衰老致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作者:郭良;孔彬;帅维;尹玉洁;黄鹤;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 房颤患病率显著上升。年龄不仅在房颤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也增加了房颤患者心功能障碍和脑卒中发生的风险。目前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已经提出衰老致房颤的相关机制, 然而, 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 尽可能多地了解衰老致房颤的相关机制, 为建立预防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很重要
心中静脉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1例————作者:柳书可;钱钢镇;杨仕钰;姚义松;张善稳;
摘要: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大多起源于心房相关结构, 对药物复律反应不佳, 但可以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本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心悸, 起源于心中静脉的FAT患者成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 旨在分享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作者:齐丹;关晓楠;刘丽凤;刘铮;刘小青;张建军;
摘要: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首次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接受SGLT2-I治疗分为SGLT2-I组(n=103)和对照组(n=103)。随访12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房颤复发情况...
矢量标测在二尖瓣外科联合心房颤动迷宫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作者:沈文志;潘桐;陈娟;刘宇;徐伟;
摘要:目的评估矢量标测在二尖瓣外科联合心房颤动(房颤)迷宫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二尖瓣外科手术联合房颤迷宫术后房速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下使用多电极导管进行房速的高密度电解剖标测。根据矢量图判断房速机制和关键峡部, 从而指导房速消融。由两名对消融结果未知的电生理医师对矢量图和传统局...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从传统到新兴技术的革新之路————作者:吴立群;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与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风险、重复住院、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过去数十年, 基于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的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基石。同时, 新的消融技术和能源不断涌现;除射频外, 还有冷冻和脉冲电场消融等, 旨在获得连续、透壁、持久、安全和有效的临床结果。越来越多...
希氏束起搏规范化管理的现状与进展————作者:王要鑫;丁宛萱;董颖雪;
摘要:希氏束起搏(HBP)是心脏传导系统起搏方式之一。HBP可以恢复和/或保留双心室间电同步性, 从而达到避免因心脏传导异常而导致的心力衰竭或改善甚至纠正心力衰竭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近年来电生理研究热点之一。但因其手术流程和技法对术者要求较高, 在临床开展上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HBP相关临床研究及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 回顾HBP的发展、解析植入流程, 探讨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希望对开展HBP的临床...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作者:刘志;江晶晶;黄克强;韩宏伟;
摘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被证实能够成功预防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心脏性猝死(SCD)。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易出现导线相关并发症,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此类患者中存在一定优势, 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困难与挑战。本文就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患者S-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如常见病因、适应证等进行综述
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相关专业学会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和起搏疗法的适宜使用准则的解读————作者:华伟;付冰奇;
摘要:本文概述了2025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起搏疗法的适宜使用准则。该准则是基于2013年发布版本的更新, 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相关专业学会共同制定, 回顾了涉及ICD、CRT、传导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和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的常见临床情境。准则涵盖了335种临床情境, 包括IC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合并疾病和装置更换的适应证。准则根据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将...
前庭扩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作者:黄华珊;廖学文;连亮华;杨志平;吴梅琼;郑皓天;彭一鸣;林亚洲;陈林;
摘要:目的评估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进行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前庭扩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阵发性房颤在福建省立医院通过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进行消融治疗的患者, 根据消融策略分为单纯肺静脉电隔离组(肺静脉电隔离组)和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前庭扩大消融组(前庭扩大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冷冻消融过程肺静脉的最低温度及术后远期...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不同镇静镇痛方案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作者:陈馥;徐伟;陈诤;
摘要:目的评估3种不同方案在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CA)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差异, 以期寻找更优的舒适化手术麻醉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拟行房颤CA的患者, 按1∶1∶1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组、芬太尼单药持续泵入组和芬太尼单药间断负荷组, 记录并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的Ramsay评分、镇静程度(RASS)评分、疼痛强度(NRS)评分及不良...
左心房内径与短阵快速刺激对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作者:喻瑜;卫越;凌天佑;吴立群;
摘要: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LAD)与术中短阵快速刺激(Burst刺激)诱发对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房颤患者, 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 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和Kaplan-Meier 曲线分析LAD和Burst...
