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思政教育的二重性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7-31 09:20 热度: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其打破了原有的“环境论”与“社会论”的桎梏,将思政教育领域拓宽至新的空间,实现了与家庭环境的巧妙融合,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方向。使得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模式,均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特点。

家庭环境与思政教育的二重性

  一、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思政教育概述

  1972年,美国著名学者乔伊斯提出“四大类别模式教育”,这是目前大数据常用教育模式的发轫。1992年,查有梁在此基础上,基于特征提取、过程认识与恰当分类,将教育模式进行宏观与微观的重新分类,成为目前大数据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将大数据教育模式融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大数据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创新

  从笔者的实践与相关研究来看,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大数据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创新:1.能够以智能化为基础,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数据模式所带来的,不仅是“新工具”,还是“新方法”。通过大数据,可以更为精准地把握教育的对象,使思政教育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还可利用数据库分析,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思想、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等全程监测,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互动。此外,还可以借助于平台系统,增加行业平均和学习诱导功能,实现全智能在线教学[1]。2.使得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其时效性有学者认为,使用大数据模式进行思政教学,可以将时政充分融入课程体系,“精准地做到在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学生,开展何种工作”。甚至还可以有效地“预测大学生行为,实现预警工作的信息化”[2],从而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3.形成一种“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教师”的战略性教育生态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以学校活动与教师教学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而利用大数据,可以让学生摆脱传统授课中考试因素的约束,将视角转换到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

  (二)大数据模式下思政教育的新特点

  大数据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也衍生出新的特点,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得教育方案的制订更加符合个性化的特点传统的思政教育,必须通过调查和数据搜集,实现问题的发现,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虽然如此,却很难保证教学方案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性。而大数据模式,则可以兼顾每个学生,涵盖所有的教育对象,覆盖所有教育对象所有时间段内容的“数据节点”,实现个性化定制。2.使教育方案的落实呈现出数据化的特点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方案的落实,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而大数据模式,则以在线的方式,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数据系统地记录下来,并进行针对性选择,相比于经验判断,更加准确。3.使得教学评估更加科学化对于思政教育而言,教学评估是核心内容之一。其复杂且隐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评估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从采用数据中得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结果”[3],缺乏科学性。而大数据模式则可以实现“量化一切”,保证所有的教学内容均有数据支撑,实现教学评估的科学化。

  二、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思政教育与家庭环境融合的二重性

  上文对大数据思政教育的特点和创新性进行了描述,从目前大数据模式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看,其仍缺乏系统的稳定性,面临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困境。接下来,笔者将以思政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融合为例,以其三个二重性作为分析点,探究困境的内涵与产生根源。

  (一)互动性与无序性

  大数据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学校与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家长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和成绩状况,还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在数据管理方面却面临着无序性的特点。原本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生态被打破。家庭环境的影响的渗透,使得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面临新的问题。大数据物联世界构筑了家庭空间与学校空间的主体性链接,使得一切信息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学生与家庭现实环境的高效交互,让每个学生均面临不同的选择和影响。思政教育实践变得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思政逻辑体系却受到严重的“家庭环境所产生的经验、权力与生产冲击”[4]。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大数据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与实践情况,均被大数据详细记录。虽然个性化方案制订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方向上仍然是统一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将家庭与思政教育联系起来,则又会产生特殊性。在数据分析方面,大数据无法将家长在家庭活动中的形态纳入其中,从而产生数据分析“盲点”。大数据使得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受到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的影响更为深刻,基于此,思政教育变得更为复杂。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具有持续性的,都是潜移默化的。倘若大数据无法将学生在家庭环境影响下的状态纳入数据评估体系,思想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三)供需性与短缺性

  大数据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情感互动。在大数据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的主体从教师、学生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的大环境由学校转变为学校、家庭。整体上看,其内容更为丰富,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通过构建各方的供需关系,使得思政教育的供需性变得更强。但是,其在情感互动逻辑上,仍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表现出“短缺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大数据模式下,所有的思政教育均以数据库资料和内容为基础,即使将家庭环境的影响纳入其中,但是却始终缺乏一种有温度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实现感情的寄托。家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家庭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对于环境的适应及其所面临的诸多新的问题,却无法通过数据实现。数据让学生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也让学生面临隐私泄露的风险,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一些学生的心情变得更为复杂、细腻、敏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思政教育与家庭环境融合策略

  由于互动性与无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供需性与短缺性三个二重关系的存现,使得大数据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融合中出现了思政课程逻辑体系构建、家庭环境状态评估、学生“温度化关怀”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相关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建立多场域的课程体系

  基于大数据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在网络场域内具有正式性、权威性与理性化的特点。学习主体(学生)与教育主体(家庭、学校)之间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规则,形成相应的组织关系。针对家庭环境影响下课程逻辑体系构建问题,需要结合各类组织关系,进行数据协调。首先,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实现两者之间的教育主导权的确定,在确定主导权后,由主导者构筑第一场域(学校—家庭场域)的思政教育课程,坚持好一元主导的思政理论教育。既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又旗帜鲜明地巩固主体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其次,积极协调教师和家长,尊重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鼓励家长将信息纳入大数据平台当中,构筑第二场域(教师—家长场域)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尊重大方向,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特点,从细节上进行课程优化,但是要坚决实现统一管控。第二场域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第一场域为核心。最后,积极组建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的有机体,实现家庭即学校、学校即家庭的良好思政教育生产。构筑第三场域(环境场域)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场域思想课程体系应当是一种实践化的、坚持主导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当中,既有大数据平台的介入,又有长效互动机制的运用。

  (二)探索思政教育“家庭计算”的方法

  针对目前家庭环境状态评估的不稳定,笔者认为,需要构筑一种“家庭计算”的方法,进行大数据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将家庭环境影响下的大数据分析称为“家庭计算”。大户数据家庭计算方式中,应当从多个环节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确保数据的质量。首先,借助于大数据,通过相关专家,设计计算量表,将家庭环境、家长状态、学生状态三者作为评估对象,对其进行测试,并以动态评估的方式,纳入思政教育大数据平台当中,以保证家庭环境评估的稳定性。其次,以家庭环境为基础,构筑相关的大数据因果对比体系,结合现有的理论,做好学生在家庭环境影响下的思想活动轨迹,及时纠正可能产生的认知偏差。最后,以家长为核心,通过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设计相关的计算模式,对其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在新一轮的课程开展中,按照评分设计相关的教育内容。

  (三)搭建思政心理数据平台

  对于大数据对学生隐私的侵犯和缺乏温度化内容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搭建一个心理数据平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通过匿名制和良性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不良心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减少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四、结语大数据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家庭环境融合中,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从建立多场域的课程体系、构筑“家庭计算”的方法和实现心理温度关怀等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欣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8.

  [2]谢继华,法鸿洁,黄飞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3]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4]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家庭环境与思政教育的二重性》来源:《现代交际》,作者:常晓玲

文章标题:家庭环境与思政教育的二重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33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