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方向职称论文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20 16:39 热度:

  摘要: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不仅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工程人才)的摇篮,还是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基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促进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对工程师培养的思考,并实现回归工程教育。

  关键词:PLC方向职称论文,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在校生512.3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1]一方面,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形成、发展和建设,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而地方工科院校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是培养和造就这些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的摇篮。因此,我们研究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对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25所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师资队伍、教学与实践条件、国际化创新教育特色、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及社会认同、产学研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鉴于本次调研问卷发放数量较少,回收率60%,致使样本量较小;加上填写问卷的人可能对学校整体状况及调研问题的理解有差异等原因,笔者结合本次调研的基本数据,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地方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一、地方工科院校及其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地方工科院校都认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以及定位与规划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认为本校的工程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相比部属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于加强,利用国外优质师资的院校还不多,本校教师鲜有企业挂职经历,企业兼职教师也很少;一般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尚可,但还应该多投入实践教学经费;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合密切,专业设置体现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本校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本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还有待于提高;国际理解课程很少;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比较重视国际化办学,但成果还不明显;多数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比较突出,各主要教学环节都有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良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 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不足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认为,本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部分地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过半数的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特色专业。由此可见,多数地方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目标的重要性,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二、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

  高中毕业生高考多选择、网络、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而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等工科专业的人较少;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多,还有很多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工程师工作辛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毕业后不从事工程师专业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2.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不当

  我国的许多地方工科院校本身就不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是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可以说,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既没有像美国那样为未来的工程师打好基础,也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培养工程师。

  3.地方工科院校发展中呈现的自身问题

  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老化,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双师型教师较少;课程体系和教材等更新速度较慢,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致使大多数毕业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欠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虽数量众多但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程类学生每年毕业约三十多万人,是美国的四倍、德国的十倍,但我国工程师平均每年参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却比美国、德国工程师差十至二十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训练更为迫切。[2]

  4.国外工程师培养的中国化问题

  有些地方工科院校引进国外工程教育的一些做法,不考虑是否适合于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特色和传统,不注重应用和开发,盲目的照搬国外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法,致使工程师培养的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解决区域或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5.我国的工程教育实践尚不成熟

  我国教育届虽然已经认识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试图改善,但效果微乎其微。我国从1984年开始试点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十年后发展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但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没有真正满足企业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的单位也没有满足学生对学位和学历的双重渴求。2009年,教育部提出开展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但目前只有五年的实践时间,尚未发展成熟,还没有得到学生和企业认可;很多高校以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背离了此计划开展的初衷。可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次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不到位的。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但参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较少,[1]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影响力。   三、地方院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文化传统观念的因素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重视科学、轻视技术的观念,历来对科学很重视,对工程技术不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择校择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观念,也影响了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观念。

  2.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失准

  现在很多工科院校都朝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都号称是以工科为主、理工文法管理相互渗透的多科型大学,过于重视培养工程科学人才,把培养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当成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不是去培养或很少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

  3.我国工业化路径上的问题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生产技术和设施都依靠引进,大到国企,小至乡镇企业都如此,引进生产线,国外工程师指导和维护,利用廉价土地、资源、电力和人力,就可以赢利,这种依靠引进来提高生产利润,其实导致我国的绝大多数工业受制于人。由于我国的工业是以引进为主,严重缺乏创新,导致企业根本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在这样的企业中,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只需要看懂外文说明书、操作、运行就可以了。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即缺乏先天的真正意义的学校工程教育环境的熏陶,又没有后天的企业成长环境的引导,这样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工程师。

  4.国家缺乏相关政策的导向

  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学校、企业、行业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职责。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多强调理论能力和实验能力,未能面向工程实际和企业需要。在我国,历来高校和企业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高校不会为某一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另外,企业也没有与地方工科院校联合办学的传统。

  5.国家层面的工程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

  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工程型工学硕士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尚未得到学生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加之受众面有限,参与的学生和企业都不多,而且第一批示范院校中地方工科院校少之又少,要实现工程教育的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尽管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师培养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不断地实践和不懈的努力,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3]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提高国家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地方工科高校工程师教育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7):221.

  [2]樊泽恒,张辉,孔垂谦.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80.

文章标题:PLC方向职称论文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培养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384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