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皋杖头木偶戏谈地方木偶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日期:2021-09-04 09:55 热度:

   为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自2015年实施以来,研培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参与人数逐渐增加。如今,国家越发重视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从如皋杖头木偶戏谈地方木偶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杖头木偶戏的起源和特征

  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历史文化悠久,是着名的木偶之乡,提线、杖头、布袋、大灯彩、扇子木偶多种多样。如皋杖头木偶“舞”过百年,从乡村走向县城,从区县走向地市,一跃成为省级团体。如皋杖头木偶走向全国,跨出国门,用精彩的表演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如皋木偶艺术团1989年排演的《红螺女》堪称中国近代木偶戏的精品。1990年,如皋木偶艺术团作为唯一的县级剧团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一举轰动京城,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报道。1999年5月,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如皋木偶艺术团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欧洲木偶艺术节,其排演的大型神话木偶剧《大禹治水》获艺术节组委会最高奖——“特别奖”。2000年9月,《大禹治水》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贡献奖”。2003年9月,《大禹治水》剧组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金狮奖大赛,获“金狮奖”银奖;木偶音画《水绘情韵》荣获中国成都第21届国际木偶艺术节优秀节目奖。儿童类电视节目《木偶总动员》栏目获得全国优秀少儿电视栏目二等奖;木偶电视短剧《紧箍咒》《智取贾家庄》荣获江苏电视文艺奖。小小木偶从无形逐渐变得有形,一个个样式不一的木偶从如皋走向全国各地。

  (一)如皋杖头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戏又称为傀戏、傀儡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着称于世。相传如皋杖头木偶来自皇宫。清代中期,一个姓黄的木偶艺人从皇宫逃出,改姓为邝,隐居如皋,传授宫中杖头木偶制作和操作技艺。

  如皋戏剧发展很早,冒辟疆、李渔、郑板桥等文人墨客在如皋活动频繁,常邀木偶戏班与家乐同演。据现有资料记载,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如皋文人冒襄为纪念父亲冒起宗百年诞辰,曾邀木偶班与家乐同演于如皋冒家巷得全堂。如皋图书馆所藏清朝木版书《东皋诗存》记载了明清之际的如皋文人黄振的咏木偶诗:“乱踏黄昏入醉乡,酒家楼上烛辉煌。登台漫作侏儒舞,过眼堪怜傀儡忙。唬笑正同真面目,优伶犹有旧冠裳。不须更说鱼龙戏,赢得逢场一举觞。”诗中所说的“侏儒舞”就是杖头木偶戏。由此可见,当时的木偶戏演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二)杖头木偶的制作

  20世纪以来,如皋的木偶戏主要指杖头木偶戏。杖头木偶戏的载体是杖头木偶。其由头、身体、命杆及签子四部分组成。表演木偶戏时,演员用右手握住命杆,手指控制五官的线,使木偶的嘴巴和眼睛动起来。之所以把演员右手的杆子称为命杆,是因为整个木偶的四肢和身躯都需要用命杆操纵,这样才能表现木偶的神态意境。如皋早期的木偶用木头雕刻出大同小异的简易头型,再画上不同人物的脸谱,用藤条扎成或大或小的身腔,穿上不同的服饰,以此区分不同角色形象。后来用纸脱胎的方式制作木偶头和身腔的模子,这样制成的木偶凹凸有致,木偶的眼睛嘴巴可以转动、开合,较为生动形象。经过无数次舞台尝试,如皋木偶艺人们发现,使用海绵等材料制作木偶,可以让木偶在表演过程中既有意境美又形象生动。因此,如今大多制作者使用纸浆或者海绵等材料制作木偶。

  (三)杖头木偶戏的特色

  1.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进行剧本创作时,木偶戏设计者往往会选取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吸收昆、徽、京等诸多剧种的表演之长,融合地域语言特色,辅以本土演员方言的腔调,实现台词的独特化,创作的地域化。

