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7-29 15:05 热度:

   循环经济是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协调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手段。对于我国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与经济

  《金融与经济》核心经济科学期刊投稿,曾用刊名:江西金融研究,1980年创刊,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普及和宣传经济金融知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探索新时期经济金融理论,为繁荣江西金融文化事业,提高队伍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左右的贫困县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每100个贫困县中有75个生态脆弱县、每100个生态脆弱县中有70个是贫困县。民族地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若继续采取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搞西部大开发,势必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生态得到修复,经济发展也才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轨道。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开发

  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十分丰富。全国83.9%的天然气储备、38.6%的煤炭储量、23.9%的铁矿石储量、30%的锰矿石保有量、72.6%的铝矿保有量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开发优势明显。全国55.2%的宜农荒地、75%的草地和56%的林木蓄积量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虽然资源丰富,开发优势明显,但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只有改变这种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消费为代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民族地区宝贵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调整结构和降低碳排放量

  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民族地区工业结构很不合理。一是“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很大比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而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其中大多数传统企业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再加上内部典型的“二元结构”,以致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运营成本过高,既无法与东部的先进企业竞争,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民族地区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才能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进而促使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1、观念落后,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一是地方政府的观念障碍。主要表现为招商引资引进发达地区已遭淘汰的污染企业,一方面引进污染,另一方面也纵容了本地制造污染,不少建设项目对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毫不理会。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政府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与动力,抑制了其发挥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企业的观念障碍。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普遍忽视生态环境效益,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获取利润。三是公众的观念障碍。民族地区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然,民族公众薄弱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循环经济的要求。

  2、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一是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忽视源头治理。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主要由“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项老制度等制度构成。污染管制基本上都是针对污染产生以后来进行的。而循环经济对废弃物(污染)治理思维早已跳出了末端治理的框架限制,主动地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最大限度的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废弃物消化在经济系统内部,避免破坏环境。这种污染的全新治理思维,将对污染的管理从生产和消费末端扩展到生产源头和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显然是末端治理性质的环保管理制度无力所及的。二是平衡机制障碍。企业生产并出售产品获取收益,生产的成本对企业而言只是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但是企业在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向外界排放。这些废弃物对环境有着极大破坏力,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的健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企业投入资金,改造现有生产工艺,更换设备,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决定生产行为的企业出于理性,往往会选择不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

  3、技术落后,科技推动无力

  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以及企业之间的藕合,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确切的说,科技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我国已建立的若干清洁生产中心,公布了一批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然而对于西部地区众多的工业企业而言,这些技术上的支持是有限的。另外,循环经济所需的不仅仅是重在源头控制的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等末端处理技术,国家的技术支持还无法满足西部全面发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深化循环理念

  一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公务员、企业、公众的监督,建立一系列规范政府、公务员、企业、公众环境行为的奖励与惩罚制度,通过约束与激励来稳定这些主体的管理、生产与消费等行为,使他们的行为统一于环境保护管理的范畴,减少环境有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加强对公务员环境意识的考核。在公务员的素质考核中增加环境意识要求,以此来减少公务员决策中环境行为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必须对其环境意识有所偏重。三是规范公务员的责权利。在环保行政管理中,公务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忽略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发展经济的决策,以及公务员在环境管制中的消极行为等都会导致生态环境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巨大损失;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环境管制等行为则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使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应当提高公务员的待遇,通过增加其收益来使外部利润内部化,激励公务员积极的环境管制行为,抑制公务员的环境不利行为。

  2、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各类循环型服务业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特点,是“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一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打生态牌、文化牌,加快景区(点)建设和 A级景区创建步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民族地区旅游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行、游、住、食、购、娱等一体化的旅游接待体系,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宾馆、饭店建设和景区(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落户,推动旅游接待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和精品旅游线路合作,依托本区域内国际国内知名景区景点,建立资源共享、游客互送、联合开拓市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3、推动资源节约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科技研发管理制度。界定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设立奖惩标准,激发科研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创造性,提供有效的循环科技,降低企业科研投入的风险。二是形成合同化科研合作关系。以合同的形式来明确企业和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降低企业引用外部研发的循环物质的风险,鼓励企业积极与外部开展科研合作。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体制。积极开展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发挥企业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学2008(10);

  [2]李克国,《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J],绿色经济,2009(11).

文章标题: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325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