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自然资源学报》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02)
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02、03、04、05、06年第二、三、四、五、六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学术研讨、研究方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 谢高地;张彩霞;张雷明;陈文辉;李士美1243-1254
资源利用与管理
基于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巨型城市区耕地保护阈值探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杜继丰;袁中友1255-1266
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的结构特征 邹金浪;杨子生;吴群1267-1277
江苏沿海地区可承载城乡建设用地能力及匹配性评价 高永年;鲍桂叶;王静;严长清;金志丰;杨兴典;黄琪1278-1288
资源生态
中国碳排放空间相关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刘佳骏;史丹;汪川1289-1303
广州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冲突与生态安全隐患情景分析 王海鹰;秦奋;张新长1304-1318
基于遥感的石河子绿洲冷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高原;刘普幸;姚玉龙;雍国正;王允1319-1331
资源评价
中国资源性产业空间演变特征 毛熙彦;刘颖;贺灿飞1332-1342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王培娟;韩丽娟;周广胜;梁宏1343-1355
珠江流域1960—2012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刘青娥;吴孝情;陈晓宏;杨冰1356-1366
1961—2012年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玉英;韦小丽;李宇凡1367-1377
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估算方法——以河套灌区为例 南纪琴;陶国通;王景雷;刘战东1378-1390
经济学论文:个性化定制过程中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个性化定制过程中能够对消费者决策和感知产生影响的因素,文章针对选项呈现方式、定制复杂度、消费者自我效能等因素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
关键词:个性化定制,选项呈现方式,定制复杂度,自我效能
一、引言
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日益显著,消费者角色逐渐从产品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为公司产品服务价值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需要不断提供具有竞争性的产品服务给消费者。才能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定制战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企业所接受。近年来,在电子通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企业能够更迅速、有效地把握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消费者也能够更直接、快捷地参与合作生产。
自然资源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区域协同视域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区域均衡定价机制————作者:朱迪;吴泽斌;汪应宏;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区域均衡定价机制,是统筹解决区域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公的有效途径。基于区域经济学效用理论,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用地协同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区域均衡定价机制,并以新一轮宅基地改革试点典型城市徐州市沛县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于区域经济—生态用地协同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定价机制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平衡了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区域范围内不...
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绩效的双维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作者:陈明华;耿树伟;李亚婷;谢琳霄;
摘要:基于超效率EBM模型的Global-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12—2022年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绩效,利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法从空间和结构两个维度考察其区域差异,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从内源和外源两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中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绩效整体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三大粮食功能区中主销区发展绩效最高,主...
以激励促保护的耕地“大占补”制度优化进路——基于耕地发展权转移的国际比较与逻辑阐释————作者:易路平;宋敏;张安录;
摘要:“大占补”制度是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举措,探索激励措施是激发补充耕地主体耕作意愿及确保补充耕地稳定利用的应有之义。基于Williamson社会科学分析框架和情景分析法,旨在辨析国内外耕地发展权转移实践,阐释“大占补”制度在不同情景下耕地发展权转移的内在逻辑,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大占补”制度本质上是基于耕地发展权转移的政策工具,其与国际上耕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在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
“转荒为耕”:异质性视角下耕地流转对四川省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作者:连昭阳;李艳娇;刘邵权;徐定德;
摘要:耕地流转作为耕地撂荒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其有效性值得深入探讨。利用四川省丘陵山区数据集,运用Probit、Ⅳ-Probit等模型在地块尺度分析耕地流转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并探析该影响效应的家庭异质性和地块异质性。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能显著抑制耕地撂荒,耕地流转参与率每增加1%,地块撂荒的概率将减少23.2%。(2)家庭异质性结果显示,耕地流转对低农业人口老龄化家庭及非农就业家庭有更好的撂荒抑制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地块治理与家庭决策的双重视角————作者:周文凤;徐定德;
摘要: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使用四川省1166户农户和5041块地块数据,从地块治理与家庭决策双重视角出发,剖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地块层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促进地块流转,其中田间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管护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且规模大、位置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块更易流转。(2)在家庭层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促进土地流转,其中田间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作用突出,且这...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与价值重塑——以河北省邯郸市王金庄为例————作者:陶慧;唐洁;孙业红;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粹。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削弱。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采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王金庄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构建农业文化遗产韧性的演化过程模型,试图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过程及其价值重塑,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价值、社会功能和...
生产与编织: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双路径————作者:王学基;庞兆玲;张海洲;
摘要:在旅游强国建设背景下,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关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以文化消费和文化实践为基础,强调地方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的场景理论为旅游资源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在廓清旅游场景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安吉余村和白茶原小镇为典型案例,剖析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逻辑与路径。研究发现:场景作为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重要文化动力,形成了创造性生产与创新性编织两种基本逻辑,前者体现为场景作为激发创意的生产力,以制度...
自然保护区晋级显著提高生境质量——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的准自然实验————作者:徐孟志;高璇;王华春;
摘要:自然保护区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2007年中国逐步推进的自然保护区晋级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22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首次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晋级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保护区晋级显著提升了生境质量,政策效应“虽迟仍到”,且波动上涨。(2)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由国家林业...
价值共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作者:王继应;李娟昆;杜焱强;
摘要:乡村作为优质生态资源的富集地,如何通过生态优势推动农民增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难点。基于福建省南平市X村案例,依据深度访谈和长期跟踪,从价值共创视角重点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价值共创机制,即需要考虑价值实现的可持续性,以多元主体间价值的共同创造和合理分配持续推动农民群体增收致富。其具体流程是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多...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化路径研究——基于31个县域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作者:陈祁琪;方文楚;袁雨寒;冯健;
摘要:发展特色农业是以激发产业活力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组合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构建高质量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选取31个县域特色农业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构建TOE-内外源动力双维度理论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提取要素组合,剖析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1)“内生组织资源”“种植品类”为县域特色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2)县...
