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践体验对语文课堂的应用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7-30 09:37 热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不能以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替代学生的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采用实践体验教学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收获深刻的学习体验,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逐渐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回归实践体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符的模拟情境或实际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2]实践体验教学法是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体验的亲历性为立足点,致力于探究更关注学生内在感受和信息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直观体验、自主体验、探究体验、分享体验来实现教学目标。

回归实践体验对语文课堂的应用

  一、直观体验:以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

  从心理生理特征看,小学生处于形象、直观的思维阶段,对游戏、表演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表演欲。在小学教材中,常会涉及一些学生无法根据文字的描述来直观了解的内容,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可设计游戏化情境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直观体验和品味课文内涵。喜欢模仿和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表演作为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进行表演之前,对所学课文内容要有熟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要能够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情和意,才能演得生动、活泼、逼真。游戏化教学不仅能使参与演出的学生体验深刻,而且能使未担任角色的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感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分角色朗读,凭借说话的语气,感受青蛙的傲慢和小鸟的耐心,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可谓“蜻蜓点水”,难以透彻。教师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开展别开生面的“寓言剧”。扮演小鸟的学生,会想象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并且又累又渴;扮演青蛙的学生,也会尝试理解,因为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所以才会说出那样自大的话。“小鸟”与“青蛙”的配合,生动形象的表演,也让在场的小观众们眼前一亮,从而更深刻地感知“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一叶障目”的寓言道理。通过这样的模仿和表演,不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还让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品、仿、演等一系列活动,直观体验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主体验:以动手操作促进转化

  课标提倡“以生为本”理念,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者、帮助者,清楚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体验,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其语文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时,对于“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这一问题,教师并不是生硬地讲解释疑,而是创设一个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情景: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和装有水的瓶子拿出来,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把石子放入装有水的瓶子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位的变化和上升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3]这样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愉悦情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三、探究体验:以问题导向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受到天性的驱使,大多学生会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置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答案的好奇心,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根源,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正诱因。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满足他们的探究需求,引导学生围绕事先设定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在探究体验中激活思维,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时,当学到“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时,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小熊和松鼠这对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此时它们的心情怎样?②他们会怎么做?它们还会成为好朋友吗?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文章内容的补充。在问题导向下,学生热情高昂,积极思考,迫不及待想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问题训练,能吸引学生急于探究,展开联想,寻求答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分享体验:以合作学习拓展能力

  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间相互倾听与交流互动,探讨解决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分享体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和补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拓展学生团结、协作、分享的素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不仅都能自主发言,还能及时地接受其他组员的点评,听取补充意见。这种合作学习把不同成员的不同观点、不同思维、不同发现有机结合,通过互相交流体验,分享给小组的每一个人。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明白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各种相关能力。例如,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并提出学习内容:①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把你觉得美的风景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做好批注,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分享交流,然后推选出全班汇报交流的组员。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课文,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最后在全班交流时,结合小组分享的体验感受,紧扣文中的重点语句,运用想象的画面,联系文中关键词句等方法,从作者语句的写法和内容等方面谈体会,或互动质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得到顺利突破,学生相关能力也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1]吴文.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语文素养开发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70-73.

  [2]陈晓玲.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探析[J].心理月刊,2019(16):42.

  [3]曹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刍议——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0-93.

  [4]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3-47.

  作者:杨秀珍

  回归实践体验对语文课堂的应用相关推荐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如何提升

文章标题:回归实践体验对语文课堂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338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