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语言能力模块化训练模式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2-07 09:18 热度: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汉语在全世界的学习者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专业汉语教师的紧缺。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的许多高校开始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众所周知,语言技能对于教师,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这种技能不是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就能够获得。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多开设专门的语言技能训练,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实当我们提到语言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它究竟包括哪些能力,语言能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说法,它涉及到“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比如一个学了三年英语的学生可以自如地与英国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可以说他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再比如一个工作多年的教师十分擅长将知识通过自己的描述讲给学生,学生一听就懂,那么也可以说他十分具有语言能力;再有擅长口语交际的大学生、擅于纠正学生发音的英语教师、擅长写作的语文老师,甚至是擅长介绍商品服务顾客的销售员,这些人也可以说他们十分具有语言能力。所以在此可以看到,语言能力所涵盖的项目非常多,而且彼此之间相去甚远,那么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方面的培训时,就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去掉那些与第二语言教学无关的能力项目,找出哪些能力项目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然后再去对学生进行逐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那么与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的语言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模块呢?

汉语国际教育语言能力模块化训练模式

  一、语言能力模块划分

  (一)外语技能模块

  1.通用外语能力和外语教学能力外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熟练运用的一项技能。根据用途的不同,外语技能可以细化为通用外语能力和外语教学能力。所谓通用外语能力,就是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并在交际过程中能够基本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兴趣爱好等话题的能力。目前国内有非常成熟规范的通用外语能力检测,比如CET4、CET6,专业四级考试、专业八级考试,雅思、托福等等。与通用外语能力相对的就是外语教学能力。所谓外语教学能力就是用第二语言来为汉语学习者讲授汉语知识的能力。外语教学能力是需要在外语能力和本体语法知识两相熟练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水平。2.外语技能的重要作用虽然用媒介语教授第二语言一直以来被教学界所诟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词和句能够准确解释另外一种语言的词和句,但不可否认,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在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破文化疆界、实现文化适应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会对和自己至少可以用一种语言顺利沟通的对外汉语教师更加亲近和信任,而这种跨越文化的“亲近和信任”是习得语言的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虽然语言之间的确不能做到词句对应,也无法做到准确诠释,但媒介语却可以作为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之间共同的语言经验,去发挥一个参照物的作用。比如,假设零基础的俄罗斯留学生和不懂俄语的汉语教师之间的媒介语是英语,那么汉语教师在讲解汉语语法的时候就可以以英语为参照物去进行解释和举例,这种方法对初期的汉语学习者非常有效。除此之外,媒介语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当汉语教师在讲解“把字句”语法点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句“我把书包洗干净了”,如果此时有学生不理解“书包”的含义,而汉语教师暂停语法点的讲解,用更多的词句去解释“书包”一词的意义,或是到处寻找实物来和“书包”一词对应,这都会打乱整堂课的节奏,让一条简单的规则“节外生枝”了,学生在被“书包”分散了注意力后,对“把字句”规则的理解一定效果欠佳。毕竟整堂课的重点是“把字句”语言点,而不是对“书包”一词的理解,而汉语教师的一句“schoolbag”其实就可以轻松将这个例句中的生词“书包”所带来的“挫折感”化解掉了。其实这种事例屡见不鲜,尤其是面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上所举的语例是需要仔细斟酌的,例子的不恰当会增加学习者自身对第二语言的挫败感,增加语言点讲解的负担。但这种情况无法避免,因为汉语教师是不可能100%掌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内在词库,毕竟这完全是一个变量,而且班级里的每一位学习者彼此的词汇量、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各不相同,所以汉语教师只能尽力做到在讲解一个语法点时,例句中不会出现另外一个喧宾夺主的难点,然而生词是避无可避的。因此外语教学能力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利用媒介语去解释例句中那些不太重要又能基本对应的生词,让学生的关注点始终不离该语法点,让例句以及构成例句的字词短语都为该语法规则的解释服务,这就是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的体现。

  (二)汉语运用能力模块

  1.语言表达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如何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而汉语学习者的目的就是运用汉语进行自如的表达。因此,作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母语表达能力十分重要。众所周知,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接受度就高,而对外汉语教师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是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本身就是其所讲内容。在这里所提到的语言表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写作能力。在口语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在发音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表达清晰流畅,并能够根据听话人的汉语水平,从发音、选词、语法结构等方面迅速对自身语言进行调整,以达到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书写能力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汉字的结构、笔顺、造字法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熟练、准确、规范地书写,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2.语言教学能力汉语运用能力除了体现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运用母语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这一方面,这里可以统称为语言教学能力,包括语言点讲解能力、语言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研究能力。(1)语言点讲解能力将语言点用学生已掌握的字词句和语法结构,清晰准确地解释出来,同时能恰当举例,这就是语言点的讲解能力。它并不是像教材或某些工具书一样,将某个语法知识点的定义列出来即可。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它要求除了对汉语语法知识驾轻就熟之外,还涉及到汉语的运用和词句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预判等。比如在讲解像“洗澡、理发、结婚”等汉语离合词时,如果像大多数汉语语法书中一样将它们处理为普通的具有动词性质的合成词,那就会造成学习者出现类似“我想结婚他”这样的偏误,因此汉语教师如何灵活变通———既符合语言事实,又能让学生顺利理解———这就涉及到了语法点的讲解能力。对语言知识的全面掌控和对语言知识在掌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包括学习者自身水平、学习者当前学习状态、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等)进行灵活变通,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解决的语言能力方面的弱项。将语言知识准确传授、将自己的语言技能和经验传给他人,这是两个层面的能力,这相当于“我有鱼,但我不能仅仅受之以鱼,还应该受之以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或许在校期间能够做到前者,也就是“受之以鱼”,而后者“受之以渔”所涉及到的能力却没办法在课堂上习得,只能在亲身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反思和总结,才能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式方法。(2)语言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在一个文章或一段对话中准确找出语言点,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语料准确判断学生的汉语水平,找出偏误的所在之处,并对其进行归因和纠正。在汉语文本中找出教学的重难点,这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才能够做到,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正是需要锻炼这种实践能力。(3)语言研究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和第二语言研究者,应该对语言现象本身具备较高的敏感度,能够从学生的中介语系统中发现语言问题,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和偏误语料中抽象出语言规律,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这些语言规律。在这里语言研究能力虽与一线教学密不可分,但它更倾向于其他语言教学能力的提升所致的结果,因此在这里不多做赘述。3.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和具体运用,它不光体现在课堂之内,也体现于课堂之外。可以说整个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所有的师生互动,都是属于跨文化交际。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打破文化偏见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难题,当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锻炼的能力。

