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研究投稿基于新课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11-26 16:34 热度: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教师教育研究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基于新课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摘 要:微课程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不仅适合于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又能够解放教师,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籍及网络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及特征,并试图构建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的应用

  一、绪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热潮席卷全球,微课程也随着这股浪潮横空出世。目前,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人员对微课程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使得微课程的概念、特征、发展、设计与应用等各方面不断得以完善,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资源等提出了新要求。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及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协作解决问题;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而不是总采用单一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总是采用粉笔、黑板、PPT放映等方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是学习资源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使用者。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及其所采用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适合于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能够解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二、微课程的概念及其特征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在教育领域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对其的定义与理解均有所不同。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推,戴维・彭罗斯称微课程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他认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时长在1分钟。在国内,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微课的定义,2013年胡铁生又对微课进行了新的界定: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综合分析有关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相关定义的诠释,笔者总结出微课程有以下突出特征:主要是以移动学习为目的,既可以在线播放,也支持保存到计算机、手机、mp4等移动设备中进行移动学习;呈现形式多样,载体主要是微视频,也可能是音频、文本或动画等,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精简,仅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教学时限一般以3至8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0分钟,符合心理学上有关人的注意力规律;具备完整结构的教学设计;具备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有良好的计算机、移动设备或网络支持;可重复利用,具有共享性。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论研究以及前期教学实践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新课标等的指导下,并借鉴“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试图构建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主要是由选题依据、前期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价体系六个部分组成(如图1)。

  (一)选题依据

  合理的选题是微课程开发的最关键环节,它反映了微课程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是微课程质量的决定因素。选题的确定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对于那些通过教材学习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就没有必要特别制作成微课程。微课程的选题要注意,教学内容明朗清晰、有价值,如聚焦在关键概念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的突破,考点归纳,课后拓展延伸等。

  (二)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包含:一是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学习者特征可以使教学的设计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主要考虑对学习者的学习影响最为直接与最重要的;二是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需要明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重点,因为微课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因此,应重点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三是教学内容分析,应充分结合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来确定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分割教学内容,明确每个知识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教学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录制微视频时应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如在知识点讲解型微课程录制中可采用讲授法,而在操作型课程中常选用演示法,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二是教师在将微课程应用于教学中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先学后教模式,也可以同时采用自主学习策略与合作学习策略。

  (四)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1.微课程教学内容划分

  教学内容划分相当重要,虽然微课程时间不长,但仍需要有完整的结构和充实的内容。需要划分知识点,并根据每个知识点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预想学习者可能的行为。

  2.选择录课方式

  微课程的载体主要是微视频。选择录课方式时,应考虑到录制的微视频类型、录制环境、硬件设备、软件等方面。微视频主要有三种录制方式(如表1)。

  微视频制作的方式常用的有这三种,但是,只采用固定的一种教学形式,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也会大大减小。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各种录制类型,或者在同一个微视频中组合使用多种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制作方式的新颖创新。   3.微课程资源制作

  微课程资源制作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制作:一是微教案的设计,即微视频中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二是微课件的制作开发,可以使用PPT、Prezi、Flash等多媒体软件来实现,微课件要有头有尾,整体风格统一,字体类型适宜、字号大小合理,注意控制课件页数;三是微练习的设计,通常有知识水平测评题设计、上机操作测试等的设计。

  4.微课程录制脚本设计

  微课程录制脚本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排列次序设计,使得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化,便于视频的录制。笔者设计了微课程录制脚本模板(本模板根据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所提供模板改编),首先,包含了课题名称、学科、授课对象、教材、章节、基础知识、教学类型、设计思路,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定每个知识点的界面呈现、文字解说与时间等(如表2所示)。

  5.微视频录制及编辑

教师教育研究投稿

  完成微课程录制脚本设计后,开始实施教学活动及同步录制。微视频录制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个事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活动完整,切入课题要迅速,突出重难点,小结简短有力;教学语言规范,声音清晰,讲解风趣;注意课堂互动,适当设计提问;关键点、重点处应注意做留白提示;录制环境要保持安静;视频画面应简洁、清晰、不抖动;尽量减少如教师头像、无关的背景、图像等干扰因素的出现;鼠标移动速度应适中,切忌在屏幕上频繁晃动。

  完成录制后,应对微视频进行适当编辑,主要是针对音乐的选取、字幕的添加、视频剪辑等辅助方面,应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编辑工具进行处理。对于已经配有音频解说的微课程一般不适合加入背景音乐;字幕的添加切忌像电影那样给所有的音频解说配字幕,避免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只需要在关键点、重点部位配上关键字,作为补充和强调。视频剪辑通常是微课程制作者根据具体需求剪辑需要的部分,并进行处理。

  (五)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笔者设计了微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如表3),该模板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进行教学的一个总体思考。笔者尝试将微课程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环节包含:明确任务、自主学习、自学小测、研讨交流、巩固小结。在应用于其他学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或减少一些相应的环节。

  (六)评价体系

  完成微课程设计,并将微课程实施具体教学活动应用后,还要对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评价使微课程设计者得到反馈,对微课程进行修正与完善,以便后期开发出更合适的微课程;在学生完成学习后进行检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调整和改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资源等提出了新要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变革入手,探讨微课程的概念及其特征,并试图构建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为更好地设计与应用优质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案,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中。

  相关期刊简介:《教师教育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本刊于1989年创办(原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于2003年11月更为现名),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任主编。

文章标题:教师教育研究投稿基于新课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887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