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投稿如何消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孤立性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4-20 16:06 热度:

   【摘 要】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的学科孤立性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与关键,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独特的课程性质,致使学科孤立性问题的消除存在着很多困难,因此,要消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孤立性,就一定要从根源入手,从细节入手,从方方面面入手,真正做到将高中信息技术融入高中知识结构体系,并反哺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育期刊投稿,高中信息技术,孤立性,课程模式,知识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越发重大,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学习,已不仅是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不仅是培养竞争力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它已逐渐成为21世纪每个个体的必备技能。信息技术是当代的语言,这一方面说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常抓不懈,将这种必备的生存技能真正吃透并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巨大意义,它如同语言一般渗透于其他各个课程之中,指导并改变着其他课程和其他知识体系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对整个高中教学体系都将起到颠覆性的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所产生的成果,无法起到前文所说的那样巨大的作用,甚至无法达到高中课标的基本课程要求。因此,找到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关键的。概括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无非是以下几点:首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这是由于考试分数占总分数的比重不多,甚至施行考核制,不占总分数,导致教与学双方都对这一科目有所忽视;其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泛化,即所学知识蜻蜓点水,看似每一科目都有所涉及,实则无法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第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科技的节奏,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有关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若总结来说,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孤立性”问题,解决好这一“孤立性”问题,便可以解决我们所提及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我们对这一课程原初的教学意义和教学设想。

  一、寻孤立之根,消除尴尬的课程地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孤立性,根源在于课程设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这里的课程设置包括备、教、学、考等各个方面,要从根源解决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就要消除这种尴尬的课程地位,从每个角度梳理其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处理和彻底解决。

  首先,在课程的准备方面,要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特殊性,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硬件设施的提供和更新上,相关部门要做到“新”“快”“广”,其中“新”是指相关硬件设备一定要新,新并不代表盲目跟风,供应时下最新的科技成果,而是新在体系上,例如对移动设备ios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不一定要追求苹果系列产品最新的设备,而可以选取相对价廉物美的产品进行教学实践。“快”是指更新换代要迅速,对新信息技术潮流的捕捉要敏锐,要跟上潮流,例如同样是制图软件,要选择功能最多、操作最易的最新成果进行教学工作,绝不能出现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过气技术进行系统学习的现象。“广”则是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局限于PC领域,更不能之局限于PC中的某一处理领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本质公用是服务于新的、快捷的信息化社会,将各种能有利于学生吸收信息技术的广阔平台提供给学生,提供给课程,让信息技术真正能被学生掌握,并服务于学生生活。

  其次,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计划中,要认清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杜绝信息技术课程收到其他课程或个别教师排挤的情况发生。对高中生来说,升学压力是其最主要的压力来源,高中生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会无意识地向应试教育靠拢,即以考试为准绳衡量各科的重要性以及对其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方面,要缓解并逐渐消除积分制考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并艰难的工作,因此要逐步实行,可以先集体采用考核制度,将分数对科目重要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还可以实行选课制度,让学生独自选择想要学习和擅长学习的科目,将大学的必修与选修的教育模式加以改进,即根据学生的爱好科目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例如,学生选择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其爱好科目,系统可自动将与之有关的数学等科目设置为其必修课,这样学生是学其所好,同样可以消除分数对课程重要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全面改进考试制度,这同样有两种可行方案,即平衡各科目在考试中的地位,若改革遇到一定的困难,则可通过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分数来加以暂时缓解。总之,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计划的改革,都要本着课程平等的原则来进行,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课程的重要与否,更不能出现主科挤压副科学习实践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的解决方案得到落实。

  第三,对学生来说,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概率一向是许多老师面临的问题之一,这种几率涣散的情况之所以大面积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对教师来说,针对目前的高中信息课程教育现状,要做到传道要大于解惑,即将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摆在高于传授这门课程系统知识的位置,先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对学生自身的重要意义,再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的问题,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乐趣,领悟到这门课程对学生未来的重要价值时,自然会将教师有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纪律的设想完成好,从而起到不攻自破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而不是分数,学习是多元的,并不仅仅是能转化为分数的内容才是值得学习的内容,只要对于学生未来有指导意义,指导作用的课程,学生都应当认真、扎实地学好,掌握牢固,这是学生求学的本义。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孤立性根源的探索,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其课程孤立性的问题,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做好以上这三点,那么这一孤立性的根源便可以很好地清除,有关部分将硬件设施提供好,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导向和方位调整好,便可以为清除孤立性根源提供基础支持;教考设置者将考试改革落实好,便可以为清除孤立性根源提供内在动力;学生和教师将教与学的过程贯彻落实好,便可以为清除孤立性根源提供实践保障。总之,将三者结合,消除孤立性根源,是消除一切孤立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从细处着手,消除孤立性的惯性模式

