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投稿重视导课功在课外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6-04-09 16:14 热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一堂语文课的开始。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一篇江苏教育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重视导课功在课外。

  【摘 要】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开展奠定基础。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上下功夫。其次,在教学对象的研究上下功夫。再次,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最后,在导课艺术的追求上也需下功夫,教师的心中要保持一种对艺术的追求。

  【关键词】研读课标,研究对象,教材挖掘,追求艺术

  每一位语文教师非常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笔者认为成功的课堂导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上下功夫

  对课标理念能熟记在心且融会贯通,教学设计才能紧扣标准,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导入设计才能切中要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目的,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以促进其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来导入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不拘一格,只要教师能把握学科特点吃透教材标准,或以声情并茂的诵读,或以优美精辟的语言描绘,或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本节课乃至本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铺路搭桥。但往往一些教师为了凸显个人能力,不钻研、不探究,照抄一段、引用一段,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看起来热热闹闹却与教学主题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果导课花里胡哨,表面的热闹与授课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课的设计必须从课程目标出发,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处。例如:教学《学问与智慧》一文,教师诵读陆游教子读书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诗词教学中朗诵非常重要,老师的有效示范胜过多次的强硬要求。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便会自觉主动地阅读。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学生才能加深对课文阅读的理解。老师在学生探知后总结出:刻苦、毅力是做学问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实践则是一种做学问的智慧。可见学问与智慧不是一回事。紧接着,教师一句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问与智慧》,弄清两者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欣赏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简短的诗句中却蕴含着读书的道理。这样的导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符合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这样具有实效及长远意义的导课,教师必须对《语文课程标准》有深刻的领会才能做到。

  二 在教学对象的研究上下功夫

江苏教育投稿

  任何时候、任何情景的学习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无论多么精彩的设计都是纸上谈兵,无任何意义,更达不到激发兴趣和开启思维成功导入授课内容这一目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愿意独立思考,能够进行理性思维,加上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老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导入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解放思维、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导入设计有的放矢,唤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可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开水中,把另一只青蛙放在慢慢加热的凉水中,哪一只先死?”这样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好奇爱探究的年龄特点,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讨论过程中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恰恰与本课的主题“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的环境下灭亡”紧紧联系起来。这种有趣的课堂导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活动搭建一座桥梁。同时,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水平也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必须了如指掌的,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的导入设计必须要在学情的分析上下功夫。对学生的分布状况、学习程度、兴趣取向了解清楚之后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师为陌生的班级上课时,一般会提前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对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因此,研究教学对象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三 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

  对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挖掘后,在科学的预设中进行的。教者心中要把握教材的整个体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何确定,怎样突破,要清楚这节课在前后知识中的作用,要掌握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挖掘文眼,找准突破口,课堂导入才能紧扣核心。文眼是体现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关键,是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要点,文眼是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把准文眼,就可以读懂整篇文章,理解其精髓。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充分领会后,更便于选用恰当的导入形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实现高效课堂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妨这样设计:“金子……这东西,只有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在莎士比亚的名著《雅典的泰门》中,他将金钱夸大到令人惊奇的地步。同学们对金钱有怎样的认识?金钱可以买到什么,买不到什么呢?我们这节课一起看看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板书课题。教者是在深入理解文章,紧扣主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导入新课的,学生产生急切探求菲利普夫妇如何对待金钱的愿望,同时为学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做好铺垫。

  四 在导课艺术的追求上狠下功夫

  虽然导课只占课堂时间的一小部分,但教师的心中要保持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不能简单地把导课看作是过渡到授课内容的一个环节,应把导课视作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富有变化,就要具备一定的感染力,这需要我们开拓思维不断推陈出新,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无限魅力,感受到课堂的精彩,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启学习新课的旅程。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曲径通幽、温故知新、诱发想象、勾勒情景、展示图示、诗文开路都是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导课技巧,无论是怎样的导入方式都要体现出教者本人的特点、体现导课的艺术,使之成为学习新课的钥匙。切记生搬硬套、弄巧成拙,适合的永远是最好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艺术的导课不可能一学就会,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磨炼,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在课外不断积累,提高对教材理解的能力,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对学生的分析水平及对教学环节科学新颖的预设。导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者如何处理,与本人的语文素养、知识水平密不可分。艺术之花处处开,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道路总会充满坎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选择了当语文教师就意味着不怕辛苦,愿意为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付出辛勤的劳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课又一课的反复设计,简单的导课在反复打磨中也能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有时一课能设计出不同的导课方法。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导入方式,精彩的导课能成功地拉开新课的帷幕,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开一扇门。故事导入能满足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脑筋急转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验导入让学生有积极动手的欲望,悬念导入、情景导入等各种导入方法都能有新的体验。在各级各类赛教中往往也能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的有心人能够做到心中有学生、有课堂,怀着对学生的爱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艺术的追求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我们也不能放过对它的打磨。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启环节,首先教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重视课堂导入,需在课外下大功夫。

  相关期刊推荐:《东方教育》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管、江苏广播电视报主办的一份面向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各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及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类学术理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79-3111国内统一刊号:CN 32–0034, 邮发代号:27-4。

文章标题:江苏教育投稿重视导课功在课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3082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