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21 16:57 热度:

  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已有条件,把以人为本、师生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在学校文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顺应教育规律和时展实施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许多成功经验表明,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在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等关键点上谋思路、下气力、求实效,以此来促进学校教育走上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摘要: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必须把学校文化作为精神核心,把师生发展作为永恒主题,把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办有底蕴、有品位、有特色,有魅力、有活力、有理想的现代学校。济源市济渎路学校以“善”为校魂,积极建设学校“善文化”,研究探索“善的教育”,深入构建“学・习课堂”,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师生发展,课堂教学

  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对于学校教育同样意义重大。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一切问题又由文化问题来解决。对于学校而言,不解决好学校文化这个核心问题,学校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蔡林森校长的课改文化,无不是这一思想的结晶。学校理应做弘扬文化、缔造文化的事情。所谓弘扬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教育找回自己的根;所谓缔造文化,就是通过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入脑入心,构建属于师生自己的文化。弘扬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缔造文化是内涵发展之魂。

  在传统意义上,学校文化可分作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板块。在实践中要做到:聚焦精神文化,引领办学航向;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言和行,让行为文化落地开花结果;高质量完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形神合一的师生精神家园。学校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必须以人为本,同步跟进,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内涵的深入发展。

  笔者所在的济渎路学校位于济源市城乡结合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建校时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师生成为学校新的成员,各种文化差异、文化现象在这里交汇、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学校的优质、健康发展,就迫切需要一种符合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适合地域特点和师生实际、能够影响和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迫切需要确立济渎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济渎路学校以“善”为校魂,即学校核心价值观,把“拼搏、奉献、包容、求真”的济渎内涵作为学校精神,即师生共同价值观。做到了坚定一个理念:“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一个思路:“一轴(学校文化建设为轴)、两翼(师生成人、成才为两翼)、一个亮点(家长学校建设)、一条主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的办学思路;实施一个策略: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为办学策略;实现两个目标:师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校倾力构建“善文化”这个内涵发展的底色,为践行“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发展”的济渎梦而不懈努力。学校秉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知善、向善、乐善”的校风,“善教、善导、善研”的教风和“善学、善思、善行”的学风,以此强内涵,扩外延,让“善文化”根植人心。以促进师生的理念觉醒为关键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以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为落脚点,把“善的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度,学校在全市开办首家“道德讲堂”,至今已举办6期。师生不仅聆听道德模范和讲师的真知灼见,而且其中的许多人加入了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园丁三支志愿者队伍,经常到居民社区、敬老院、科技馆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赢得了周边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而且在活动中理念得到了涵化,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红领巾文明岗”和“全方位、立体化”自我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循序渐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跟进,使学校文化与师生行为无缝衔接、融为一体,凸显了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师生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师生发展一定是学识、道德、情感乃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师生发展需要引领,也需要疏导和矫正,更需要正确促进和评价,但这一切又必须紧紧围绕师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个目标,以此实现学校里人的原生态发展。

  关于教师发展,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这样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实则是揭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真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学校内涵发展要紧紧扣住教师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于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和蓄养,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牵挂、惦记的归属感。学校也只有成为教师心中的“家”,教师才会真正的潜心育人、提升自己,学校的发展才会生动起来。济渎路学校以“善教、善导、善研”为引领,推行以“善星”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为框架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系统,提供了面向全体教师的济渎讲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名师讲坛,以及读书、写作、科研等教师共同体等多个活动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如此,找准了方向,内涵发展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要敢于抛弃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标签”,让教育回到她本该运行的轨道,回归学校内涵发展的本源。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济渎路学校先后开展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善学星、善思星、善行星”成长评价活动;开展了“假期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口中的善”、“我心中的善”和“我手中的善”等“善的教育”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以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善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善的教育”演讲会、故事会、作文比赛和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主题德育活动,以“善星晋级”、“善行常规”、《“济渎叮咚”――日行一善成长记录册》为载体的师生发展评价活动;启动了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支撑的“学・习课堂”构建活动,编写了《济水之源》(上中下册)、《中华之善》(上下册)、《〈弟子规〉课前善育案例》等校本教材和《上善济渎,润物无声》学校精神文化手册。“以善学、善思、善行”为向导,培养基础扎实、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敢于创新、理想远大、善德善才的济渎好少年。

  实现师生自我管理是教育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两年前,济渎路学校制定了以情感为基础,以制度为规范,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关键的师生自我管理核心内涵,并在执行中引入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和“生生都是管理员、师师都是德育员”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班集体创建和优秀教室文化的塑造这些平台的有效介入,使之向高标、高效迈进,从而形成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说,要想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研究和认识这个问题。在学校管理者眼里,优秀班集体创建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更高层面”。所以,学校尽最大可能释放班级管理的空间和权限,让优秀班集体创建笃定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是优秀班集体创建“总设计师”,他们把班级管理的“硬件”(卫生、桌凳、门窗、工具等)和软件(习惯、德育、学习等)管理,都交给了班组干部和每一个学生去管理。在小组评议、组间互评,干部点评等层层督导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优秀组集体和优秀班集体这两个“一低一高”创建目标,尽可能让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观成为内在驱动力,形成有人力、有群力、有活力的自我管理。

  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是济渎路学校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一个主线,这项活动并不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伴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始终的成长主线。竞选是引领,过程育人是关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年级、学部、学校多个层级竞选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继续坚持把日常管理权和活动实施权交给学生,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接待家长、导引来宾等活动,放手让学生策划运作。在河南省文明办组织的“认星争优,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观摩活动中,多名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到策划、主持等工作中去,活动结束时,参观团成员纷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对孩子们的欣赏在无言的颔首中潺潺流淌。

  师生发展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学校内涵发展才算是走对了路子。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内涵发展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落实好这项根本任务。济渎路学校开展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把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

  周斌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学生课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周教授的观点似乎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做好课堂教学改革,要内力和外力一起发力。所谓内力,是指在任课教师中大兴学习之风,大兴研究之风,让课改接上地气;所谓外力,是指邀请专家长期蹲点引领指导,开展与名校对接活动,让课改尽可能的少走弯路接上真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济渎路学校探索实践的“学・习课堂”,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人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济渎路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瞄准“学・习课堂”的构建,致力于践行伟大教育家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学・习课堂”遵循的理念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管理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以促进自主学习为目的。”“学・习课堂”的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一句话,两件事,三种效果,四个标准。一句话:学而时习,日知月累;两件事:组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教学组织,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三种效果: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四个标准:知识学生生成,内容课堂掌握,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幸福快乐。学校建有赛课室,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探索开展“微格教研”;持续开展同课异构,同伴互助,以教师共同体为平台,促进教师素养和课改质量的同步提高;申报各学科“学・习课堂”省市级研究课题,系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此种种,都找准了课改支点,提升了课改质量。

  “学习课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理念框架,我国教育家孔子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支撑,李镇西、贾志敏等名家的经验做法都被其借鉴吸纳,济源本土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赵春战以及多位名师经常到学校切磋交流,研究共进。广博的吸纳和丰厚的润泽同样也是“学・习课堂”发展成熟的“灵丹妙药”。

  总之,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抓住了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这些关键点,学校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文章标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14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