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之道——以琼海市海洋核心区潭门镇为例

所属栏目:旅游论文 发布日期:2018-12-05 10:36 热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旅游文化中最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资源。本文试以海南省琼海市海洋核心区潭门镇为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概述该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探讨其在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时面临的问题,建议潭门的海洋文化旅游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点,延伸出潭门地区历史文化、民间信仰、衣食住行、民间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链,深入带动潭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旅游时代杂志征收旅游相关论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产融合,旅游类论文

  引言

  目前,琼海市潭门镇单一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该镇的发展,帮助渔民由传统的捕捞生产型转向旅游观光型刻不容缓。近些年来,文化旅游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主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资源中最富个性和魅力的财富,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及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

  潭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1.民间节庆和习俗众多

  潭门地区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渔业生产。生产习俗方面主要有启航远行前的“做福”习俗,即“祭兄弟公出海仪式”习俗;远航归来后的“洗咸”习俗;远航船到达新海域时普通性祭拜的“做兄弟公”习俗以及行船时各种语言和行为禁忌等。生活习俗主要有不过“公期”(军坡节),注重过“七月半”,年后舞“鲤鱼灯闹春”,逢年过节祭祀“兄弟公”等。渔家特色海产制作技艺,如鱼汁、虾汁、蟹汁等,以及各种鱼类、贝类、海洋蔬菜晒干技艺等[1]。此外,潭门地区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方言俚语。当地渔民也因保护历代传承的海洋文化资源得到丰厚的回报:2009年民间信仰习俗“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航海知识非遗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春节习俗“鲤鱼灯闹春”入选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今潭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琼海市首位。

  推荐期刊:《旅游时代》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获有国际、国内刊号。多角度介绍“大旅游”的内容,引领时代生活消费、寓人文、历史、地理、风情、文化艺术、生活情调、商业信息于旅游事业的综合性月刊。

  2.渔家传统技艺众多

  渔家传统技艺主要以《更路簿》手抄本等形式为载体,内容包含记录到西南沙等地的航海路线、流水规律、古罗盘和航海图的使用;南海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象气候和水文情况的经验;“海上风云观察术”和“远海捕捞技艺”等海上生产知识以及以鲤鱼灯为主的特色民间舞蹈与民间故事。这些宝贵的财富均来自海洋劳作,来自渔民的口耳相传,是渔家生产技术、生产经验、海洋习俗的艺术体现,具有强烈的渔区特色。长期的海洋渔业劳作使潭门区内自然产生了许多具有海洋文化内涵的传统制作,主要有船模制作技艺、古罗盘制作技艺及传统捕捞工具制作技艺等。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潭门镇发展休闲渔业、涉海艺术业和涉海民俗文化业等相关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

  潭门镇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潭门镇成功推出的文化旅游项目主要有涉海庆典会展业的“南海传统文化节”、“潭门赶海节”以及如“贝壳工艺品”、“海铁树工艺品”、“珊瑚工艺品”等涉海工艺品业,特别是在习近平同志到潭门考察后,慕名到潭门风情小镇的游客从寥寥无几猛增至近2000人次,吸引外来投资20多亿元。潭门镇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仍有现实问题存在[3]。

  1.海洋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临海是潭门的突出优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潭门海洋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实际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没有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的出台,使潭门涉海工艺品业发展深受影响,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应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有序、有度的开发与有偿使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文化内涵深度不够

  潭门镇的旅游文化开发方式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对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单一的海洋主题符号在建筑上的体现。其次,潭门镇文化旅游经济链条不完整,不能充分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导致旅游与文化割裂。虽然潭门镇成功推出“南海传统文化节”,但后来的“潭门赶海节”仍然一直坚持融合“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和“鲤鱼灯闹春”两项非遗资源于其中,以发挥其海洋文化魅力,展现南海文化内涵,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效果显著。但就整体而言,潭门镇没有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导致很多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不到位,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3.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潭门在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

  际情况,展现当地特色以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若文化旅游的核心价值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就会导致旅游者不能充分感受到该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故非物质文化旅游需要借助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体验,使游客感受到这是一次“长知识的文化之旅”。潭门镇以“更路簿”为自身独特文化符号,宣扬了渔民耕耘南海的勇敢精神,但是对其自身独特文化符号的打造缺乏创意,没有依靠这个主题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产品,文化包装,文化品牌塑造依旧不到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发展落后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造成旅游产品独特性不够突出。因此,潭门的海洋文化旅游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基点,衍生出潭门地区历史文化、民间信仰、衣食住行、民间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发展潭门海洋文化旅游也主要分两步走:第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活动的管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不断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从而推动潭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4]。

  潭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潭门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

  不同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存在很大不同。以潭门为例,在进行海洋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博物馆和教育基地为主的静态开发模式,也可以开发渔家、渔船海洋体验旅游路线;与三沙市合作,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让游客行船过程中听船长讲解“更路簿”、“古罗盘”等海航知识;动手体验传统渔具捕捞作业生活,感受潭门渔民的耕耘南海精神等为主的活态开发模式,针对实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升开发的效率,丰富综合开发模式。同时在进行潭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民俗文化的开发,兼容并包,提升开发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比如民间舞蹈“舞鲤鱼灯”、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兄弟公显灵传说”等,每一项非遗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开发、利用也必须有所区别。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成为潭门发展文化旅游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潭门海洋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重点

  旅游商品即旅游纪念品,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因此,在潭门海洋文化旅游商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凸显本土文化内涵,彰显地方元素符号,提升旅游商品的价值。潭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众多,而这些优秀的手工艺品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如类似于指南针的“古罗盘”、船模型、传统捕捞(生活)工具等。故应当在保护传统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内涵与实际情况,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与传统优秀旅游文化的融合,设计出旅游者喜欢的产品,提升旅游商品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3.潭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布局延伸

  潭门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坚持发展地域特色,做好文化产品主题设计,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整合各方面的旅游资源,逐渐建立产业优势,创造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如可以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引进人工养殖砗磲技术、人工种植海洋蔬菜技术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观光、体验、餐饮的一体化发展,走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或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排一部“潭门人与南海”的故事小剧,演绎潭门人闯海历史。如何运用智慧造船远航、制作古罗盘识别方向;如何口传航海知识形成如今的“更路簿”,出海为何唯独祭“兄弟公”信仰的由来等[5]。

  综上所述,在进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潭门应该抓住国家实施“海洋强国”、“一路一带”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和产品,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发展“一带一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海上丝路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加快潭门地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进程,助力琼海市“三市一区”建设,为琼海市建设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的海南东部中心城市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智,马丽卿.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文化产业新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1):28-32.

  [2]郑玉香,王莲.海洋文化圈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4(4):97-101.

  [3]何军,叶芳.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J].2017,34(8):22-26.

  [4]刘常红.发展海洋旅游助力海洋强市建设[J].辽宁经济,2017(5):16-17.

  [5]杨艳丽.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文章标题:试探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之道——以琼海市海洋核心区潭门镇为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lvyou/3961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