  在从制度上、思想上消除孤立性根源之后,接下来要消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特征,就要将关注点转移到细节上,从细节入手,消除孤立性的惯性模式。“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前文对根源的改革决定着消除孤立性的大方向的话,那么对细节的改革力度和改革成果决定的就是这次改革的长远性和持久性,只要将细节抓好,改变那些已变成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授课模式,才能将消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孤立性的工作真正变成一项改革举措,变成长远的和高效的教育改革成果。

  从细节上取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首先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将一部分教授课转变为讨论课和实验课,这种细节上的变化,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的传统一讲多听的惯性思维和惯性课堂被打破,使学生重新燃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课堂问题的讨论和对课程设置的干预上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传统的授课惯性被更改,从而让教师一改往日照本宣科的习惯性讲课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这一课程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思考上。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惯性思维被纠正,让学生真正明白这门课程的有趣之处、重点、难点,以及有关这门课程学习方法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并非不适用,而是需要进行改革后使用,因此,对于这一教学模式的打破一定要是细节上的,从细节入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可能被完全置换,教师仍然是课堂知识传授的主体,即便在个别专题讨论的课堂上教师仅具有总结发言和整理思路的作用,但这毕竟在课程的总设置上属少数,正确的改革方式是从细节上的,在某些灵活性或操作性知识的处理上,在某特定操作方法的讨论上,可以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既保留之前教学模式的优点,又有效避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

  从细节上取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还需要注意对教学环境细节的设置。教师并非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掌控者和学习过程的领导者,按照这种观念来类推的话,那么过去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则显得过于单调,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引导地位,不拘泥于对知识的传授,而用心构建一个最为高效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构建,就必须依赖于细节的营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防辐射教育,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停止课程教授,带领学生走向户外,用十分钟时间来接触自然,缓解机房辐射所带来的伤害,这种细节的改动会使得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不同,利用十分钟的时间作为交换,可以获得学生全课堂的高效率,这种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学生重新重视起信息技术课程,重新燃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师意识和课程设置等根源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学生对这门课程消除了排斥性,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便无从谈起,这种教学环境中细节的设置,无疑对学生消除排斥性是大有裨益的,它一方面培养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价值与时代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价值与时代价值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种对教学环境细节的设置所制造的这种良性循环,毫无疑问,是优于其他多种改革方式的。

  从细节上取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便是学以致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抓住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取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例如,在讲授Word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语文课对古诗词做注释和讲解的过程,来将Word的各项知识通过语文课堂的形式展现出来,又如,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处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英语发音同步学习等,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的细节型改革,这些改革虽落在课堂的小处,占课时比重也并不大,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利用授课细节将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的授课模式,在讲解时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将课程与课程进行比较,将信息技术指导下的其他课程学习和脱离信息技术指导下的其他课程学习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相对便捷性和效率性,这种讲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Word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便可以有效地消除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孤立性,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将其与其他重要科目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真正运用到各科的教学和学习接受实践中去,形成一种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反哺效果。

  从细节入手,消除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孤立性,是建立在前文对孤立性根源改革良好运行的基础上的,在对孤立性根源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关注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可以帮助改革进行的更完善,也消除了大量阻碍改革行进的可能性障碍。

