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为客户提供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相关信息以及相关渠道的中介服务。本站并非《干旱区研究》杂志的 官方网站,与《干旱区研究》等同类优秀期刊杂志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负责合作期刊的推荐、征稿、信息整理收录等工作。网站本着用心为客户服务的原则, 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稿 件特点,可以在数千家期刊中,推荐最适合您的论文发表的正规期刊,帮助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率。
期刊简介:《干旱区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期刊内容:《干旱区研究》(双月刊)主要刊登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动态、论坛以及干旱区新书介绍等。
搜论文知识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等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网站,为客户提供了权威、专业的服务。用心服务是我们的 运行宗 旨,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站与国内上几百种权威期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已拥有大批的固定客户群,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
干旱区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SBAS-InSAR技术及LSTM神经网络的席芨滩巨型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作者:李帅飞;刘昌义;胡夏嵩;唐彬元;吴志杰;邓太国;邢光延;赵吉美;雷浩川;
摘要:为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流域两岸巨型滑坡地表形变特征及形变量预测,本研究以位于黄河上游贵德地区境内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作为研究区,利用小基线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er,SBAS-InSAR)技术对席芨滩巨型滑坡开展地表形变监测,探讨了2019—2022年滑坡地表形变速率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气候变化背景下软紫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作者:商淑静;刘丹辉;周轶昕;吴家驹;陆婷;李文军;
摘要:探究软紫草(Arnebia euchroma)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和其生态适应性,旨在为软紫草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软紫草在中国的51个分布点和11个环境因子进行潜在适生区预测,探讨影响软紫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其在当前(1970—2000年)与未来(2021—2040年、2041—2060年)不同气候情境下的潜在适生...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陇南市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作者:李治明;张国飞;邢捷;杨磊;王卫东;曹娟;
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提和保障。陇南市作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InVEST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电路理论构建陇南市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生态源地数量增加,其中康县、徽县和成县增加显著,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作者:杜俊;李广;杜梦寅;姚瑶;马维伟;袁建钰;
摘要: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影响N2O排放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半干旱地区,其影响机制更为复杂。然而,针对我国半干旱区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土壤N2O排放,其中影响N2O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以陇中...
贮藏方式对不同颜色新疆沙冬青种子萌发与活力的影响————作者:林芷叶;王建成;朱成林;苏志豪;
摘要: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是中亚荒漠区特有的濒危常绿灌木,具有极强的抗寒抗旱能力,是探究植物适应极端环境机制的模式物种,也是荒漠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的重点对象。本文以黑色和绿色两种颜色新疆沙冬青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新采收种子与3种贮藏方式后的种子萌发与活力。结果表明:新采收种子萌发率随着培养温度增加而提高,且新采收种子活力达100%。两种颜色的种子在干冷、干热贮藏方式下萌...
甘肃河东夏季区域性短时强降水特征————作者:孔祥伟;李晨蕊;邸文婧;杨毅;付正旭;杨秀梅;
摘要:利用2010—2021年甘肃河东地区夏季的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筛选出50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短时强降水的强度、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每次天气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强度主要为20~30 mm·h-1,其占比均在60%以上,超过40 mm·h-1的占比不足10%。74%的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会出现强度超过50 mm·...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面向对象冰川边界提取————作者:林洲艳;王霞迎;夏元平;
摘要:鉴于像素级分类在光谱特征相近情况下难以准确识别冰川变化,特别是表碛覆盖区的光谱特征与周围山地、岩石相似度高,导致其提取精度较低。为此,本文以音苏盖提冰川和雅弄冰川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光谱指数、微波纹理和地形特征,采用面向对象(OB)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冰川自动提取,并与基于像素(PB)分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基于多特征融合的OB分类方法有助于提高冰...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三江源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与生境质量————作者:刘小明;郑世妍;乔占明;
摘要:当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不利影响,探究三江源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内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多情景模拟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和估算生境质量。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内,草地向未利用地转移面积为9663.53 km2,转移面积占比最大,未利用地向草地转移面积仅为3659.27 km2 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0 ℃和≥10 ℃积温时空变化————作者:安彬;陈文靖;肖薇薇;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其积温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全面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温度资源状况。基于1960—2019年黄土高原55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利用线性拟合、突变检验及优势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0 ℃、≥10 ℃积温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60—2019年黄土高原≥0 ℃和≥10 ℃积温各指标变化具有同步性,均表现出初日提前... 