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实践框架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9-09-24 09:45 热度:

   摘要:前置学习即“先学”,它为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做好了前阶的学习准 备,提供了深度教学的科学依据。 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实践框架分为解析与设计、运用与调整、实施与优化三个阶段十个环节,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设计前置学习任务”环节分为准备性学习和诊断性学习两个板块和十个模块。

  关键词:深度学习;前置学习;实践框架

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里指出:“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呼唤着新的教育形式。”[1]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从相互交叉、融合、影响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 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四个视角设计有效教学环境,保持他们的一致性,落实深度学习。

  一、关键词界定

  (一)深度学习自 1976 年 Ference Marton 和 Roger Saljo 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至今,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界定,从中我们能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深层动机、联系整合、意义理解、迁移应用,这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 1999 年,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出版了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从学习科学领域,提出了对教学事业和教师培养的三个核心原则:“教师必须抽取前拥理解并与学生带来的前拥理解打交道。 ”“教师必须深度地教授一些学科知识,提供相同的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和提供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 ”“元认知技能的教学应该整合到各种学科领域的课程中。 ”[2]

  (二)前置学习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我们将要谈到的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3]“先学”就是指前置学习。前置学习是教师在学生讲授新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准备性、尝试性学习。

  (三)前置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关系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的前置学习,就是在“学生带着有关世界的前概念”进入课堂学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建构或挑战初期理解的机会”,基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情预估,设计准备性学习任务(打好事实性知识的基础)和诊断性学习任务(提供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依据),待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 “抽取出所教科学知识的前拥理解”,整合提炼出课堂学习中的核心问题,让“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为深度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为课堂深度学习做好前阶的学习与铺垫。

  二、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实践框架

  (一)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流程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流程是一个有序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1.深入解读教材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教师从作者、读者、编者、教者、学习者五个角度去认真解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 “浅出”上做文章,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当教师的教学经验处于稚嫩期时,主要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明确该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进入成熟期后, 教师可以依据前一阶段中个人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取舍。

  (二)小学语文前置学习任务设计的模式在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流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是“设计前置学习任务”。 它分为准备性和诊断性任务两大板块: 准备性任务板块主要 让 学 生“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诊 断 性任务板块主要尝试完成“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诊断学生前拥理解的情况,为课堂中的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提供依据。

  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前置学习任务设计的模式研究,现阶段主要针对“阅读”板块。

  第一板块:准备性任务学生要完成对课文的“事 实 性 知 识 的 深 入 学习”,就需要对语音语义、写作背景、生字词语、主要内容、意义价值等事实性知识进行把握,扎牢“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 为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做好准备。遵循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习任务的设计主要分为连续推进的六个模块。 将六个模块的教学目标用动词定位其认知过程维度, 用名词定位其知识类型,将目标置于分类学表中,借助此表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目标、决策教学活动和评估学习结果。

  第二板块:诊断性任务小学语文前置学习的诊断性任务, 是试图帮助学生尝试理解学科中的概念性知识及其结构而设计的。 “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大多数真实的学习任务需要若干认知过程和几类知识协调运作。”课题组设计出了理解概念、列举样例、尝试运用、建构创造四个连续推进的模块。

  第一模块:“理解概念”。它是对概念性知识进行澄清、释义、描述和转换,建立概念框架。第二模块:“列举样例”。它是举出运用了概念性知识的正、反例子,进行理解、分析、体会,帮助深入理解概念性知识。第三模块:“尝试运用”。它是基于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在给定的情境中,运用程序性知识去完成不熟悉的任务,尝试创造。

  从表 2 可以看出:第一,诊断性学习主要针对概念性知识;第二,诊断性学习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知识的迁移;第三,诊断性学习的难点任务集中于高阶认知过程维度,目标的达成需要低阶认知活动的参与。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

  [2]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19,13.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31.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实践框架》来源:《教育科学论坛》,作者:陈红傧。

文章标题: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前置学习设计的实践框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092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