  三、 理文化之脉,构建新型文化语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如今所面临的孤立性问题,与我国的文化脉络和文化建构是不无关系的,我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文化形态,形成了重功用而轻理论的文化特点,这种实用主义哲学观念无疑影响了如今教育中“副科”的地位,此外,我国所说的“学问”,自古以四书五经为主,学问人和读书人的概念有重文轻理的趋势,如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学科,用我国传统文化的观念看,属于技艺而非学问,有学问的人定是饱读典籍,吟诗作对之人,而信息技术这种学科,研究得再透彻,也不过是所谓的“手艺人”,这些文化语境其实是构成如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孤立性的土壤,因此,在以消除这种孤立性为目的的工作中,对文化脉络的梳理,对新文化语境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对文化根脉的梳理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对传统文化梳理的目的是构建新的、有利于信息技术能学科生存发展的文化语境,因此,要紧靠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和需要来进行文化反思,而不是进行单纯的文化学研究。其次,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同时,要触类旁通,在对信息技术学科孤立性根源研究的进行中,要抽象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来指导相关学科的建设,这与我们所要避免的单纯的文化学研究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在反思这一学科文化成因的过程中,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其他学科,其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而后者则是脱离了实践而空谈理论,这对我们目前的教育实践并无益处。第三,对传统文化的梳理要慎重,不能轻易地否定和以偏概全,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根脉之广之深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它固然有其弊病,但仍可谓是一块璀璨的瑰宝,是千年出土的文物群,因此对这里面的文化进行批判性研究,既要敢于讲话,又要小心翼翼,这个度需要慎重把握。针对以上三点,我们不难对这一文化根脉进行一下梳理,一方面,农耕文明对我国的影响仍是深刻的,并将继续发挥其持久性,这导致我国对现代科技仍有一种朦胧的淡漠感,这种淡漠感反应在高中教育中,便演化为对信息技术之类课程的忽视;另一方面,我国长久以来奉行的儒家思想,对知识结构的定性本身就是有所偏废的,在这一思想体系下,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全面重视和高度重视便还有一定的距离。   针对以上提出的两点问题,我们构建新型的文化语境,也要围绕着这两个薄弱点来进行。但在进行之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构建的新型文化语境,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语境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我们所做的这种补充也不是在原文上做添加号,做加法,而是续写,续写出在当时时代语境下没有写完的内容,续写出更加适应这个时代的文化语境,既然是续写,就必须顺承前文,也必须合乎章法。一方面要解决旧文化语境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秉承这一“续写”的态度,因此我们对新文化语境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要坚持响应积极的时代精神,将高中课堂变为我们时代精神的浓缩和结晶,当思维惯式与传统文化相抵触相排斥时,要敢于做出时代所需要的判断和选择。第二,要不忘本心,当前我国所接受所引进的所有的文、理、工、农类知识,都是为我们国家的自我繁盛服务的,都是为每个个体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从而在光明的未来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的,因此,无论时代变迁多么迅捷纷繁,我们都不能忘记建构这一丰富多彩的新文化语境的目的,即把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得更完善,继而形成一种科学、严谨、合理、生动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最终建成,是我们呼吁构建这种新型文化语境的初衷,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一切问题的落脚点,这一体系的建成,将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彻底消除,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理文化之脉,构建新的文化语境,是消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孤立性的根本举措,这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甚至并非一两代人就能彻底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有常抓不懈的勇气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自信,同时这也是一项动态的任务,它有无限进步的空间和未来的无数种可能,因此,对这一文化语境的构建,是切实可行的。总而言之,要理清文化的脉络,构建新的文化语境,是一项关于整个中国文明的浩大工程,这项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孤立性”问题,而是整个我国现代教育的命运和走向问题。

  总览全文,我们从以上三个角度讨论了如何消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所面临的“孤立性”的问题,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只是一种反思性的构想,但构想始终是空谈,所有这三种解决方式都依赖于我们教师的授课实践和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设置实践,相信本着坚持实践的态度,耐心地将这三点贯彻好,在不久的将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不再是一门被孤立的学科,而是同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彰显其学科价值和学科意义,相信这一任务最终完成的时候,离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最终胜利也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周仕东,王书伟,郑长龙.美国PADI: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初探[J]. 外国教育研究,2006(07).

  [2]韩月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思考[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

  [3]巫芳俊.新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分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1) .

  [4]吕小利.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1) .

  [5]邵帅.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2) .

  [6]矫翠芝.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

  [7]占强运.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析及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5) .

  [8]徐金雷,赵丽.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软件导刊,2006(12).

文章标题:教育期刊投稿如何消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孤立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636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