基于雷达和遥感卫星的新疆区域降水反演————作者:郭建茂;吴登国;韩金龙;张茹水;王勇; 摘要:为获取偏远地区较为准确的降水分布情况,本文结合雷达高分辨率和卫星大范围探测优势,通过融合雷达和卫星反演的降水,获取高精度的定量降水估计分析产品(QPE)。以新疆地区2023年8月12日、13日两天强对流过程为例,采用云分类、Z-R关系的方法,利用雷达反射率进行雷达降水反演;将Himawari 9卫星亮温和IMERG降水输入BP神经网络模型来建立平均亮温和平均雨强关系,随后将Himawari 9卫星... 竖管地表滴灌土壤水热分布特征模拟及影响因素————作者:范严伟;吕自杰;张尧;王磊;石雯; 摘要:在沙漠环境中实施植物固沙工程,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固沙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竖管地表滴灌是为缓解土壤干旱和地表高温对固沙植物幼苗的复合胁迫而提出的一种节水控温保育新技术,其土壤水热分布及迁移状况尚不清晰,推广应用到植物固沙区缺乏理论基础。为探明竖管地表滴灌模式下灌溉参数(滴头流量和灌溉水温)和竖管参数(竖管直径和竖管埋深)对土壤水热分布及迁移状况的影响,基于HYDRUS-2D软件,构建了竖管地表滴... 磷肥滴施条件下土壤温度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作者:王一琪;买文选;张文太;王艳艳;田长彦; 摘要:研究磷肥滴施条件下棉花生长对土壤温度的响应,旨在探索土壤温度调控棉花根系生长对提高棉花磷肥利用率方面的作用及机理。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三个土壤温度梯度:低温(LT:11~18 ℃)、中温(MT:22~26 ℃)和高温(HT:30~34 ℃),单因素试验,水浴锅控温。分析不同土壤温度对棉花生长性状、生物量、根系分布、土壤有效磷分布和棉花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温度的提高,棉花株高、茎粗、... 西北干旱区近30 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作者:张秀霞;韩丽莎;党星海;汪孝贤;林庆润;邓灵芝;杨明航;张喜来; 摘要: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植被脆弱区,植被覆盖在维持该地区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Landsat数据和像元二分模型分析1990—2022年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数据,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植被类型FVC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化因子的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不同类型流域水文模型适用性————作者:张雅静;郝蕊芳; 摘要:水资源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模拟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能够促进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分析分布式水文-植被-土壤模型(DHSVM)和土壤与水评估工具(SWAT)两种模型在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流域的适用性。(1)对两种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与参数率定。(2)采用两种模型分别模拟了2011—2012年和2017—2019年生长季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西拉木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 新疆木垒鸣沙特征研究————作者:王靖淇;屈建军;王彦希;李梦超; 摘要:新疆木垒鸣沙以独特的声学特征与环境条件闻名,其形成受沙源多样性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风沙活动共同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比木垒鸣沙与巴丹吉林沙漠鸣沙、敦煌鸣沙的矿物成分、粒径组成及表面结构,并将木垒鸣沙按照不同粒级分组进行声学特征测试,揭示其发声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木垒鸣沙矿物以石英为主,但长石含量(34.9%)显著高于巴丹吉林沙漠鸣沙(15%)和敦煌鸣沙(18.3%),可能与形成年代较晚... 伊犁河流域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评价————作者:黄伟豪;兰珊;张艺圩;张恒瑞;曹文馨;赵心玥;郭雅欣;陈朋朋;李少帅;吴文良;王庆刚; 摘要:充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当前伊犁河流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农户对已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研究。本文通过对伊犁河流域11个县市98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户调查,从农户的视角对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农户占92.9%,分别有89.9%、99.9%、52.1%、50%、87.7%和98.0%的农户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灌溉条件... 中国西北地区逆温时空变化————作者:沙贝宁;杨余辉;黄佛君;叶茂; 摘要:基于2022—2023年19个探空站点的资料,探究西北地区对流层低、中和高层逆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月变化上,西北地区低、中和高层的逆温特征具有一致性,在12月和次年1—2月最大,6—8月最小。(2)在空间分布上,低、中和高层的逆温特征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低层逆温中,新疆北部地区低层逆温频率最大,为40%~60%;陕西北部地区低层逆温厚度最厚,为90 m以上;新疆大部分地区低层逆温强度较... 生物炭改良的风沙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作者:淑敏;同拉嘎;红艳;青云; 摘要: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C、N、P含量内稳性是调控脆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机制。针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C、N、P化学计量失衡及有机改良效应不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了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燕麦种植系统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K)、生物炭添加组(低量B1:3%、中量B2:5%、高量B3:10%)和秸秆添加组(低量S1:3%、中量S2:5%、高量S3:10%),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内稳... 西北东部一次强降水形成机制及能量来源————作者:石霞;刘维成;陈晓燕;黄玉霞;谭丹;伍继业; 摘要:利用2020年7月10日甘肃省陇南市站点逐小时降水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降水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等特征,并引入大气湿位能(Moist Static Energy,MSE)研究了对流活动的不稳定能量来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度大、局地性明显和对流性强等特征;500 hPa受高原短波槽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明显,700 hPa为偏南气流并配合有气旋性切变,具备较好的水汽...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关系研究及预测——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作者:孟庆帅;巩钰;刘小燕;童新;王东民;谢国英;刘廷玺;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显著增强,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抉择成为重要问题。首先,本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明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1998—2022年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其次,利用改进LSTM(Long Short-Term Merory)模型基于四种综合调控方案对系统未来五年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的水... 相关农业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