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人物造型设计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日期:2017-03-23 14:20 热度:

   皮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皮影戏人物的造型和色彩设计都颇为讲究,本文就以陇东皮影戏为例,研究皮影戏人物的设计艺术。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是一本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在人物的造型与色彩表现上与陕西皮影一脉相承。但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方式和色彩表现形式。其在人物造型上基于皮影独特的表演方式,积极借鉴陇东剪纸等民间艺术的造型元素,运用平面化、艺术化、戏曲化的造型方式,来展现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敷色方面,陇东皮影在当地民间艺人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感受中形成了一套概括化、象征化、程式化的敷色理念和敷色方式,追求言简意赅、艳而不俗的表现效果。

  一、造型的平面化和敷色的概括化

  造型的平面化和敷色的概括化在陇东皮影人物造型中被广泛运用,这是由皮影独特的表演方式决定的。由于皮影要借助平面的“亮子”(影幕)和光线的配合来展示艺术效果。观赏者则要站在“亮子”前,观看表演剧情,欣赏“影人”的艺术造型。这种特殊的表演方式决定了皮影的造型必须是平面化的,表演者演出时才能借助光线的照射突出“影人”的典型形象,这时“影人”的侧面脸造型比正面脸造型更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形象。因此,为了增强皮影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其人物造型就要突出平面化。也正是因为皮影要借助灯光来加强表现效果,所以在敷色上要高度概括,才能使色彩巧妙地烘托人物角色,准确地表达人物个性特征。

  陇东皮影人物造型包括“头稍”和“桩桩”,“头稍”由头饰和脸谱两部分构成。头饰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区分人物阶层和官职高低,如冠、帽、盔、巾和无头饰等五大类。

  脸谱分阴阳雕刻两类,阴刻去线留皮,阳刻去皮留线,分别表现出了人物的刚柔美丑和善恶忠奸。皮影人物脸部造型呈现出眼大嘴小、额圆颏方、眉弯鼻直的特点。单从皮影人物头部的外轮廓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正侧面(1/2)造型,眼睛和眉毛是正面,嘴、鼻是正侧面,头饰是斜侧面(2/3或3/4)。这种在一个“影人”身上溶合多角度的平面造型手法不仅运用在影人头部造型中,在“桩桩”的造型上表现得更明显。“桩桩”由胸、腹、腿、臂和手等十多个部件组成,按人物的运动方式大体可分解成两组,头部、劲部、腰部为一组,腰部到膝盖为一组。“影人”胳膊的造型依据现实人物的结构分成前臂、小臂、手三部分。其人物整体的造型从脖颈向下,采用了2/3斜侧面造型,过渡到腰部变成了3/4斜侧面造型,到腿部完全变成了1/2正侧面造型了。“桩桩”除个别人物和一些神怪人物专用之外,大多数都是通用的,在表演时,只需在“桩桩”上更换“头稍”,就换成了另外身份的影人。因此,皮影的人物造型不强调空间的深度和体积的变化,而强调以平面化的形式表现形象,这正是陇东皮影人物造型的独特之处。

  皮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色彩概括化增强了皮影形象的艺术美感。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是复杂多变的,这就需要民间艺人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和概括,对生活中丰富多变的色彩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加工,强化色彩的个性和特殊性。皮影中的色彩既服务于皮影,也受皮影这种综合艺术的制约,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结合皮影中其他元素(如光线的强弱变化,艺人操控的娴熟程度等)来完整地展现人物形象。陇东皮影的着色强调概括性和平面化,主要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一般由民间艺人自己制作。常用的颜料有红、黄、蓝、绿、黑等五种,艺人在绘制时借鉴了我国民间年画的敷色方式,颜色不加调和,以原色为主,强化色彩的饱和度和鲜艳度,以便于准确表达人物性格和人物身份。对这些人物面部色彩的提炼概括是民间艺术家长期实践的结果。

