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8-23 09:03 热度:

  摘要: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占据到50%以上的份额,所以,关注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意味着关心中国一大半人口的用水安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得很多人口的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农村地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对水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一项资源,它满足人体生理的基本需要,地球之所以适合人类生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提供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水分。当然,水资源的种类很多,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水的需求越老越多,途径不同、行业不同,在这些需求中,饮用水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水资源的分析,限定在农村地区。因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较为落后,饮用水安全一直被忽视。由于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群体性的疾病,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特点分析
  农村地区,应用水源的类型是多样的,在一些特别偏僻的地区,由于居住分散,所以他们的饮用水源也是分散的。还有一些地区是通过自家打井取水的方式来获得饮用水,这些分散性质的水源由于个体条件不同,所以水源的质量也不同,我们无法对这些分散的水源进行笼统的概括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集中式饮用水源为分析对象,具备一定的共性,分析价值较高。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属于政府公共管理的范畴,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取得的管理效果较差。农村集中饮用水管理的特点导致了它的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较差的现状,这些特点是:
  第一,行政管辖的级别低,管理权能不足。农村饮用水的管理,一般是基层政府的工作职责,在我国一般表现为乡镇一级的政府来负责。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是我国现行行政体系中最为基层的一级,管理权限仅限于本辖区范围内,缺乏综合管理的能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基层政府对集中水源的管理仅限在自己的辖区范围内,如果这个集中水源的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上游水源较远,那么政府也无法在自己的行政权力范围内对上游水源的安全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干预,政府只能对本辖区内的水源安全进行管理。
  第二,集中水源规模小,易受污染。农村地区的集中水源,从规模上,一般较小。这是按照资源分配的原则,由于在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小,人口聚集程度低,所以饮用水的规模也相对较小。这样会带来双重性的问题,也就是规模小,易管理,但是其对污染源的敏感指数也相对较高。因为规模小意味着水源自身的净化功能弱,能够用于缓冲的污染区域小,一旦有污染源出现,会直接的体现在整体的水体质量中。
  第三,易受跨界水源的污染。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一般会存在着大量的跨界水源。这是由于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划本身比较细,范围有限,所以往往几个乡镇会共用一个集中水源。虽然在行政区划上这些水源的辖区是不同的,但是水源的自然属性是不会被行政区划所隔断的。也就是说,当水源只要被这些共同享用者其中的一方污染,那么其他用户也就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水源污染的损害。对集中水源的保护,往往会出现行政管理权限上的冲突,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管理工作成效有限的重要原因。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污染现状分析
  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集中式水源虽然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之内,但是其水源整体质量依旧没有得到保障,饮用水源的现状依旧令人堪忧。
  第一,集中水源的污染严重。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早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山清水秀,许多农村地区的水源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农村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工业污染。随着城镇发展脚步的加快以及城市污染产业的转移,一些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替罪羔羊,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造成了农村整体环境的污染,而后由于水土流失、水循环等自然生态体系的作用,将这些污染元素逐渐的转移到水体环境中,也就导致了水源污染的出现。其次,生产生活污染。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固定的垃圾回收处理机构,加上养殖业本身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所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家禽排泄的各种污染物也就成为了污染农村水源的重要因素。再次,农业化肥污染。种植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即使是家庭自给,也会使用到化肥和农药。在种植规模扩大的区域,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增加。由于缺少科学知识,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了过度使用,加重了环境负担。并且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水源造成了污染。
  第二,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农村地区的可使用水资源也在日趋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面积降低,一些绿洲变成了滩涂,过度的围湖造田使得农村地区可以饮用的水源环境越来越少。从总量上来看,已经呈现出一种供需的不平衡。这也是当前农村集中水源面临的困境之一。
  第三,水质监测工作不到位。农村地区,受经济、技术和人员的制约,缺乏有效的水质检测保证体系,水质普遍得不到适时检测,供水质量难以保证。缺乏监测,也就不能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水体质量也就一直处于一个模糊地带。
  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对策分析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发展现状,面临当前的困境,如何改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现状,需要我们协调和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正确的对待和重视这一问题。
  第一,对集中饮用水源进行调查评估。水源是确保整体饮水质量的基础,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水源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首要工作。当前,对集中饮水水源的调查评估,还局限于县级以上的区域。农村地区的水源调查工作还没有形成正式的体系与监管和检测机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村地区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加强对集中饮用水源地区的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二,确定水源保护区域。在完成对饮用水源的调查评估后,我们就应该确定饮用水源。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少数农村地区对自己的饮用水源规划了明确的保护范围。只有保护范围得到明确,各项管理监管工作才能够予以开展。农村地区的水源保护,需走上正规化的途径。也就是通过调查以后,最终的结果应该在本级人民政府以及上级人民政府报备,确定的水源保护方案应该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准。这样有利于政府将水源保护工作与其他的土地规划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功能规划上的矛盾与冲突。水源保护区域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保护界限,设立明显的告示牌以及说明保护的内容、级别、范围等,面向公众,提升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第三,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虽然是先污染、后治理是一项非常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治理污染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能够用于集中饮水的水源本来就少,即便我们通过筛选调查能够选择到一个质量较好的水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没有被选择的,已经被污染的水域就置之不理。内陆湖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本身有限,要减轻污染最重要的还是靠人为的治理。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减少农耕行为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让居民意识到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少燕.重要水源地水质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18(4):6567.
  [2]李欣.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及立法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4):237238.
  [3]彭斌,吕俊.广西农村饮用水水源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11(15):4448.
  [4]车越,吴阿娜,杨凯.加拿大保护饮用水源的策略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11,23(8):1922.

文章标题: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1309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