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论文我国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21 16:35 热度:

   [摘要]在我国文学宝库中,诗歌中的无数精品被珍藏,这些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理当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广为阅读、深刻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增加身为语文教师、能够“授人以渔”的文化积淀。

  [关键词]文学教育论文,诗歌,审美情趣,阅读,品味

  我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表现,其中的无数珍品,包括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新诗中的上乘佳作让一代代后人广为传颂,品味不尽,对于陶冶中华民族的情操、哺育中华民族后代的文化素养,向世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挥着经典作用和窗口作用。

  诗歌以意象来抒情表意,是一种词句高度精练、心灵感应被外化,富有丰富的意境和新奇的比喻,具有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动听悦耳的音乐性语言,高度概括出作者对万物的感悟的文学体裁。诗歌创作是一项复杂的抽象的精神劳动,也是作家细致观察生活进行反复心灵感应的过程。许多人都喜爱诗歌创作。只有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诗歌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才能使诗歌创作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和水平。那么,对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说来,应该通过阅读深刻品味,分析提炼我国诗歌的文化特征,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增加身为语文教师能够“授人以渔”的文化积淀。根据自己的研学体会,对我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归结出以下几种:

  一、以诗言志,志向贞高

  自《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的观点,便引起了人类的广泛迎合,细致分析我国古往今来的诗作名篇,自然也会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的定义对于刻画诗歌的艺术特征是比较中肯的。我国许多诗歌作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以此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这些被我们后来人口口相传、相互励志的名句都是托物言志的。具考证,朱熹用诗很讲究的一个特点就是如何用来体现,言情蓄志的内蕴十分鲜明,揭示了作者褒扬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美化自然的志向和主题。

  二、以诗缘情,情由心生

  谈到欣赏诗歌,会让我们品读诗歌的欣赏者有一个最直白的感触,那就是诗歌抒情的艺术特征。可以说诗歌主要缘情而发,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反映生活的。正如诗评者的感言:诗歌是语言艺术,抒情性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缘情性确实是很重要的艺术特性,如果某一首诗歌不是缘情的,那么,这首诗歌就一定不会是感人的。诗歌不仅能够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够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感染和教育读者,诗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就是建立在两情相印基础上的。郭沫若老先生�说过:“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这样的哲言更加精辟地做出了抒情性构成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来谈诗歌是没有意义的论断。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便是形象地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国民众的生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例证。诗歌的抒情性还可以从我国古代铸就诗歌辉煌艺术成就的唐诗宋词的名篇去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通过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去感受。两首诗作中都十分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间的深厚感情,在即将惜别之际,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述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产生的无限思念的思想感情。朋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好朋友谁不希望能彼此之间长相厮守,但分别在即,再见渺茫,怎么能不为之伤痛。朋友相别这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分别来说也许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诗人所处身的年代,交通十分不便利,惟靠马匹代替脚力,今次分别确实不知何年何日才能再度重逢,生离有时也就是死别。

  三、以诗为乐,诵唱吟咏

  诗和歌是孪生姐妹般的亲密关系。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可以说,音乐性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禀赋和特征,诗歌的上口和动听就是因为其中“歌”的元素。例如,我们可以品一品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诗中“歌”的元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再来品一品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节中“歌”的元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两首年代相差甚远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深沉婉曲的音乐效果,读来如听来。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一首诗歌,或者歌曲是由节奏、乐谱构成的,才能够对读者引发美妙悦耳的情感,从心灵感应上打动读者的共鸣。再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以声传情地表达琵琶女的寂寞、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发作者“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四、语言精炼,字句珠玑

  语言美是诗歌跳动的音符。经过刻意提炼和浓缩的词句使得诗歌闪烁出诱人寻味的光彩,波动读者探秘的神经,每每读来,都仿佛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般的费思量。

  五、耐人寻味,意境深邃

  “人贵直,文贵曲”。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情感和认识往往并非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将情感物化,或者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在的情感,因此中国文化,无论是诗歌文化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而在此文化背景下,中国文人也十分注重对于意境的审美,意境能够带来审美的愉悦感。意境的营造是诗人匠心独具的表现,意境的审美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中国人对于意境的审美体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这种特殊的审美偏好下,孕育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神韵。

  正如人们已经熟悉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述。诗人通过对于景物的物化营造了特有的具有审美特性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六、结语

  论起我国民族诗歌的艺术特性实在是品味不尽,也绝不是仅仅的上述五种,还有时代性、民族性、哲理性等诸多的可圈可点的艺术特性。但总而言之,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且是一种精神食粮。诗歌创作和欣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和欣赏诗歌,都需要了解诗歌的艺术特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为诗之道,才能让诗歌艺术之树开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作为语文教师,读诗、品诗、研诗、传诗当是我们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促进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干天全.论诗歌话语的艺术特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94-97.

  [2]赵慧先.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31-35.

  [3]于东新.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性再认识[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01):50-54.

  [4]李春秋,李春芳.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浅谈陈敬容诗歌之音乐美[J].名作欣赏,2009(20):98-99.

  [5]毛亦农.从生态学角度谈传统中国画与中国诗词的融合[J].云梦学刊,2011(01):113-115.

  [6]马玉.抒情传统与儒家诗教的结合――王夫之《古诗评选》选诗评诗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4-78.

文章标题:文学教育论文我国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2500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