  二、造型的艺术化与敷色的象征化

  皮影内部的造型却十分繁复,特别是在武将的铠甲边缘、龙袍底部等部位用“∽”形的曲线重复排列,形成了螺旋状,首尾相顾、起伏照应。这样把“影人”的结构形体组织得浑然天成、平而不板,形成内柔外刚、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与皮影表演时借助光线的现实需求有关。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陇东皮影大量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亦真亦幻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个性,刻画面部特征时常常采用抽象变形的方法,对人物忠奸刁善等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脸部五官是表现人物表情和性格的突出部位,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眼睛有环眼、三角眼、鱼眼、火眼等,眉有剑眉、平眉之别,嘴有张口、闭口之分,鼻有尖鼻头、圆鼻头等。各种夸张变形的五官显示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根据人物相貌和性格的不同,刻画出身份各异的人物,正反面人物的雕刻手法也很讲究,有空脸与实脸之分。比如,为了表现英雄武将的勇猛刚直,一般将其刻成浓眉大眼;奸诈小人则被刻成面白目小、颔突嘴凹,圆滑之中透着奸诈。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采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一般把“影人”头部变大,类似民间剪纸人物中的大头娃娃形象,手臂加长,身子上窄下宽,人物除旦角以外都是额头前倾、头饰后移,这种夸张变形手法使影人显得庄重自然、精神十足,表演起来生动传神、神采奕奕。这些惟妙惟肖的“影人”形象在幕帐后通过艺人娴熟的操控被演绎得栩栩如生。

  依据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审美习惯,陇东皮影在人物脸部的敷色上,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人物特征。本地民间艺人在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与感受中形成了一套象征化的敷色理念,他们在为皮影人物形象着色时从不采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色彩,而是选用最能突显形象特征的色彩来表现形象,使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与象征化敷色结合起来。这种独特的着色方式也是当地艺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在我国自古以来色彩一直被赋予丰富的内涵,红、绿是最具有乡土气息的色彩,人们热爱它们并善用它们,因为那是生命力的象征,黑、白是最具象征性的色彩,既是实与虚的写照,也是人们伦理观中善与恶的象征,这种着色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三、造型的戏曲化与敷色的程式化

  陇东皮影中的人物的造型是依据戏曲人物生、旦、净、丑等角色设计的,各种脸谱和身躯的造型一般源于舞台戏剧。那些戏曲中人们熟知的人物脸谱在皮影中被大量采用,刻画生、旦角色时常采用阳刻手法,脸部去皮留空的空脸形式,造型呈现出细眼小嘴、以突显人物正直平和的性格特征。对净、丑角色的刻画则多采用阴刻手法,用取线留皮的实脸形式,其造型线条变幻无穷,粗细并用、顿挫有致,以表现出人物豪迈粗犷的性格。在丑角形象的刻画上,大量运用夸张变形的处理手法,勾勒出形态各异的人物面部,突显人物滑稽调笑的性格特征。这种戏曲化的造型方式,与陇东大地人们喜欢看戏曲的审美取向相吻合,所以百姓在观看皮影戏时就能很直观地通过人物造型来辨认人物角色。

  陇东皮影在借鉴了陇东地区传统戏曲基础上经民间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敷色方式,主要以红、绿、黄、黑为主。有些艺人为了增强皮影色彩的艳丽与丰富还加进了蓝、紫、桃红等各种颜色,如环县洪德乡高清旺的皮影作品《象车》《四大美女》等采用了浓艳富丽的染色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在人物脸部的着色上,不同的颜色寓意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黑脸在雕刻手法上采取阴刻,寓意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白脸(生、旦类) 一般采取阳刻,镂空部位露显“亮子”颜色,即白色,寓意端庄正派、典雅俊俏;绿脸则喻意暴躁蛮横,常用于强盗、妖怪;黄脸采取阴刻,一般面部不涂色(借用皮子本身的颜色),对人物面部轮廓侧面的着力刻画更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原本呆板的自然形态变得丰富生动,大大加强了皮影人物的艺术效果。陇东皮影的这种色彩程式化,是经本地民间艺人世代的传承和变革积淀下来的。

  陇东皮影作为陇东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长期与当地民间剪纸、戏剧等民间艺术共存,汲取其中的精华,丰富了皮影艺术的造型元素与敷色方式,经过艺人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形成了独有的造型原则和敷色理念。“这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民族群体每个成员头脑中的共同的表象,从而形成了共性的思维逻辑,形成了特殊的审美定式”。这种独特的造型原则和敷色理念不仅为研究皮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也为现代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文章标题:皮影戏人物造型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ju/353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