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研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0-27 10:10 热度: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大西功夫的产生到至今历经了七百多年的岁月,虽然经历了社会发展的多次蜕变,但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面貌,独特的风采,充满了内在的顽强生命力。大西功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大系统中逐步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民间武术不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西功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己经成为民间武术的一个主要品牌,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西功夫是中国传统民间武术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还因多样化的武术拳种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对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研究,既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健身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研究

  1大西功夫的追本溯源

  大西功夫源于玉林市城隍镇大西村,主要由八卦棍、少林拳组成,属于南少林派系,其中八卦棍有八八六十四个棍式,少林拳包含站桩、桥手、石手、五马阵城、打四门字等基本功。[2]大西村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位于东鹿峰山、北锦屏山、西羊驼顶、南黄岭顶之间,毗邻六万大山。大西村位于兴业县城隍镇镇圩附近,聚居着梁、钟、黄等二十多个姓氏八千多人,同治年间开始,这里武风盛行,一直绵延至今。从清朝同治年间,因少林寺反清复明为清廷所灭,一位名叫“汤老顺”,法号“福量”的少林寺和尚逃难来到了城隍镇莲塘村附近,由于当地民风彪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终落脚于城隍镇大西村。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大西村经常遭到土匪的骚扰和偷盗,村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受到威胁。当时,梁绍祖曾在大溪村接受了广东省人民联盟的训练,当时他认识唐老顺,让他成为人民联盟的教学领袖,这就是大溪村少林功夫的起源。为此,村民自发组织练习武术增强体能,反击土匪保卫家园。祠是大西功夫传授的主要场所,每年春节前,村里都会集中年轻人进行集中教授。在大西村梁氏宗祠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存放练武所用器械的木架以及舞狮的道具,木架里整齐摆放有八卦棍、长刀等。不仅在宗祠,各家也成了村民日常练功的场所,在村里,只要家里有男丁,八卦棍、石锁几乎成了标配,闲暇之余,村民总喜欢舞弄一番,房前屋后就成了练功的最佳场所。大西村功夫第五代传人梁书惠,现年88岁,目前,习武的骨干有20多人,大多为第五、第六代传人。[3]

  2大西功夫的演绎特点

  大西功夫源于南少林派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自身的个性风格,南少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大西村诸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大西功夫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演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身法敏捷。大西功夫拳术同其它南派拳术一样,多用手法。手法讲究五行变化,身法讲究吞、吐、浮、沉。运动时拳势激烈,快速凶猛,讲究精、气、神、手、眼、身的配合,要求劲力节节贯穿,筋肌富有弹性。大西功夫攻防进退,疾徐有序,立桩时要身正步稳,攻守时要身灵步捷,手法多变:内外相合,讲究“四法一劲”(指身法、步法、手法、腿法和劲力),“步到身到手到,方为上手道”。[4]手法有冲、点、劈、贴、砍、靠、捞、逼、抹、敲、挫、摆、搭、剪、钩、压、插、搂、锁、封、盖、托、叉、刁、裹、扣、砸、挂、带、拍、缠、推、撞、抄等。步法则多用撤步、忖步、退步、跨步、盖步、插步、跳进步、变身步、侧跳步、冲步(嗤步)、追步(跟步)、逼步(上步)、绞花步(侧跳步)等。身法要求紧裆,沉腾,腹实胸宽,俯仰屈伸,折转扭拧,吞吐浮沉互相配合,应势而施,应招多变。腿法有蹬、绊、勾、撩、弹、踢、踹、点等。劲力要求起于足跟,发于腰间,达于手(足)。大西功夫从其特点出发,要求做到走要迅速似风,站要稳固似钉,进似利箭穿革,退要刚毅稳健,手快、腹实、胸舒、肩沉、肘坠,发劲力要猛、足要蹬,进退闪展灵活自然,如猛虎,似蛟龙,气势磅礴,变幻莫测。

  3大西功夫现实境遇

  3.1大西功夫的武术文化未被深入认识

  从根本上来说,大西功夫只是彰显了当地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凭借个体动作行为被人们感知的活态的身体文化遗产,不但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代代传承的结果,而且是特定区域内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百姓心理特征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之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大西功夫获得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学校已经把地域武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中,但是大西功夫在文体活动中开展的次数相当有限,教育部门在地域武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也没有增强,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很多学生难以切身感受到大西功夫的独特魅力。大西功夫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人提出了大西功夫可以创造的观点,他们认为如同武术套路变换不同动作进而成为新型套路一样,通过造拳同样能打造文化。产品可以打造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武术是不能打造的,原因在于民间武术是世代习武者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精神的结晶。

  3.2大西功夫发展空间不断缩小

  纵观民间武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以往有很多人都将民间武术定位成重要的防身方式,很多拳种习练活动充当着农村人驱逐强盗的方式方法。但综合分析当前的现状会发现,很多集刺激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的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借着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适应和满足现代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使得很多人越来越愿意紧贴时代发展节奏的西方文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竞技武术对我国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目前,竞技武术体系持续调整和优化,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各体育院系以及基层武校都将工作重点设定为发展和完善竞技武术,忽视了地域民间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外来体育文化和中国竞技武术的双重夹击下,地域民间武术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日渐缩小的趋势。我国各地民间武术爱好者都表达出了强烈的愿望,即希望地方政府能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有效拓宽地域民间武术的生存领域和发展空间。

