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灌区转换管理模式探索之农业工程论文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2-28 09:37 热度:

  摘要:东张灌区通过采取开展多种经营、实施灌区工程改造、实行水费征收改革、优化用人分配机制、试点用水协会等多项措施进行管理模式转换改革,卓有成效的发展了灌区经济。
  关键词:东张灌区论文,管理模式转换论文
  东张水库位于福清市龙江中游,控制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总库容2.06亿m3,另有太城溪和一都溪两处引水工程,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0.74亿m3。灌区渠系工程主要由两条干渠和43条支渠组成,总长369公里,其中干渠长115公里(日常管理由东张水库管理局执行),支渠长254公里(除高二支渠外,均由所属各乡镇执行日常管理),高干渠首设计流量为20.7m3/s,低干渠首设计流量为5.0m3/s。受益范围有15个乡镇和3个国营农场,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8.6%,受益人口76.6万人。东张灌区建成40多年来,彻底改变了福清十年九旱的面貌,成为福清农业生产的命脉。
  由于东张灌区多年来一直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运行,形成四大积弊:一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配套,效率衰减;二是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方式单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水价低,收取到位率低,农业用水收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l/3;四是管理粗放,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因此,改革灌区管理模式,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确是势在必行。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们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张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认真开展灌区管理模式改革工作,以探索发展新路,促进灌区经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改变生产管理模式,发力开展多种经营论文
  根据福清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情况,确立了“保障安全,服务农业,发展供水,促进旅游”的工作思路,在大力支持灌区农业生产的同时,抓住机遇发展城镇供水和水利旅游等多种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灌区管理站实行市场化管理,力争实现经济自给
  下属灌区管理站在统一核算的基础上实行承包制,实行“以收抵支、盈余分成、亏损核补"的管理办法,分级下放经营管理自主权,促使灌区管理站深入挖掘供水潜在市场,充分发挥水工程效益,增加经济效益,力争做到自给自足。
  (二)打响特色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水利旅游
  东张水库位于省级风景区石竹山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借助“石竹山祈梦”的知名度,打响“石竹旅游”品牌,将东张水库命名为“石竹湖”,并依托原有招待所创办了石竹山培训休闲中心,接待各类会议培训和游客。同时,加强风景区管理,改善旅游环境,促进风景区建设上新的台阶,现在,石竹湖风景区已是4A级旅游区,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18家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经济和社会效益同重视,科学进行库区养殖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水库周边地区污水的肆意排放,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致使水质有所恶化,为此,我们在切实采取大量截污措施的同时,利用鲢鱼等滤食性鱼类终身喜食浮游生物的特点,进行生态养殖净水,科学开展生态养殖,严格限制养殖范围和规模,只允许定量投放既定鱼苗,决不投放饲料。这样既净化了水质,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灌区工程改造,着实完善工程设施
  针对东张灌区在福清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工程老化的现状,进行了东张灌区骨干工程扩建改造项目建设。共计完成:
  1、干支渠疏浚整治122.2km,其中高干渠37km,低干渠26km,支渠59.2km;
  2、渠道衬砌防渗总长99.62km,其中高干渠38.08km、低干渠18.52km,支渠43.02km;
  3、新建薛港倒虹吸1座、水山暗涵1座、连坝涵洞消力池1座;
  4、配套和更新改造渠系建筑物350座,其中节制闸配套2座、改造21座,水闸改造20座,放水涵管配套153座、改造154座;
  5、新建和改造量水设施35处,其中新建15处,改造20处。
  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扩建改造后,提高了渠道防渗和过水能力、水的利用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工程完成后,渠道水利用系数从0.40提高至0.61,新增灌溉面积5.5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2万亩,平均每年可减少水量损失3000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9万公斤,增加灌溉效益183万元。灌区改造后,渠道水流运行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
  三、实行水费征收改革,有效提高供水效益
  农业供水一改过去由用水户通过政府向水管单位要水的传统做法,普遍实行合同供水,革除了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采用由各灌区管理站与各受益村签订供用水合同,定时定量供水、征收水费的方法。合同规定了双方权利和义务、供水亩数、起止时间、供水数量、水量计收方式和水费收缴方式等。水费由受益村统收统交,到位率可达93%以上。
  按照福建省物价委员会闽价[1999]公字198号文和福建省水利水电厅闽水电[1999]财325号文关于印发《福建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实行小步快走的方法进行水价改革,勤调整、小幅度、逐步到位。此举有力地提高了用水户的节水意识,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灌区的良性运行。
