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呼唤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10 09:01 热度:

  摘要: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来说,要进行高效的现代管理,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因而笔者从儒家文化的几个关键词着手,对如何进行现代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管理,人文精神,儒家文化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来说,要进行高效的现代管理,必须在管理中加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其中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笔者从儒家文化的几个关键词着手,对如何对事业单位进行现代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仁,创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工作氛围

  仁者,爱人也。简而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仁”是“二人”,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强调以制度来管理,不分亲疏一律以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规范,理性管理在其管理理论中占据绝对主要的地位。理性的管理理念注重的是理性科学的管理程序,无“情”可讲,容易造成对人员本身和其家庭的忽视以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化。这可能导致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也就难以进行团队协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认识从自然人、经济人而向社会人转化,既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那么就要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把对人的关怀再提上一个高度。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对于领导来说,应为下属着想积极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安全保障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使下属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或是有利益冲突之时,也应进行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共创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义,正确对待“义利”关系,关怀职工生活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义利之辨俯首皆是。孔子认为,个人的得失要受到义的制约,不能见利忘义。孟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要注意杜绝工作人员从事“第二职业”和领导“以权谋私”的行为。同时,“义”还应体现在关怀方面,党团组织要关心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遇到的紧急医疗救治、婚丧嫁娶、助学帮困以及日常生活出现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等各种实际困难,要采取有效手段,及时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三、礼,制定规章制度并依其行事

  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实际上就是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依据这个思想,中国历朝历代制定了很多如“法”、“律”、“典”、“则”、“宪”等,这些都是“礼”的延伸和具体化的表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个集体管理好,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有了规章制度不贯彻执行也是不行的。事业单位的管理也是如此,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规范,也要在单位内部设置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依据这些规章制度行事。对于每一个成员,要做到权责明确,追责到位。

  四、智,管理者要善于做出抉择,做到是非分明

  孔子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也。”用“智”来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善于观察,从细微的表象中分析出更深层次的内涵,知人善任,在多变的社会中,做出最有利于集体的抉择。在工作中有矛盾发生之时,要明辨是非,做到赏善罚恶、赏功罚过。

  五、信,坚持诚实守信的社会交往准则

  信者,人言也。“信”可大致分“守信”和“信任”两解。诚实守信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循的传统美德。讲究“信”要求单位和个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办好事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团体或单位,更要诚信待人,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同时,管理者要信任下属,同事之间也应该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集体氛围,也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促进集体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六、和,时刻注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就今天现代管理来看,需要借鉴其中侧重于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与合作,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人与自然应该做到和谐发展,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员在拟定一些计划和政策时特别应该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七、中庸,管理者要掌握管理之“度”

  孔子将“中庸”看作是“至德”。 从尧所谓“允执厥中”,舜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孔子提出“中庸”之德,再到《中庸》一文全面阐述“中庸”思想,历代许多儒家思想家一直继承着这样一种中庸之道的传统。“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要求领导者有着远见卓识,事情要做到合适的程度,既不能过火,也不能不及。同时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通达权变,能够灵活的处理事物。能够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不同,委以不同的工作,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和调整各种矛盾。赏罚分明的同时,也要注意“度”,既要使赏罚起到激励的作用,又不能损伤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何使这一整套方法和理论更能适合我们实践的需要,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文精神,故而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进行与时俱进的解释,之后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必定会事半功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承烈.儒风企韵——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M].言实出版社.2008,10

  [2]金海民译注.论语[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

文章标题:现代管理呼唤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gongshang/154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