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政府经济政策

所属栏目:财税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08 17:01 热度:

  政府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在培育国家经济竞争力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在其每年进行的国家竞争力评估中,将政府作为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八大基本因素之一。从某种角度上讲,政府经济政策对提高政府经济竞争力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探讨,有其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 要:以政府经济政策为出发点,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政府经济政策的密切关系,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贡献。即从政府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经济治理理论和博弈策略理论角度,探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其理论的演绎,从而揭示现代经济社会中公共物品与政府干预、公共选择与民主决策、经济治理与多元主体和博弈策略与合作均衡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意义。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诺贝尔经济学奖,政府经济政策,研究价值

  一、政府经济学的兴起及内涵

  从政府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来看,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在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运用上又非常年轻的科学。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代名词。可见,经济与政府是紧密相关的。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家也把政府经济研究作为其重要内容。1615 年,法国经济学家A D 蒙克莱田将其经济学著作定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也说明经济与政府、国家密切相关。近代,“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政府三大职能:保卫本国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建设与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府经济学,以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Richard Musgrave)于1965 年撰写出版《公共经济学》为标志。随后,无论是以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等名称出版的专著很多,其目标都是试图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通过经济政策或经济行为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或通过政府公共选择整合社会偏好,或通过政府经济治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或通过政府博弈寻求多元经济合作均衡。

  政府经济学主要包含几层意思:第一,分析政府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政府经济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向和额度。第二,政府经济学的核心是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和运作。第三,政府经济学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经济治理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研究政府经济政策。第四,政府经济学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恩格斯认为,国家权力可朝着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经济发展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这种情况下,它照例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了两点:政府行为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使国家权力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作用。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政府经济政策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的许多理论研究,对于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市民;公共选择的民主化――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政府经济治理的多中心――现代经济治理理念;经济社会博弈的主体互动――冲突与合作、竞争与协作、一般均衡与博弈均衡。

  (一)公共物品与政府干预研究

  公共物品理论是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由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但由于理论上的“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是有差距的,而现实中这些差距是无法弥补的,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就成为必然。

  1.萨缪尔森与公共物品理论。英国学者霍布斯最早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政府经济职能问题,认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公共物品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 1896 年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提出“纯公共事业理论”。1954年,萨缪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首次明确提出“公共物品” 和“私人物品”的概念。后来,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和斯蒂格利茨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物品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丰富和发展了公共物品理论。而研究公共物品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萨缪尔森,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明确定义了“公共物品”――它必须是由集团的某些成员均等地消费,具有消费外部性和收益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概念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运用至今。

  2.斯蒂格利茨与政府干预理论。关于应该市场配置资源还是政府配置资源,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无须过多干预个人(市场)的资源配置过程,做好“守夜人”足矣。直至19世纪的大部分经济学家如萨伊、约翰・穆勒等认为,市场和个人利益实现是主流,政府干预是有限的、无须的,甚至是有害的,“除非政府干预带来很大便利,否则便决不允许政府进行干预”。1929 年至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这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干预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为标志的政府干预理论席卷世界。萨缪尔森认为,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最终导致政府与市场之间不同的组合模式。在现实中逐渐形成“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代表作《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并没有探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而是阐明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尽可能地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评价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后,政府干预经济又重新出现。   (二)公共选择与民主决策研究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类有两类事物选择,一类是私人选择,由个人在市场中进行抉择;另一类是公共选择,由集体通过政府进行抉择。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府)决策。

  1.阿罗与不可能定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认为,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体系,若要将人们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做出一项集体抉择,不存在任何加总社会个体成员偏好的方法,即“阿罗不可能定理”。并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到,在特定偏好“序列”前提下,使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相一致是不能的,即会出现悖论现象:任何可以想得出的民主选举,可能产生出不民主的结果。

  2.西蒙与有限理性。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其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强调:政府在其决策选择时,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理性”,而是一种“有限理性”。因为,要做到完全的理性,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决策所有信息都能收集;穷尽所有方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决策后环境不会发生变化。显然,这几个条件要同时达到,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的公共决策选择只能是一种有限理性。

  3.布坎南与公共选择。198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于1957年创建“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公共选择理论起始于该中心。他的代表作《同意的计算》认为,除非自愿参加签约的所有成员对立宪的内容表示一致的赞同,否则没有真正的契约和宪制可以建立。假若一致同意的规则不被遵守,就必然给那些利用政治程序掠夺别人财富的人提供机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者撕开了官员、政府与国家的神圣面纱。

  (三)经济治理与多元主体研究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指出:在世界各地,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人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表达,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方式,其结果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1.诺斯与新制度经济学。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所有公共的和私人的行为,即从个人财产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

  2.斯蒂格利茨与信息经济学。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出版,推动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经济市场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诸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情况,这一警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市场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公共部门(或政府)与市场的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信息不对称情形。

  3.奥斯特罗姆与治理理论。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合作治理”的视角,极大推动了政府经济学理论研究,打破了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认识,对于探讨现代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性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四)博弈理论与合作均衡研究

  现代经济社会中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进行着博弈,冲突、竞争、合作、均衡成为其主流。政府经济政策和政府经济行为如何适应其多元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政府与社会的博弈,体现为冲突与竞争,或合作与均衡。

  1.纳什与非合作博弈均衡。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认为,每一个参与人都拥有对其他参与人行动的正确预期,并且能理性行动。“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我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最好的策略”,即纳什均衡。其实,纳什均衡就是博弈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其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根据针对所有其他博弈方的策略构成的,并且是最佳反映。过去,“囚徒困境”是一个难题,但用纳什均衡理论就迎刃而解了。

  2.罗伯特・奥曼、托马斯・谢林与合作博弈均衡。在利益博弈时代,一切合作都可能演变为冲突,而一切冲(下转7页)(上接4页)突都可能演变为合作,博弈论的精髓就是“交互的决策论”。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认为,人们根据博弈策略以外的特定相关信号机制进行决策选择实现的均衡。要达到相关均衡,最为重要的是在信念和信息方面能够有共同接受的东西,才能达成合作联盟,即为“相关均衡”;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认为,在效率曲线中,博弈者的利益是对立的,没有帕累托改进(任何一个人的趋利变动都会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这种对立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效率曲线中必然存在一点,使得博弈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即为聚点均衡。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M].陆俊,谢旭,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 白波.图说博弈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3]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4] 道格拉斯 C 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225-226.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87.

  [6] 董雪兵,史晋川.博奕论视角下的冲突与合作[J].浙江社会科学,2005,(6):205-208.

文章标题:经济学论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论政府经济政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caishui/2420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