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境论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运用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20-12-04 09:46 热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适龄幼儿具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等能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语言发展等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与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越高,幼儿语言发展水平越高。[1]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2]在此背景下,对杜威教育环境论进行深入解读,并且探究其在幼儿语言发展中应用的原则和路径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教育环境论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运用

  一、杜威教育环境论的内涵

  杜威教育环境论主要体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在此书第二章《教育具有社会作用》以四个小节论述了教育环境论。首先,他界定了环境的含义和性质,指出在教育上最要紧的一个条件就是环境,一方面人必须依靠周围环境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环境又影响人的活动。其次,他谈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社会环境不直接给人“灌输”某些观念,也不会使其养成某些机械的习惯,但是会“通过改变环境影响对行动的刺激来改变外部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改变与行动有关的心理倾向”[3]。他随后阐释了社会环境的教育性,指出“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从环境到社会环境,再到社会环境的教育性,都是为提出“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做铺垫。杜威强调,学校作为特殊环境要承担三项职能。一是简化受教育者的环境,也就是简化社会生活。幼儿无法全部吸收复杂的文化,应该予以简化,选择那些基础的使其能够掌握。二是净化和优化受教育者的环境。学校不仅要简化为受教育者选择的环境,还要“尽量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3],以免受教育者受到不好环境的影响。三是平衡社会环境。幼儿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和区域环境中,接受的社会环境影响往往也不同,可能存在片面的情况,所以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3],使幼儿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杜威关于教育环境论的论述逐层递进,其中重在阐释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学校要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主要职责体现为提供简化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净化和优化社会生活、平衡教学环境。以学校环境为中介,连接学生、学校和社会,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学习。这其实也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学校即社会”论断,所以杜威的教育环境论也称为“学校环境论”[4]。本文所指的杜威环境论主要是指幼儿园环境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幼儿语言能力主要是指3~6岁幼儿逐步具备《指南》中要求的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的能力。

  二、杜威教育环境论运用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原则

  (一)教育环境论要求幼儿语言发展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最熟悉的也是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和生活的环境。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0~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相当于婴儿期,只是通过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这一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属于主客体分化和逐渐形成因果联系;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属于幼儿期,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借助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是典型的形象性思维发展阶段。2~4岁是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4~7岁属于直觉思维阶段;7~12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了较大的变易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逐步理解逻辑关系。不管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还是前运算阶段,儿童都是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只有到了小学阶段,抽象思维才逐步迅速发展。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和幼儿生活相结合。此外,杜威也认为,传统教育应该对学校进行个性化和社会化环境改造,教师不能直接对幼儿教授“干巴巴”的知识,特别是采用“填鸭式”和“诵背式”将教学内容强塞入幼儿头脑中。这种远离幼儿生活的教学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乐趣,可能会使幼儿出现厌学情绪。杜威倡导的教育环境论就是把学校打造为一个适合幼儿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传授知识,幼儿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增长才干。

  (二)教育环境论要求幼儿的语言发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杜威认为社会和环境处在变化中,学校有义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真正好的教育不仅培养幼儿适应当下社会和环境的能力,更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和环境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素养,也是一个具备良好社会交际能力的人的必备技能之一,同时也展现了个人较强的思维能力。幼儿园语言教育要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学材料和案例应取之于社会,让幼儿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最终使幼儿所学内容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社会中去,掌握切实可行、可用的本领。社会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语言也只有具有了社会性才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与社会生活接轨才可能健康、快速发展,所以幼儿语言教育一定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三)教育环境论要求幼儿语言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