  2.大众化、平民化

  旧时如皋木偶戏并没有一个独立的领导班子,而是不同的戏班共同活动。如皋周边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请木偶戏班子来村庄或到邀请者家里演出的习俗。这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农闲庆丰收,二是红白事,三是请神还愿或庆祝家人健康痊愈。将木偶艺术与民间习俗元素相结合,更有益于木偶戏的普及。此外,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具有浓厚趣味性和亲和力的木偶戏深受百姓喜爱。当时的木偶演员能拥有一定的收入,维持家用。很多家庭纷纷把孩子送到“师傅”那里学习木偶戏。木偶演员的数量渐趋庞大,20世纪40年代末,如皋全县就有100多家木偶戏班。

  二、木偶戏面临的问题

  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浪潮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正遭遇种种困境。

  (一)科技冲击着传统艺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发便利。通过互联网,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在休息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宅在家中上网冲浪,很少有人走出家门,关注现实舞台上的传统木偶艺术。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眼球。单一的木偶艺术无法与之抗衡。同时,特效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广为运用,其以突出性、特殊性和夸张性吸引了一位又一位观众。而艺术舞台仅仅依靠表演者和音乐相配合,不能迅速吸引观众,甚至会把观众推向虚拟的屏幕后的世界。

  (二)木偶艺人的生存压力

  木偶艺术以“人”为媒介,因此,人在木偶艺术中非常重要。然而,木偶艺人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还需要忍受几个月没有演出收入的痛苦。因此,很多木偶艺人不愿意继续花费时间在木偶表演之上,为了谋生,他们选择了新的职业。木偶艺术的传承人自此越来越少。

  (三)木偶戏本身的问题

  1.传承模式

  木偶戏采用的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师傅一对一教授徒弟。因此,为了保证木偶戏传承质量,木偶戏传承者对学生数量有所限制。这导致木偶戏的传承力度不大。

  2.舞台形式

  我国传统的木偶戏舞台艺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一直沿用古老的舞台表演形式。这导致舞台固定,在表现形式上呆板单一,难以引发观众共鸣。此外,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木偶戏必须依托艺人来操作表演,不具有独立存在性,一台大戏往往需要的艺人数量比较多。与绚丽夺目、激情四溢的乐队舞台相比,木偶戏舞台略显朴素与单调。

  3.剧本内容

  作为非遗文化艺术,木偶戏多以政治宣传为导向,以古老的传统故事为蓝本,剧目可选择范围较小。因此,除戏曲研究者外,其他人多数会因为看过一次而放弃下一次。对他们而言,已了解木偶戏的剧本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再看一次。由此可见,木偶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戏剧新鲜感的需求。

  三、木偶戏传承的重要性

  木偶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古代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不受剧种约束,任何剧种都可演绎,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

  (一)源远流长

  木偶艺术保留了许多地方的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文明的盛衰历程,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家记忆,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二)内容

  木偶戏十分多元化,可容纳各种模式的戏剧,常常融入其他戏曲特色,比如徽剧的曲调唱腔等就曾融入木偶戏中。木偶戏本质上属于故事型的戏剧模式,因此可以将各种元素寄托在木偶身上,无论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是西方音乐人迈克尔·杰克逊,都可以成为木偶人物。它在文艺创作中也多引用西方元素,促进了中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木偶艺术往往会借助表演的内容,阐释看法,暗示性地引领集体思维倾向。比如,利用木偶戏曲老少皆宜的特色,对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编排木偶戏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四、解决方法

  木偶戏的核心产品是木偶。对传统的木偶技术进行革新是木偶戏传承与发展首先要面临的挑战。在开发国内戏剧市场的同时,只有结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剧本,创新表演模式,才能推动非遗艺术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舞台呈现

  在操纵表演方面,演员要融合传统的“内在”“外在”两种表演方法,把握角色与剧情,重视塑造剧情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人偶合一”的程度。在如皋木偶艺术团推出的“一人一品”工程中,80后演员夫妇许金显和康宜红创作了《人偶变脸》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人偶同台变脸,木偶变脸之后还喷火,引得观众纷纷叫好。

