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论文发表集“文化元素”之星,拱“语文本体”之月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28 15:05 热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新课标把“语文与相关文化”定为语文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上,与语文相关的各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教师们应利用好相关文化因素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语文主题,适时在语文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语文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扩大语文视野,着力于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形象思维的开发。

  关键词: 国家级论文发表,语文本体性,文化因素,联系

  那么,语文与相关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在语文课中适当渗透相关文化呢?

  一、语文与相关文化因素的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语文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语言,与其他文化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它们共同记录和表达出了当时、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思想。

  以语文课本为例,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广泛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如七年级(上):《端午日》、《社戏》、《本命年的回想》、《对联六幅》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七年级(下):《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八年级(上):《蓝蓝的威尼斯》、《美丽的西双版纳》、《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八年级(下):《范进中举》、《孔乙己》等为代表的科举文化,等等。其中既蕴含人们生活中的喜怒悲欢,更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语文是生活,是价值观,是人们的人生态度,是人们的理想与梦幻。

  二、中学语文课堂中相关文化因素的作用

  在语文课上,学生要了解、学习、探索、实践语言,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体会人类蓄含于语文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作者感受生活、感悟世界的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参与世界事务、参与生活的意识。可是,中学生的真实人生经历、体验较少,而在语文课上,许多文字包含人类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切身经历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利用好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因素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知识,而没有理解“情从心起”的道理,导致产生重语文表象、轻语文内涵的结果。可见教师是否掌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重心与着落点。语文教学要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回归,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的内涵、体验生活、感悟世界。比如教学《端午日》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端午的风俗短片,让学生体会端午这一民俗文化的内涵,唤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对民俗文化的探索活动中。这样学生才能与语文融为一体,获得心灵震撼,才能在课文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如何在中学语文课中适度渗透相关文化因素

  1.在语文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因素要围绕语文文化主题展开

  语文教师担任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教的是语文课,而非艺术,也非历史,更非思想政治。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语文”这一主题,渗透的相关文化应是以语文为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感悟语文,在此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更多文化都是为这一终极目的服务的。

  2.在语文课中渗透相关文化要突出语文的本体性

  在语文课上,相关文化的渗透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语文进行更深入的体验、理解,帮助学生到达审美的最高境界。语文的文化内涵因素是一种直接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其他文化可以替代的,它只是与相关文化有相通之处。语文的文化性拓展一定要适度。在语文课上,我们必须坚守以语文为本体的阵地,其他所有综合都是从语文出发,最终回归到语文中;在渗透相关文化时,不要派生出与主题语文无关的知识。

  3.课程文化的综合化不等于综合课

  目前,有的语文教师把在语文课中渗透相关文化理解为语文课变成了多元化的综合课,出现一些语文课中长时间脱离语文“讲故事”、“演语文剧”之类的现象。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是《明天不封阳台》。授课老师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展开课题。在欣赏了一遍歌曲后,老师用了长达十多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对课文中那只受伤鸽子进行模拟采访,在这十多分钟内,竟然完全脱离文本而转为对“野生动物保护”这一思想政治、环境保护话题,学生前几分钟还在按老师的要求做,后来显得无所事事,教室里乱哄哄,语文课显得异常尴尬。针对这种在语文课中偏离语文本身的现象,我们要特别提出:应切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语文课程与各类文化因素的综合是语文内部各学习领域(如鉴赏、表现、创造等)的综合,不是各类不同形式上的机械的综合。整堂语文课要控制没有语文的时间,根据一堂课的需要渗透相关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审美目标。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利用好相关文化这一辅助工具,紧紧围绕语文主题,适时在语文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与语文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知识,扩大语文视野。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单纯讲授课文、研读语段等,应着力于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形象思维的开发;应当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真情的交融、灵感的爆发。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中国语文教育.

  [2]吉人.感悟语文.中国语文教育.

  [3]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

文章标题:国家级论文发表集“文化元素”之星,拱“语文本体”之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2401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