共同富裕视角下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评价与应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的考察————作者:张凯;陆海曙;
摘要:区别于以往中观区域层面和微观用水户层面的水权管理,将流域初始水权置于宏观的共同富裕框架内,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系统优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构建传统、加权、顺序破产博弈模型,明确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使用卡尔多—希克斯标准评价流域整体福利,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实践检验,并以黄河流域作为替代流域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初始水权分配原则契合共同富裕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但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量化测度需完善;(2)...
基于综合框架的产水生态系统服务流属性评估与格局优化————作者:平晓莹;范钦栋;魏国杰;宗敏;李春林;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流是连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在驱动机制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框架研究仍存在不足。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产水生态系统服务为例,采用网络模型、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网络等方法,从“供需量化—属性评估—驱动分析—格局优化”角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产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空间不匹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2)该服务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三条流向和35条子边界,流量...
水电开发规模对流域水资源年际均衡的影响————作者:张锦;郎泽涛;丁雅静;
摘要:探讨水电开发规模与流域水资源年际均衡的关系是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基于截至2022年中国18条主要水电开发流域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在控制气象与其他人类活动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后,剥离出水电开发对径流的净影响。结果表明:(1)水电开发规模对径流总量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2)水电开发规模与流域水资源年际均衡呈显著的“U”型相关关系,拐点对应的水电开发规模为0.406,拐点之前(后...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发展及收敛性研究————作者:张明斗;赵月;莫冬燕;
摘要:以黄河流域所辖5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协调度模型测度2013—2022年间生态韧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探寻其时空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在10年间波动上升,年均增长率为0.59%,上中下游地区与黄河流域具有相同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2%、0.54%、0.55%;(2)黄河流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格...
集体土地用途管制逻辑探索——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作者:肖劲松;张皓;李凌月;
摘要:集体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制度安排,其运行机制由编制实施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补偿机制组成,在实务工作中分别出现了与集体土地特殊的空间使用和产权特征不匹配的问题。起源于西方的土地发展权理论框架可作为破解当前集体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务问题的关键工具。基于土地发展权在中国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含义和作用,将土地发展权适用于集体土地特殊的空间使用和产权特征,构建面向解决实务问题的土地发展权理...
过去千年日本耕地数量重建及其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作者:李美娇;何凡能;赵彩杉;杨帆;
摘要: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重建研究,不仅可为气候变化与生态效应模拟提供科学数据,也可为全球数据集充实和完善提供区域参考。通过对日本平安时代以来历史庄田、检地、土地调查数据及相关史料的详细考察和分析,构建了分类、分时段的耕地数量重建方法,重建了过去千年日本全国及8个典型时点地方尺度耕地面积。得到如下结论:(1)庄园制时期(800—1583年)日本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31 hm2,农...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农业碳减排影响效应研究————作者:付舒斐;吕添贵;朱丽萌;樊后宝;赵巧;陈安莹;
摘要:揭示乡村数字化转型空间网络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可为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空间联动赋能农业固碳减排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效率—公平”框架,借助碳减排潜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基准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数字化转型空间关联网络对农业碳减排潜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乡村数字化转型指数持续增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部递减格局。(2)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
自然旅游地人居空间适应性研究框架与研究展望————作者:杨兴柱;王诚;陈学平;
摘要:面对适应复杂多样的变化环境挑战,处于生态敏感地区的自然旅游地人居空间适应性研究既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破解自然旅游地人地矛盾的关键所在。适应性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权衡下自然旅游地人居空间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异质性及可持续性。基于适应性的理论视角,引入复杂适应性科学研究范式,开展复杂变化环境下自然旅游地人居空间适应性科学研究,构建自然旅游地人居空间适应性研究框架与研究...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支撑要素赋能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角————作者:杨易宁;汪德根;赵美风;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科学识别乡村聚落发展类型并制定针对性发展对策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以苏州市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等三类乡村聚落为例,立足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性支撑要素——生态环境赋能、交通设施赋能、公共服务赋能,探究村域尺度下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支撑要素赋能分异特征,并借助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法识别支撑要素赋能下乡村聚落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表明:...
农业绿色发展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作者:王敬斋;田野;黄进;王晓平;
摘要:基于综合评价法和敏感度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分析2010—2022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1)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呈现“N”型变化特征,其中资源利用和产出水平得分平均值下降,环境保护得分平均值上升。(2)湖北省粮食生产经历了“递增—下降—高产—稳产”阶段,年均产量鄂中>鄂西>鄂东,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绿色发展各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的响应关系。(3)湖北省农业绿色发...
相关经济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国家级经济资料译丛
- 国家级珠江经济
- 省级上海水务
- 省级新疆财经
- 省级宁波经济丛刊
- 国家级中国合作经济
- 省级互联网金融观察
- 国家级卓越理财
- 北大核心经济科学
- 国家级中国三峡建设
- 北大核心国际金融研究
- 北大核心国际经济合作
- 国家级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 省级中外房地产导报
- 北大核心财会研究
- 北大核心工业技术经济
- 省级楚商
- 省级辽宁财税
- 国家级中国银行业
- 北大核心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 省级投资与合作
- 省级沿海经贸
- 省级评价与管理
- 省级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 省级经营管理者
- 国家级新能源进展杂志
- 省级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省级商情杂志
- 省级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