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1-16 10:15 热度:

   摘 要:家国情怀在地理学科中的落实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地理课堂渗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主渠道。本文在对家国情怀的定义分析下,结合地理课程的特色,尝试探索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并以人教版片段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课堂;教学渗透

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源于传统文化“家国一体”的思想,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和家乡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家国情怀在课程改革中的提出,意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建立在对祖国与家乡的文化与发展认同感之上,认识其强大,并欲使其更强大的思想和行为理念,指导人们处理个人、社会和祖国的关系。家国情怀被认定为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二、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

  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良好平台,张家辉博士在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家国情怀视为其中的一个要素,并提出家国情怀与“地方特征综合能力、区域分析有关,应采用合适的地理表达方式呈现”。[2]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种有关于情感体验的培养,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落实的目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同尺度下多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中国和世界各国乃至地球和整个宇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了解家乡与祖国的发展与壮大,激发荣誉感与归属感,同时又能够认识到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激发建立更强大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主要和直接的方法。在了解省情、国情或是放眼世界的基础上,利用直观感受法、角色扮演法或探究法等,将学生的情感升华到对家乡、国家、地球的责任感。在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材料有很多种,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环节加以阐述。

  三、基于家国情感教育的地理课堂渗透

  (一)目标的制定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某地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因素与整治策略。分别从世界、国家及家乡三个角度出发,在学生对区域的工业发展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该区域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从而对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建设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杜彦玲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结合实例和相关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并总结区域传统工业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分析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原因并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工业区的变化,正确看待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命感; 3.收集资料,调查某地传统工业的兴衰原因,说明该地工业发展如何正确扭转局面。

  (二)放眼世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展示美国铁锈地带分布图和废弃工厂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美国这些大面积的工业区现在会锈迹斑斑?【小组合作】1.查找资料,说出铁锈地带的含义及其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分析“铁锈地带”的区位因素; 2.说出“铁锈地带”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设计意图:本案例以“铁锈地带”这一名词为导入,学生在兴趣和好奇导向下开始探究性学习,将书中知识融入到世界 “铁锈地带”的大背景之中,放眼于世界范围内老工业区的变迁趋势,引起学生对自己国家或是家乡的工业改造的关心。

  四、结束语

  此次基于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分别从世界、祖国和家乡三个视角展示了在地理课堂中如何结合所学内容制定目标并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比较教学法和综合分析法是践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杰.地理课程“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6).

  《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作者:杜彦玲。

文章标题: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17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