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抗心律失常效应:调节自主神经与炎症————作者:郭衍楷;郭锐宽;薛鹏杰;刘霹云;王敬文;王俊锋;张文涛;伊卜拉伊木·热合曼;周贤惠;汤宝鹏;
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LL-VNS)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冷冻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空白期复发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4年2月至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心脏起搏电生理科首次住院并行冷冻消融术的PAF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LL-VNS(刺激组)和假刺激(假刺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外科消融及左心耳切除的初步研究————作者:陈浩宇;杨吉猛;邵永丰;顾卫东;倪布清;顾嘉玺;郦明芳;陈明龙;
摘要:目的初步探究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胸腔镜下房颤消融及左心耳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胸腔镜下房颤消融及左心耳切除术的非梗阻性 HCM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病史, 主要终点为术后房颤复发及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术后房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房颤病程、左心房大小及室间隔厚度的差异...
导管消融上腔静脉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作者:卫越;吴立群;
摘要:导管消融是目前心房颤动(房颤)节律控制有效的方法, 冷冻球囊消融作为常见的导管消融方式, 在临床上呈现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上腔静脉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冷冻球囊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可能降低房颤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尤其对于上腔静脉内存在明确或潜在房颤触发灶的患者, 但上腔静脉的隔离方式及对并发症的避免仍有待探讨。本文就冷冻球囊消融上腔静脉进行综述, 旨在进一步提高房颤冷冻消融的治疗...
无导线起搏器并发症的单中心总结————作者:陈学颖;朱丽;汪菁峰;梁义秀;柏瑾;王蔚;秦胜梅;张磊;白英楠;李明辉;刘曦;禹子清;宿燕岗;
摘要:目的总结无导线起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连续入选2019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心动过缓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 记录术中及术后出现的与器械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38例患者, 年龄(68.8±16.9)岁, 其中男239例, 女199例。其中房室传导阻滞152例(34.70%, 152/43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射频穿刺系统用于房间隔穿刺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作者:姜晓宏;周清;韩冰;周文兵;段伟;李岳春;蔡衡;郭志福;居维竹;曹克将;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射频穿刺发生器和一次性射频穿刺针配合使用(射频房间隔穿刺)与传统机械房间隔穿刺在房间隔穿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非劣效、随机对照研究。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从6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长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连续纳入计划行心脏导管手术且需房间隔穿刺获取左心入路的受试者...
心房颤动筛查与综合管理————作者:谢欣;杨兵;陈明龙;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全球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房颤的患病率将持续升高。房颤显著增加了患者发生栓塞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筛查和综合管理对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筛查策略、综合管理方法展开综述
心房颤动合并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作者:曹震;李梦梦;龙德勇;
摘要: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较为常见, 是房颤重要并发症之一。两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进一步恶化患者病情, 显著增加心脏疾病相关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房颤合并aFMR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手术及导管消融等, 但尚无最佳治疗方案的定论。本文拟对aFMR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旨在为临床管理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节律控制中的应用————作者:谢勇;王景峰;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节律控制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是节律治疗的选择之一。虽然导管消融术及外科迷宫手术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AAD在房颤节律治疗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本身用于房颤节律治疗外, 目前还在导管消融术或外科迷宫术等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使用AAD, 可减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维持窦性心律, 因此, AAD在房颤节律治疗中...
相关医学期刊推荐
- 省级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国家级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
- 国家级浙江中医
- 国家级日本医学介绍
- 北大核心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 省级整形再造外科
- 北大核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省级陕西医学检验
- 省级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省级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艾滋病性病
- 省级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 国家级当代医学
- 省级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临床医学
- 北大核心实用医学杂志
- 国家级中医药导报
- 北大核心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国家级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 学报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北大核心北京中医药
- 省级延边医学
- 省级健康必读
- 国家级医学与哲学(B)
- 北大核心海南医学
- 北大核心中国新药杂志
- 北大核心卒中与神经疾病
- 省级四川医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