  在戏剧音乐方面,除了借用京剧唱腔,如皋木偶戏还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曲调,取其精华,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2019年6月,如皋木偶艺术团应邀赴法国交流演出。其献演的8个剧目在音乐方面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选择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配乐,如《梁祝》等,将中国最本质的优质文化展现给国际友人。

  在木偶造型方面,木偶为契合当今观众审美,通常采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促使戏剧内涵更加通俗易懂,突出木偶戏剧的“偶味”;在后期的发展中,完整的木偶造型艺术逐渐形成,包括木偶的发饰、面部形象、服装、手持道具等。其设计和制作追求独到的“偶味”,已成为木偶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数百年来,经过如皋一代代木偶艺人不断创新,木偶制作材料、技艺均有很大改进。早期的如皋木偶造型较为简单,大同小异的木雕头型、粗糙的五官,涂上色彩,配以衣裙、动作、语言,区分性别年龄,远观形似而已。邝姓艺人落户如皋后,传授宫廷木偶雕刻、制作技艺,如皋木偶的造型日趋精美。新中国成立后,如皋颇负盛名的几家木偶班加入了当时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如皋杖头木偶博采众家之长,雕刻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还有了专职舞美、造型设计师。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的如皋木偶艺术造型设计者又创造出软体木偶、木偶飞天等。1998年,如皋木偶艺术团出访韩国,上演卡通剧,该剧木偶直接用海绵剪贴而成,里面衬一硬物,外用有弹性的尼龙材料包装,眼睛用纽扣等装饰。现在还出现了玻璃钢制偶、塑料制偶、铜模制偶。

  在舞台美术方面,木偶戏舞台撤去了遮挡物,实现人偶同台,并借助各种舞台灯光等,使舞台表现力更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皋木偶戏率先打破传统木偶戏的表演格局,巧妙运用皮影、布袋、提线、灯彩等木偶艺术表演手法,真人与木偶幻化交替表演,开创了木偶艺术人偶同台的先河。

  (二)剧本内容

  木偶剧本要贴合当下现实政治文化,或者选取一些典型人物或者典型故事,吸引观众兴趣,使人易产生共情。传承需要创新,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如皋市木偶艺术团以如皋杖头木偶戏为载体,组织编排了音乐快板《守护国门勇担当》,歌颂疫情防控期间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如皋市木偶艺术团还创作了以基层干部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共同抗疫为主题的抗疫短剧《鸭叫声声》。木偶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除了运用国内传统文化,还可以借鉴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比如,如皋市木偶艺术团以西方着名音乐人迈克尔·杰克逊为木偶原型,以其广为流传的特色音乐为背景,编撰了一台比较灵动,更贴近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新木偶戏。

  (三)文化传承

  增加公益补助资金,进行公益演出活动,加大木偶戏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

  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如皋市木偶艺术团承担着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如皋市木偶艺术团常年坚守在基层演出一线,年均演出300多场,演出地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0多个城市。其每年不仅有进校园、进社区的公益演出,也有进景区、进商业中心的商业演出,注重向青少年、普通群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此外,如皋市木偶艺术团已经走出了国门。其在法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和访问,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每年,如皋市木偶艺术团都会开展多项公益演出活动,如“非遗进校园”“非遗下乡迎端午”等。

  五、结论

  杖头木偶戏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承载物,保存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风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故事的优良寄托,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我们应努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博采众长,积极充当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友好使者,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如皋文化志》 编篆领导小组如皋文化志(M]如皋: 如皋文化局, 2003.

  [2]确从如皋杖头木偶戏谈地方戏剧的保护和发展[J.艺术家, 2019,(08):168.

  《从如皋杖头木偶戏谈地方木偶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来源:《戏剧之家》,作者:杨严慧

文章标题:从如皋杖头木偶戏谈地方木偶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ju/466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