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硕论文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数据库研究

所属栏目:文化产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03 15:02 热度:

  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首先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体会“活的历史语境”进而挖掘史料以及再现底层普通人的声音。因此,不但在传统的史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其他人文学科领域也引起广泛关注和具体应用。

  [提要]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申硕论文发表,口述史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口述历史与非遗传承人保护

  我国的口述历史大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广泛,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许多人文学科领域都不断涌现出应用口述历史方法来研究和回应、阐释当下热点问题的著述。从这些著述中可以看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关注是近年来口述历史的重点之一。

  而从口述历史的要求来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群体,每个人大都掌握一门专门的技术,又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熟悉传统技艺,的确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

  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非遗传承人群体的保护,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记忆等,以此为基础将非遗项目的传承历史、制作技艺、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环境记录并加以讲述,毫无疑问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会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也凸显了口述历史作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新举措的重大文化及现实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群体记忆”,在其大部分领域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势代代传递延续。从活态传承的本质出发,把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引入非遗研究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记录,从而形成的口述史料对于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研价值。

  二、保定市非遗传承人基本情况及口述现状

  保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定人民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资料,到2011年保定市分三批共确立了 142项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层面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了保护,如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是纸质档案。全市编撰了《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况》、出版了《高乐古乐》、《定州大秧歌》、《北方昆曲》、《高阳印染》、《十不闲》、《横岐调》、《冀中戏曲哈哈腔》、《中国直隶官府菜》、《定窑文化及其造型艺术研究》等。二是电子档案。目前保定市所辖县(市)均已编写了《普查成果汇编》,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并刻盘,实行专人管理。三是照片档案。普查对所有普查项目进行了数码照相,共拍照五千余张。

  此外,及时抢救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是对全市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优先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如徐水舞狮、高乐古乐、清苑哈哈腔、定州大秧歌、子位吹歌、保定老调、曲阳石雕、易水砚制作工艺等。

  再者,结合普查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定市政府确定传承人80人,在这些传承人中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32岁。

  在上述保护措施中虽然涉及到了通过录音录像采集相关非遗项目信息,但这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而且通过网络检索我们发现媒体提供的关于保定市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少之又少,能见到的仅有以下几篇《马强――易水古地的执着雕砚者》、《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玉润与“高洛音乐会”》、《保定非遗传承人王红星的“推拿梦”》且几乎都是从外部视角出发,以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形式写就,呈现的主要为传承人的生平故事,这也与严格口述史的记录具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说,针对保定市非遗项目尤其是非遗传承人群体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记录还非常薄弱。作为非遗大市,用现代化手段将这个群体的口述史,即传承历史、制作技艺以及生态环境加以记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建立完备的口述数据库,对保护和传承保定市非遗项目至关重要。

  三、建立保定市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的构想及利用

  2011年9月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征集并妥善保管相关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以期达到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由此可见,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数据库等高科技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重要性。根据保定市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完备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述数据库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在此针对数据库建设及相关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初步设想:

  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大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构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核心信息组成;第二部分是由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相关的原始材料组成。

  第一部分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核心数据信息应包括下列四类信息要素:

  第一类为非遗传承项目信息:大致包括项目体裁内容特点、历史背景、相关人文知识及涉及到的自然知识等。

  第二类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信息:师承情况、授徒情况、学艺内容、技艺介绍、工艺变迁、个人特色、技巧心得、所获成就奖励表彰及成果、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及传承谱系等。   第三类为非遗传承人基本信息:传承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传承项目名称、传承项目类别、所在地区或单位籍贯、文化程度、语言、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第四类为口述访谈背景信息:访谈的时间、地点、次数、时长、参加者及其信息概况:访谈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及联系方式等。

  口述数据库第二部分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原始资料库:包括口述史记录文本、访谈录音录像材料、照片图像材料与该项目有关的实物资料如乐器、工具书册作品等,此外还有与该项目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手稿、笔记、歌曲剧目名单曲谱、剧目资料等以及荣誉证书、奖品、奖状等。

  上述所有材料由于是以数据库的存在形式保存的,因此还可以根据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和丰富口述数据库中的内容。

  此外,口述数据库的建立和逐步丰富还会衍生出巨大的现实利用价值:

  第一,数据库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非遗口述史的延展性研究,也就是基于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研究以及围绕其口述文本结合与之相关文献所进行的互为补遗性研究,旨在对非遗项目历史的内隐细节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澄清。

  第二,数据库信息可用于促进非遗项目弘扬与传播。一方面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面向公众举办展览讲座培训,或通过与各级组织部门合作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如拍摄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人的纪录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等活动让广大民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认同度。同时,对于提高保定文化软实力、讲好保定故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之,在进入数字化的今天,无论是从物理属性,还是保存时间及保护效果来看,纸质媒介实物材料都无法与数据信息相比。而传承项目的非物质性,也使得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记录储存和再现成为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新路。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化处理后的信息,具有资源共享、传播便利快速等特性,能够极大地拓展使用空间提升利用效率促进文化交流。因此,通过建立保定市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无疑是保存保定民间乃至全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心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数据库建设状况与设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3.8.

  [2]何武,包羽.黔东南民族技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民族技术文化的保护[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

  [3]李明,张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数据库整编技术及实现方法[J].青海社会科学,2011.4.

  [4]杨海波.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1.

文章标题:申硕论文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数据库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wenhua/241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