  四、力推公平、效率、竞争,优化用人、分配机制
  1、优化用人机制
  (1)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重组管理机构。实行定编定岗,富余人员充实生产一线或转岗分流;局机关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科室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基层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经济承包制,加强考核,兑现奖惩。
  (2)实行中层干部聘用制度,每年一聘,打破干部、职工身份界限,择优聘用,年终对中层干部进行考核,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实行中层干部“到站下车”的办法,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即退居二线,杜绝干部老龄化问题。
  2、分配制度改革
  在部分生产单位,试行奖金分配改革,实行单位奖金总额控制,内部分配奖优罚劣,使基层领导有足够的经济处分权,便于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了奖金的激励、杠杆作用。
  五、着眼灌区供水将来,局部试点用水户协会
  在支渠等次级管理领域,试行“管理局+灌区管理站+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而干渠仍按原有的已经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执行(即“管理局+灌区管理站”模式)。我们选择了作为东张灌区重要支渠之一的高干十五支渠进行试点,该渠道长度5.5km,灌溉面积7372亩,有南宵等4个受益村。长期以来,同灌区其它支渠一样,一直由镇、村负责管理,无稳定经费来源,致使管理组织及其职能不断弱化,政府、管理单位和农户之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权益无法保障。存在着“骨干工程管理单位鞭长莫及管不着,镇村行政组织角色错位管不好,用水农户被动受益管不了"的尴尬现象,形成了“工程破烂不配套与无人管养并存,用水浪费与效益衰减并存,供水者不收费与收费者挪用水费并存”的不良局面。镇、村挪用拖欠水费,使供水单位陷入“站着放水,跪着收费”的困境。因此,改革管理体制,分清责权利关系,建立用水户协会,让农民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在高干十五支渠受益区组建用水户协会试点工作中,我们主持成立了由南宵、前宅、谢塘、酒店等4个村716个农户参与的高干十五支用水户协会,投入建设资金,并发动农户投劳,对渠道进行局部配套和全面整修,启动协会运行,进行东张灌区田间工程“两制”改革。协会与灌区管理站之间的关系为单纯的水供销关系,其职能是转变机制、签合同、结水帐、搞管理等。对外实行户结,解决水费拖欠遗留;对内实行管理局宏观掌握、灌区管理站具体操作,通过政策、法规保驾护航,灌区管理站独立自主发展,逐步由工程水利向市场水利发展。协会会长为龙田灌区管理站专职人员(过渡期暂代),副会长、成员主要为镇水利站和各村委领导及种田大户业主。在近年来的运行中,出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协会与镇里关系、协会人员待遇落实、清淤工作安排等等,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解决。
  六、灌区管理模式转换的初步成效与不足
  (一)初步成效
  1、精简了人员,促进了多种经营,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使灌区管养经费来源得到有效保障。
  (1)、精简了人员。从事多种经营人员均从灌区和机关中抽调,使机关人员得到合理分流,灌区管理站已从原来的5个压缩为3个。目前,干职工的人员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事多种经营人员大幅增加,机关人员大幅减少,人员的内部流动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2)、单位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灌区工程管养经费来源得到保障。由于大力开展的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单位经济收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达到10.27%,从而有能力加大对灌区工程的管养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启动的每年每站五公里标准化渠道建设,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即每个灌区管理站每年要选择一个5公里长的渠段进行重点加固,提高灌区工程的完好率。这在改革前,这样的资金投入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2、高干十五支渠用水户协会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改善了田间工程。发动群众投劳,共完成衬砌防渗渠道5.5km、改造放水管30处、量水设施1座、整治斗渠道4.3km,有效地提高了渠道的输水能力。采用螺杆式闸门及暗锁启闭管理,从技术上实现了使用方便与经久耐用的完美结合。通过章程的制订,明确了把工程管养作为协会的重要任务,分别以会员代表、村民组长作为工程管养的责任人,做到闸门有专人启闭,工程管养有专人负责,破堤、淤积等问题能及时处理,结束了田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历史。
  (2)、发挥了灌溉效益。用水户协会的成立,使灌区管理站与用水户之间的供需关系更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时效性。协会确定专人管水,量水、放水次序有人执行,杜绝了乱开口子和争水抢水等现象。改善了灌溉面积210亩,新增灌溉面积750亩,渠道输水时间极大地缩短。
  (3)、促进了节约用水。工程的改善,协会的运行,使广大农民普遍增强了水是商品的意识,也使改大水漫灌为浅水勤灌变成自觉行为。平均年节约水量12.4%。
  (4)、促进了水费征收。协会在保证用水户水费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方法收取水费。水费暂时仍由受益村代收并上缴水管单位,由于灌溉服务的改善,协会协助催缴,水费到位率提高了19%。
  (二)不足之处
  1、工程管理及综合改革方面
  (1)、工程配套没有全面开展,实现现代化管理十分困难。东张灌区水利工程和管理单位点多、面广、地理位置分散,灌区基础设施更新配套投入大,困难多,要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遥测、信息化管理以及农业供水按表计量、减少渠道输水损耗率等十分困难。虽然国家、省市下大力气投资进行灌区骨干工程扩建改造,但对整个灌区来说,要全面实现配套完善、现代化管理尚需进行更大的投入。
