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匠精神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1-10 09:53 热度:

   随着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各类信息的高速传播,使得精耕细作无法得到等比例的尊重和回报,人们一味追求着投资少、运行周期短且回报高的即时利益,忽略了各行业从业者原本的初心[1]。社会浮躁心态严重,管理出现混乱,进一步使得传统的审美理想与文化精神逐渐背离人们的实际需要。传统工匠精神的主要体现是技能的极致以及对工作的专注和用心,能够发扬良好的爱国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针对当前各行业对就业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当结合传统工匠精神发展,努力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并不断弘扬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应当具备的技能,自觉将工匠精神牢记在心中并在工作过程中付诸实际。当前,高校就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培养资源分布不均、培养模式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对此,本文开展了对传统工匠精神发展下的高校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传统工匠精神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在结合当前传统工匠精神发展背景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将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目标[2]。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和升级,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逐渐提高。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将培养专业技能水平作为主要培养途径,并通过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强调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应当将达标和操作规范作为前提条件,并利用工匠精神对产品进行反复修整,更在产品的细节上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产品最终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目前,高校传统的就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清晰,高校领导及教师对于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同时忽视了对职业精神、匠心精神的培养[3]。因此,本文结合传统工匠精神在培养就业人才时,注重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将“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学生在未来工作时应当爱岗敬业。爱岗是指学生应当将未来自己从事的工作作为生命,并以从事的本职工作为荣,发自内心地对工作产生幸福感和自豪感。敬业是指学生应当在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并在就业后将工作作为一生的追求,不断付出努力。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当今国家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高校中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较长,因此高校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就业人才时不应希望一蹴而就,应当循序渐进。

  二、以传统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

  在不同行业中企业对具备工匠精神的就业人才的需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对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传统工匠精神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设置[4]。其中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作为依赖,第二产业中主要以建筑行业和制造业作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根据相关产业的发展理论,将传统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当中进行设置[4]。首先,教师在进行对学生教育时应当转变学生对农业技术人才的观念,开设有关农业的传统工匠精神讲座,让学生对传统农业人才的认识从粗放式转变为精益求精。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应当不断结合农业领域中能工巧匠的真实事例,着重对农业大国的工匠进行细致解读,从而让学生体悟到农业工匠精神的实质。其次,设立有关农业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对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同时选修课程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还可以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学生根据对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多元化地对课程进行选择。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制造业和建筑行业以传统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将制造业和建筑行业细化为多个任务模块,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岗位知识和技能,但每个模块均有一个共同的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的专业技术目标。高校还应当将专业课程小班化,成立名师工作室、大师精英班等,每个班级设置最多为15人,每一节课程均由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5]。由教师亲自检查学生完成制作的产品,并在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复述整个生产过程,将产品评分记录到学生的技能考核结果当中。同时,学生完成的产品还可以进行推广和销售,所得资金70%归学生自己所有,剩余30%归学校所有。高校还可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不同模块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技能竞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激发其潜在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作用。根据传统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弊端,融合工匠精神对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进行设置。首先高校应当设立针对服务行业的实训基地,从而打破传统服务行业没有实验室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工匠精神,例如,组建会计模拟实验室、汽车模拟销售实验室等,以此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物质资源。其次,服务行业与前两个行业相比更需要全面性的人才。以此,根据服务行业的岗位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将精益求精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的选修模块当中[6]。同时,服务行业正逐渐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应当走向国际,外语作为传播工匠精神文化的重要功能,能够快速促进工匠精神理念的国际化,因此高校在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之外,还应当增加服务行业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课时,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考试过关率,推动传统工匠精神与服务精神的人才走出国门。

  三、建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针对本文上述设置的三种行业对应的课程内容,应建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首先,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时间进行设置,以农业为例,将农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根据农业独有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建立针对这一特征的专业培养管理体系。例如,在种植期前,高校应当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农业专家到校进行专家讲座;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农场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果农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种植期后,高校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农业监管部门是农业生产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7]。由农业监管部门与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协调,组织学生参与到农场的种植过程中。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当配合实践内容设置有关农作物栽培的相关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教学,从而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高校针对不同阶段,设立相应的理论或实践考核内容,时刻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次,针对学生班级的管理体系,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表扬栏、心语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班规,并采用积分制的管理模式,以每一学期为单位,将学生每次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成绩进行展示,并将该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挂钩。同时针对部分违反班规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根据严重程度,实施合理的扣分机制,保证奖惩分明。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入各个行业的“四常守则”,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并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就业环境。最后,对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学生实习考核制度进行设计,引入奖惩制度,并将奖惩结果融入学生每一学期的期末综合成绩当中。学生在各个企业实习阶段,由质监部门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调研,学生享有被评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能手的权利,并且根据评价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优秀的学生可由高校和质监部门共同颁发工匠精神证书。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应当以实习地点为单位,建立工作群,并由教师将该行业专业优秀成绩进行公布,执行学生实习工作期间的规范条例。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团队合作的实习生可以竞聘基层或中层管理岗位,或者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满足企业人才的需要,同时给予学生未来在其对应专业领域中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向着精细化、综合能力强的方向转变,因此企业对于具有工匠精神就业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工匠精神进行创新,为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促进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轲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07):42-48.

  [2]肖海慧.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常州大学城5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9(04):101-105.

  [3]刘美娟.大数据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9(05):87-90.

  [4]孟繁民.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天津市部分中职学校为例[J].职业,2020(13):36-38.

  [5]胡号.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探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08):283-285.

  [6]沈雪红.高职通信类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62-65.

  [7]苏云,陆泽明,康平.“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究——以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1):51-57+81.

  《传统工匠精神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途径》来源:《就业与保障》,作者:王生雨 张磊

文章标题:传统工匠精神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423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