  杜威认为在教育上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与环境适应。适应与迁就不同,适应环境是指生物(包括人)对于周围的环境有适宜的反应,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例如,人类并非完全受控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利用科学发明、自身思维等能力改造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另外,适应含有利用周围环境能力的意思,使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增加这种适应的能力,并且各种形式的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使人提升外界刺激所引起反应的适应能力,即教育是增加或创造个人的能力,使个人能适应环境。[5]发展幼儿语言的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表面上看是为了提升幼儿的表达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了幼儿更好地与人沟通,或者是为了将来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本领,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幼儿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刺激,同时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的也是增加幼儿与周围环境适应的能力,幼儿接受周围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直接表现出来的便是语言反应,随着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周围环境的适应逐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例如,幼儿学习说话时都喜欢用“树树、花花、草草”等指称对象,随着语言能力不断增长指向会越来越接近成人。因此,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杜威教育环境论运用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路径

  (一)提供简化和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一般来源于课程内容。杜威认为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选择适应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活动内容;二是来源于幼儿身边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三是能够以游戏活动来开展教学;四是能够有具体的实践任务,也就是能让幼儿在“做中学”。根据这些要求,杜威提出学校教育改革的三大任务:首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远离幼儿的间接性、抽象性系统的知识,寻求贴近幼儿生活和幼儿已有经验的教育内容;其次,要改变分科的过度细化的学科设置模式,使幼儿学习内容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最后,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关注社会性和生活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幼儿教师选择的游戏活动内容除了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能够连通社会生活并且可以让幼儿在“做中学”,还要注意活动内容不能小学化,更不能成人化,而应该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并优化的活动内容,且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即教师要提供简化和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例如,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举办“宝宝讲堂”主题活动,每天都请3~5名幼儿上台讲故事或演讲,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可以设置不同的讲话时长和内容。中班的幼儿刚开始可以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第一次上台从是什么玩具,有什么特点或功能开始讲,第二次再介绍和这个玩具相关的故事,为什么介绍这个玩具而不是其他玩具,和这个玩具发生过什么事情等。

  (二)净化和优化幼儿园语言环境

  杜威认为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剔除现存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以免影响幼儿的心理习惯,需要给幼儿创建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社会环境中总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是邪恶的东西,学校有责任排除这些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坏东西,并选择社会环境中最优秀的东西。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幼儿身在其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正如杜威所言,幼儿园有责任给幼儿创造一个经过净化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可以经过教师的选择后进行创设。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讲粗话不说口头禅;另一方面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及时纠正幼儿不好的语言习惯。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也要为幼儿做好示范,让幼儿养成文明的用语习惯。在中班和大班可以让小朋友轮流做文明监督员。发现有幼儿讲不文明的话,马上制止或者请教师进行纠正。幼儿园除了有责任净化社会生活环境,还要对其进行优化。教师开展语言教育活动的素材很多来源于社会生活,要想让幼儿了解和明白,就要使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也就是要对材料进行优化,根据幼儿所需相关经验进行重新建构,将这些材料整合成容易被幼儿接受的进阶性学习材料。

  (三)平衡幼儿语言环境

  学校环境的职责还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力争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自身所在社会群体或团体的限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联系。正如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具有不同传统习惯的群体联合组成,学校有责任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似和平衡的环境,只有这样,同一个学校内不同群体间才能更容易联合在一起。幼儿园中的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可能是教师家庭、工人家庭、企业家家庭,也可能是环卫工人家庭、自由职业者家庭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来自壮族家庭、瑶族家庭、苗族家庭等不同民族家庭,不管是来自不同职业家庭还是不同民族家庭,幼儿必然带着家庭的独特“味道”共同聚集到一个班集体,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还要促使幼儿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明白还有与自己不一样的家庭存在。同时,还要保护和尊重不同家庭的文明用语习惯,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让幼儿感觉自己被嘲讽或孤立。

  参考文献:

  [1]徐光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和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8:43-45.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0.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36.

  [4]杨修平.杜威的教育环境论:语境、梦境和困境———《民主主义与教育》相关章节的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20(3):13-18.

  [5]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M].常道直,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2.

  《教育环境论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运用》来源:《教育观察》,作者:韦微 许红星

文章标题:教育环境论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运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ueqian/4444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