  (2)、农业供水水价偏低。现行的农业供水水价仅为成本水价36%,远低于供水成本,使水管单位不堪重负。
  2、用水户协会试点工作有待完善
  (1)、协会的会长、副会长还未实行民主选举,用户参与管理程度还不高。
  (2)、跨村设立的用水户协会未设统一的财务,仍以村为单位与水管单位结算水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协会的作用。
  七、关于灌区管理模式转换工作的几点思考
  开展灌区管理模式转换工作,在支渠等次级管理领域,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从外地的经验和本灌区的实践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肯定。目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使其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发挥灌区改革的先导和铺垫作用。通过几年来的试点实践,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改革是实现灌区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由于灌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上运行,存在着经营机制不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同时水价低,管理粗放,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灌区经济难以自给自足。因此,对灌区进行综合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实现灌区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
  (二)用水户协会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1、协会要按市场规则运行。
  本灌区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供水、收费都要经过乡镇政府,供水者、用水者对对方的经营成果不关心或者说关不上心,结果双方的权益都难以保障。用水户协会的诞生和运行,终于打破桎梏。引进市场规则,实行供需见面和计量收费,为灌区的经营机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正因为供需直接见面,灌区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水管单位得到了及时和足额的缴费,供需双方实现了双赢。因此,供需是否直接见面,是否实行计量收费,应视作衡量协会经营机制是否科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准,也应成为协会总结完善的主要目标。
  2、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民主自治原则。
  用水户协会是广大农民根据自愿原则成立的自己投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这一组织性质既符合《水利产业政策》关于田间工程“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规定,也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因此,把民主自治作为用水户协会的组织制度无疑是正确的。但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实际,目标的合理性应与过程的合理性有机统一。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要解决好协会的组织形式问题,即协会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现行村干部和村民组长都是通过村民直选产生的,试点协会的领导成员和用水户代表大都由现任村干部和村民组长担任,协会自治和村民自治原则获得了统一。而且从运行实际看,村干部担任协会领导其影响力和工作效能是一时难以取代的。从协会的财务看,与行政村财务结为一体,水费的收缴,协会的管理费用,都由村里统收统付。这虽然削弱了协会的独立性,但从实际效果看,村组干部无须协会另付报酬,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天灾人祸、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形成的农户欠费由村统筹,有利于水管单位水费足额到位。因此,村会合一形式在现阶段是合理的,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要优化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环境。
  推行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是生产关系领域的改革,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调整,任务艰巨而复杂。因此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处理好与乡镇政府的利益关系。随着供水收费直接关系的建立,镇、村将失去代收水费权和挪用水费的便利。试点所在镇、村不愿交出收费权。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采取坚决而有效的措施,使乡镇政府服从和维护改革大局,否则协会的运行很难维持,更谈不上发展。
  (2)要处理好基层水管单位的利益关系。没有实行计量收费的地区,固然有工程不配套,用水户不积极等原因,水管单位也有节约用水、减少收入的顾虑。因此,水管单位一方面应从内部调整其收支计划,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开拓供水市场,为计量收费和节水灌溉创造市场的牵引力:
  (3)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推行用水户协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此,水管单位应自觉地以田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己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排忧解难,认真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决不能牌子一挂,拍手就走,更不能甩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文章标题:东张灌区转换管理模式探索之农业工程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1133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