  二、汉教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普遍问题

  (一)外语通用水平高,但教学能力欠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外语水平普遍较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但用外语来解释汉语的能力普遍较弱。尽管两种语言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有时也避免不了借助外语来理解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对汉语和媒介语(一般是英语)这两种语言的词、句、语法规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才能比较出其中的异同。

  (二)汉语表达基本准确,但不善于适时调整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可以做到汉语表达的清晰准确,但却十分的模式化,不能做到因学习者水平、交际环境,交际双方的身份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而进行灵活调整。

  (三)汉语知识基础牢固,但教学语言能力偏弱

  不善于将汉语知识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准确讲解出来,只会生搬硬套语法条文。另外一方面,汉教学生对语言点的把握,对偏误的归因和纠正基本准确,但分析不够深入。除此之外,还有语言研究能力的不足,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所知甚少,不能从理论高度去总结规律,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所欠缺的。

  (四)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不足

  如果语言能力可以分成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普遍较高,对用何词何句来表达相应的交际意图基本可以做到驾轻就熟,但社会语用能力普遍较低,一些交际场合无法把控,对交际用语可以做到“正确”,但做不到“得体”。

  三、模块化训练途径

  (一)巩固语言基础,加强对语言基本运用的训练

  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作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通用语言能力都是交际的基石,是需要不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提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对外汉语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在扎实学习语言类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汉语口语表达方面的技能训练,这是提高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区分通用语言能力和教学语言能力,加强对教学语言的专项训练

  如何将通用的语言能力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跨入对外汉语教师这个门槛时都要面对的一大难关。教学语言要比日常的口语更加的准确规范,但也要比纯粹的书面语更加的生动灵活。比如在解释“责任”这个生词时,词典上的解释是“对事对他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应尽的义务”,这个解释虽然严谨而完善,可是如果教师照搬词典的定义,学习者不会真正懂得这个词的意义,在运用时一定会出现偏误。如果变换一种说法“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说法是把词典中的意义进行了简化,虽然调整后的解释非常通俗易懂,但它却失去严谨性,此时没有一定的语境支撑,学生就会造出类似“吃早饭是我的责任”这样的句子。因此教师在对定义做调整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创设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面对调整之后的“简单却有漏洞的解释”,教师一方面应利用情景语境引导学生“脑补”其中的空白和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上下文语境去挖掘这个词的语法规则。也就是说,在帮助学生理解汉语中的一些抽象的词语时,“简化的解释”加上“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的辅助,两相配合才能让汉语学习者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当然,这种解释词语的方法,只是教学语言能力的一种显现。真正具有教学语言能力的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快速准确的找到恰当的语句和表达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基于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急需训练的能力,就是这种教学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锻炼。因此,让学生们进入高校的留学生课堂,参与讲课和课下任务,这种课上和课下的密集交流,必然会产生一些交际难点,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反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以及辅助性的方法去解释清楚,这样反复的训练,必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语言能力。

  (三)加强学生对语料分析的训练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材料分析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训练模块,毕竟这种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必备武器。在这样的单项训练中,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成立调查小组、成立留学生互助小组、举办“汉语角”、“留学生晚会”等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些都是积累材料的途径,积累来的语料定期进行汇总、归类并讨论分析,这样的一系列训练必然会提升汉教学生的语料分析能力。

  (四)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积累直接经验

  跨文化交际障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差异、语言沟通不畅等因素,缺乏经验是关键之处。因此建立跨文化交际的平台,让更多的汉教学生与留学生实现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在校期间,学校在设立跨文化交际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外学生交流的支持力度,多举办诸如“文化节”、“汉语角”等活动,让每一个汉教学生都参与到与留学生的交流之中,同时定期进行汇报和经验分享,才能真正利用高校的留学生资源积累直接的经验,为今后的实战做准备。总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单纯的一门语言技能训练实属不够,其专业特点导致了对语言技能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将与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必备的语言技能进行细致地分类,并分别进行模块化训练,才能保证真正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斐斐.语言能力的三大模块和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03).

  [4]李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新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0,(02).

  《汉语国际教育语言能力模块化训练模式》来源:《黑河学刊》,作者:王昭庆

文章标题:汉语国际教育语言能力模块化训练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446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