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所属栏目:艺术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6-06-30 14:46 热度:

   21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挖掘音乐教育的价值,圆满完成其教育任务。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自1989年创刊,创刊以来承蒙各界专家学者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厚爱,如今已成为我国颇具影响的惟一一本国家级音乐教育期刊。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杂志也应尽自己的一份职责,以更好地为发展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服务。

  一、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

  (一)理论价值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二者在理论上存在较大的同构性。因此,音乐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理论价值。

  1. 音乐教育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所谓主体原则,实际上就是主体转化原则,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原则[1]。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就处处包含着浓厚的主体性色彩。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增强对道德感的认同和趋向,对道德的"接受"由"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这样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会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作用力,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喜爱和认同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 音乐教育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教育主体提及并运用。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2]。隐性教育方法的特点是教育对象在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文化活动相融合,其内容和层次是多方面的。而音乐艺术的魅力正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因为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音乐创作者思想——音乐作品(共鸣)——欣赏者领悟"的过程,因而利用音乐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音乐载体(共鸣)——接收者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似春风化雨,不仅可以润物,而且可以细而无声。

  (二)实践价值

  1.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报国之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演唱和欣赏革命历史歌曲、民族歌曲、欣赏传统民族器乐曲和交响作品,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黄河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十送红军》等爱国歌曲,让学生通过详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作词家的生平、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等来深受感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触动心灵深处积淀的民族情感,民族责任感则油然而生。

  2.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团结协作风格。集体主义是要求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体现在校园中则要求学生具有全局观念、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音乐形式来看,它具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天然优势。如中国戏曲中不可缺少的帮腔、衬腔等音乐元素,当前广泛应用于校园中的音乐活动——歌咏活动、合唱等,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优势。因为合唱中每个参加音乐活动的成员都要做到: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声部的均衡、情绪速度的一致,都要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中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这样的集体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弘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评价社会成员文明行为的基本尺度[1]。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音乐教育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3] 音乐艺术用音响的魔力,协同作品本身包涵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4]

  4. 优化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健康的心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群体心理品质,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健全的人格认为个体内部心理得到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工作和事业上。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迅速。因为音乐具有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的作用。情感是人的心理知、情、意三位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对于整个的人类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一个具有较强的情感的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不仅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沈心工在《学校唱歌集》中说道:"乐歌的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故念东西各国均以为注重之科目,…专以陶融学生之性情为宗旨。"[5] 可见音乐艺术可以以其"以美诱人,以情化人"的功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对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5. 提高审美情趣,满足需求"品味"。人的需求是丰富的。满足需求"品味",主要是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需求"品味",追求高级趣味,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有其独特的构成,它是用一种特有的声波振动的规律性的乐音连续运动,构成乐思、乐汇、乐句、乐段,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它通过人的听觉系统,用跌宕起伏的音响变化作用于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情感,使人在感受音乐美的愉悦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高雅的审美标准。同时要完成音乐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应以经典音乐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为主要欣赏内容。经典音乐的内容往往深刻而丰厚,是人生体验的升华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够满足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聆听经典音乐和优秀的民族音乐过程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对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声音的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世界。

  6. 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包括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可见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其重要构件。但人又有自我无限发展的欲望,因此,潜伏着同社会、他人的人际矛盾冲突。蔡元培先生认为,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养成彼此间和睦友爱的良好品德。他说:"吾国古代,礼、乐并重,当知乐与德育大有关系。盖乐者,所谓美德教育也。古人每称乐以和众,今学校唱歌,全班学生合和,亲爱和乐之意,油然而生,此亦发扬公德之一作用也。"[6] 音乐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以沟通交流的方式,拉近人心的距离,缓解紧张的人际矛盾,增强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作用,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的艺术化和美感化。李岚清同志在《音乐·艺术·人生》一书中也提到,音乐在他多年的政务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如2001年在莫斯科为北京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的活动中,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北京争取了重要一票。在当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合理利用音乐的这一价值,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强化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实现

  要充分实现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更新音乐教育观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音乐教育工作。音乐教育不应该只着眼于当前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成为伴随其一生的不断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2. 建立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落实好,而不是流于形式,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明确音乐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大学生什么?即明确音乐教育的内容。对教材的选择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把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讲授给学生。那些高尚的、优秀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风貌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丰富的社会生活、崇高的民族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高超的创作技术的完美体现。它展示了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其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因而应该成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音乐技能教育和音乐作品鉴赏教育双管齐下的形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是学生终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阶石,也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才能感受到音乐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音乐的内涵,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鉴赏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历史文化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以及音乐作品赏析,使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对世界的认识和深刻体验,升华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和精神境界。

  3. 建立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同其他学科一样,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也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内,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对音乐公共课轻视的现象,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融化所学审美知识,形成独特的自我感悟,以实现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音乐作品浩瀚如海,如何在这繁多的乐海中精选适应学生要求、能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音乐作品;在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国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音乐知识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民族个性又能够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的国际性人才等等,这些都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公共音乐教师来讲,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做到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开展丰富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因此,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依赖于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发展,应规范其组织,并使之制度化。加强音乐教育,增强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在思想上、行为上、知识上、能力上、情趣上不断得到提高。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群众组织和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会、艺术节、音乐艺术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多种感官并用,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喜爱,达到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目的,形成德艺双馨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8,201.

  [2]罗洪铁,董娅.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41.

  [3]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8.

  [4]柏拉图. 国家篇[A]. 转引自何乾三.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10.

  [5]沈心工. 学校唱歌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22.

  [6]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2.

文章标题: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yishu/3204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