  3.3经济发展对大西功夫产生冲击

  政府在市场经济猛烈冲击下,广大国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很多青少年为满足生存发展需求选择了外出打工,大西功夫因为拳民数量不断减少而逐渐没落。为数不少的拳师在生活压力增加、社会支持力度有限的情况下,放弃教武职业而选择另谋生路,包括很多地域民间武术文化在老拳师谢世和青年拳师改行的情况下慢慢消失。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升学是他们出人头地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式下必须分配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所以大西村练拳的人数持续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大西功夫属于无形文化,传承和发展地域民间武术的过程中应当把人当成载体,坚持进行动态的、活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民间武术拳种失传的情况发生。

  3.4传承民间武术的过程中大西功夫危机重重

  在经济全球化速度持续加快的背景下,形成于农耕时代且具备传统特色的民间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和威胁。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在政策制度和资金支持力度都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拳师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再充当地域民间武术的传承者,而是为生计四处奔走,地域民间武术的传承纽带越来越脆弱,倘若出现传承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就会相继出现传承链断裂甚至武术流派消失的情况。传承和发展民间武术并非短时间即可获得预期效果,集非物质性和无形性于一身的地域武术文化必须分配足够长的时间来传承和发展,才能为其整体传承提供保障。民间武术的独特魅力在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中反映得更加显著,由于民间武术功法体系具有复杂性特征,习武者往往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地域武术最本质的技击功能正在持续弱化,这些因素都使得大西功夫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4大西功夫发展之策

  4.1政府引导下全面服务于“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

  政府将大西功夫的发展融入到全民健身中,既可以增强全民体质,又可以传承与传播民间武术。大西功夫与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拳种多,而且形式各异,有个人单练、双人或者多人对练,还有刀、枪、棍、剑等不同的武术器械,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身人群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类拳种进行习练。根据兴业县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将大西功夫纳入到兴业县全民健身中来是个不二的选择。大西功夫最大的特点也是源于它的地域性文化,这在健身计划的推广中也有着一定的推广基础,群众乐于接受。近几年,太极拳的发展比较迅猛,习练太极拳的风气的形成可以很好地带动大西功夫的习练。政府掌握着足够多的公共资源,在进行大西功夫的推广中要积极地进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整,在一些全民健身开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尽量多分配专业的社会武术指导员,在进行传统武术项目的健身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人们都可以养成一个科学健身的好习惯。

  4.2塑造和完善大西功夫文化品牌,提高影响力

  对于现阶段来说,品牌已经不局限于产品识别标志的作用也能彰显出产品的核心性价值和产品质量和产品信誉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品牌重要性的原因是,品牌效应能给所有者带来无形资产,良好品牌的价值比产品本身价值要大很多倍,品牌可以产生的直接性作用就是对消费者决策环节产生作用。大西功夫同样要通过多元化措施打造自身品牌,塑造并保持良好品牌是其在市场中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就品牌塑造和保持来说,大西功夫的做法可圈可点,在武术产业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自身提出严格要求,另一方面重视并发挥媒体的多元化作用。

  4.3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大西功夫知名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传播,即按照历史发展进程从古代到现代的传播。[5]信息时代,传媒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西功夫要发展就必需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和推广,灌输有关大西功夫的武术概念,让“大西功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武术代名词。为此,相关的武术主管部门和协会要采取具体措施,做大做强大西功夫的品牌;建立专门的大西功夫网站,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征集各方面有关大西功夫的资料,开辟专门的大西功夫论坛,为广大大西功夫爱好者提供相关资源,促进大西功夫的进一步交流。4.4在周边中小学体育课中融入大西功夫武术元素后备人才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发展的关键,而青少年是后备人才的主力军。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和增长知识的场所,是青少年的聚集地,多数人都是经过学校这一流水线的“加工”,成为各种各样的“产品”投放到社会上。因而,大西功夫在学校体育课中融入和推广,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后备人才培养阵线,而且学校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肩负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大西功夫作为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多次抵御抢匪,保卫家园的民族精神,对青少年一代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将大西功夫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5结语

  大西功夫承载着数百年来当地人民鲜活的历史记忆,当前发展面临多重的社会因素冲击,民间武术的外环境正在加速改变,越来越少的习练场地,越来越狭窄的文化空间,以及缺少经济支撑的产业等问题越来越凸显。我们只有把握时代的“病灶”,挖掘大西功夫服务社会、地方、学校的功能和价值,多方协调营造氛围,施以“良方”并“对症下药”,定能推动其发展和再现生机;同时,要推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对其存在、认同和接受,为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找准方向,重现活力。

  《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研究》来源:《体育科技》,作者:何祥海 李远华

文章标题: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411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