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助跑后阶段步长对跳远踏跳准确性的影响

所属栏目:体育科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10-29 09:13 热度:

  摘要:我国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因为踏跳的失误而影响比赛成绩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跳远的发展与运动员的成绩。应该如何正确地通过调整助跑以及后阶段的步长来保证踏跳的准确性呢?以及后阶段的助跑步长对踏跳的准确性有何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相关数据得出后四步的步长对踏跳准确性的影响最大,并且步长间的波动愈小,踏跳的准确性越高。
  关键词:踏跳准确性,后四步,步长,第二标志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我国跳远运动员因为踏跳不准确而影响成绩甚至取消成绩的现象十分严重。
  跳远过程中,助跑的作用以及踏跳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选手的发挥与比赛的成绩。就目前统计来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比赛过程中的踏跳准确率在75%左右。而我国跳远运动员在国内比赛过程中,踏跳的准确率只有36.8%,这一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制约我国跳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大样本研究方法,选择全国大学生跳远循环选拔赛过程中各个赛区决赛时的选手数据。因为各个大学均有专业的跳远队,训练系统,先进。并且由于大学生的身体条件,年龄,心理素质等其他因素比较接近,因此数据在比较过程中更有说服力。在试验的过程中通过回放其比赛录像,确定其踏板距离,并且统一以踏跳过程中起跳脚距踏板前沿的距离为标准。在距离大于零,小于10厘米时记做踏跳准确。若距离大于10厘米或者小于零则记做踏跳不准确。
  (二)研究方法
  在比赛过程中采用索尼DX-730摄像机,对比赛场地上踏跳板进行平行拍摄,并记录起跳时间对应的运动员。在拍摄过程中记录统计运动员的跳远成绩与踏跳的误差情况。将拍摄到的图像采用运动图像测量分析系统EIM8.0进行分析。得到的运动学参数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然后基于这些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二、结果分析
  (一)最后七步步长特征
  用踏地脚趾与起跳板之间的距离的标准差做为分析指标。因为这种标准差表征了每次步长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有效的对最后七步的步长的变化作统计分析。因此在比赛过程中测定了最后七步的标准差,做横纵两项的比较,横向比较最后七步之间的步长变化特征,纵向比较不同几次试跳中的最后七步的标准差的特征。
  最后七步标准差变化
  由表一可以看出倒数第5,6,7步的标准偏差的相关系数明显的低于倒数1,2,3,4步的相关系数。并且在P为0.05的水平上表现出不显著趋势。而在倒数1,2,3,4步所表象出的相关性在p为0.01水平上表现出极显著趋势。因此可以说明,在跳远的过程中,对踏跳影响最大的是助跑过程中的倒数1,2,3,4步,与以往的研究表明有一定的区别。可能原因与国内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有关系。
  (二)后四步步长调整与第二标准的关系
  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个国际水平的跳远运动员在助跑的过程中倒数6步之内的助跑的步长,节奏是稳定的,因此在距离跳板大约6-8步长的距离的位置上放置一个第二标志,又称为检查标志是有助于运动员准确踏跳的。运动员可以借助平时训练时的反复,大量的正确踏跳来确定第二标志的位置。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第二标志对运动员视觉的冲击来确定最终踏跳的位置。如果运动员能够准确的踏在第二标志上,那么他成功踏跳的可能性超过90%。因此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合理的安排助跑的节奏,步长的确定以及稳定性上。并且在踏跳助跑的后几步增加运动员的信心。
  但是,理论研究如此,在实际的操作上却困难重重。首先,运动员要保证准确的踏在第二标志上的难度不比准确踏跳小。而且需要运动员过早的调整助跑的步长等指标,有研究表明,运用第二标志来确定踏跳的运动员往往在倒数10步左右便进行调整,不利于助跑的速度与水平的发挥。其次,运动员助跑时的目标重点定在了第二标志上,不助于助跑后几步的稳定发挥,往往运动员在通过了第二标志后助跑的强度与稳定性处于下降趋势,因此不利于运动员的整体水平的发挥。最后,跳远助跑的整体效果依赖于大脑与四肢的长时间的协调配合,第二标志所带给大脑的视觉冲击,容易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继而影响了成绩的发挥。
  由图1可以看出,最好的步长调整时机是在倒数4步之内完成的,设立第二标志会提前运动员的调整时间,打乱了运动员的助跑节奏,因此并不建议运动员采用此种方法。
  (三)最后4步步长对踏跳准确性的影响
  根据表一确定了,最后4步的步长的标准偏差对踏跳的准确性有极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统计与分析找到这种影响的内在联系。
  理论分析是倒数第四步最大,倒数第一步最小,此种步伐的安排能够很好的在不降低有效助跑速度的前提下准确踏跳。并且通过比较分析,四步步长之间差距最小为成绩最优者。因此在保障了助跑速度的前提下,后四步的步长变化越平稳踏跳的成功率与准确性越高。因此希望运动员在保障了助跑速度的同时能够降低后四步步长的变化,这样有助于提高踏跳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跳远的总体成绩。
  三、结论
  (一)起跳脚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的标准偏差可以作为衡量助跑变化情况的最优指标。通过对其的统计分析,得出后四步的步长对踏跳的准确性的影响是极显著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踏跳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跳远成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引起住够的重视。
  (二)第二标志的设置对运动员的踏跳的准确性的提高并没有帮助,相反的因为其分散运动员注意力,迫使运动员过早的进行步长的调整,影响助跑的有效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动员的成绩,建议教练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避免使用此种方法。
  (三)助跑最后4步的步长对于踏跳的准确性最为重要。后四步的步长的差值越小踏跳的准确性就越高,运动员在保障助跑的有效性的同时要努力降低助跑后四步步长的波动。

文章标题:浅论助跑后阶段步长对跳远踏跳准确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iyu/105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