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热潮下的冷思考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10-13 17:22 热度: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这些大学中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呈现出与学术型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甚至连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始终没能给高职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些院校由于仓促上马,且发展规模过快,在各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是否要举办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高职教育现状而定,并非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必须举办高职教育。而至于到底如何举办,更是每一位关心高等教育发展人士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1、筹资渠道单一
  高职教育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顺利推进做出了贡献,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以自身卓有成效的表现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但当前高职教育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发展步履维艰,因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更需要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劳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才能保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200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载明,地方高校平均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均不到中央所属高校的一半,其中生均科研经费拨款只有中央所属高校的7%。经费短缺问题在地方高校也同样存在。
  我们应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通过以上对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现存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目光不够长远,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助长了社会“重牌子,轻能力”的浮躁风气,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影响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
  2、办学体制封闭
  大多数本科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一切由国家、政府包揽,忽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已经习惯于以自身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办学,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是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有关企业、行业合作办学。一方面依靠企业、行业对办学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的功能。
  3、运行机制不畅
  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是设置二级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有独立的办学空间,高职教育教学完全由职业学院相对独立的实施。这种办学模式有许多弊端:首先,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因而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其次,高职教育存在于一个长期进行普通本科教学的环境中,高层管理者自然会以主次之分而置高职教学与组织整体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的边缘。这种模式运行的结果是既使高职教育失去自身的职业性特点,偏离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也使普通本科教育受到干扰。同时,也必然会由于观念、行为等的惯性作用而使高职教育的运行与普通本科教育同构化。
  二、办学缺乏特色
  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特色,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大杂烩或不成功嫁接,在教育性质、内容、方法、培养途径等方面缺乏反映特定人才需求的特色。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照搬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性和适用性;二是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又降低其标准。实际上特色问题关系到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体表现在:
  1、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满堂灌、考、背、默等应试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积习未改;重课本知识,轻联系实际;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错误教育观念支配下的错误做法还未明显改观。地方本科院校在举办高职教育过程中也或多或少沿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其“产品”严重背离培养目标,背离市场需求。
  2、专业设置盲目
  (1)热门专业、新增专业的重复率偏高。有些院校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能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可以说“人未尽其才,物未尽其用”。(2)校内高职新专业的增长率偏高。部分院校在一年内新增了3个以上的专业,其中个别院校申报了7个以上的新专业。(3)“软性”专业比例过大。有些院校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地及实施、专兼职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故只能设置一些对“硬件”实施需求相对较少的专业,如财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文秘、法律的专业。但对诸如此类的“软性”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到底如何,并未做细致的调查、预测和分析。这势必对若干年后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造成较大的压力,而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必然会反馈到招生环节,如此循环下去将导致此类专业的萧条与萎缩。
  3、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高职虽然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4、考核方法片面
  目前,高职教育采用的评价方式,在很多方面是一种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2)轻视过程性考试,重视结果性考试。(3)考试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观念落后陈旧,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4)考试内容对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与实际脱节太大,过分依附于教材。(5)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三、办学质量不高
  (一)生源质量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招生工作开展十余年来,生源质量一直不是很理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扩招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问题愈加严峻。生源向来都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生源就谈不上发展。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普通本专科录取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考生既没有“职业”的概念,又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考分数又不高,不少省(市)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在专科批次录取时放在专科的第二阶段,更有一种二等“公民”的感觉。显而易见,这种以高考分数组合起来的高职专业,在学生的质量上、心态上及高职培养目标上都与高职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
  (二)师资队伍匮乏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培养目标、学生情况、教学过程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相应的特殊要求。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师素质,又要有工程师的素质,亦即“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具备双重素质的人才。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基础课以专职为主,专业课教师以兼职为主。在职称结构上,要求专职教师应当取得教师职称和相应专业的技术职称。地方本科院校按学科梯队要求建设起来的师资队伍,不一定符合高职教育对于师资的特殊要求。这个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办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缺乏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工厂却因为投资不足,设备陈旧,工艺简单,无法提供高新技术的实训条件。普通高校虽有搞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设施,如高精尖的实验室,但是缺乏供学生自己操作、演练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部分本科院校以“为了本校高职教育发展”为由,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但这些基地往往仅供学生参观、认识实习之用,并未给学生提供“真刀真枪”实训的机会。而且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工业中心一般只是进行理论、原理的验证性试验和探索未知、发现科学原理的试验,其设备不具备可供反复训练使用的特点。而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通高校原有的办学体制也无法适应高职办学要求,比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更缺乏高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持,甚至高职学费也不能全部用于高职办学。
  四、理念与认识有偏差
  (一)高职教育界定模糊,办学方向不明
  教育部、国家计委1999年1月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有条件的本科院校积极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任务。此后,不少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以二级学院的方式举办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强劲。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互不交叠的教育范畴;有人把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同起来;还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高教育。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有的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利用高职教育的高收费政策而“名正言顺”地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把举办高职教育作为本科院校的一个创收途径而不是长期任务。
  (二),发展定位不准,认可度低
  有的学校认为办高职教育投资少,认为办高职比办别的高等教育容易;也有的学校把高职教育看作二流教育,是普通本科高校附带的、次要的任务,找几个人,租一块场地,挂一块牌子就开张招生了,缺乏办好高职教育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奋斗目标。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学而优则仕”,传统的“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进机关当“白领”待遇稳当,到工厂当“蓝领”低人一等,这种心理定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参考文献:
  [1]杨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2]肖海涛,严加红.改进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者高级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6,(6):8-10.
  [3]詹星.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6).
  [4]刘焕阳.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8-9.
  [5]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10-11.

文章标题: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热潮下的冷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1039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