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篇分析与学生 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12-09 09:55 热度:

   阅读教学要聚焦段篇,关注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完备的自足的系统,上下勾连、前后照应,唯有立足篇章,方能透彻理解文本主旨。关注整体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着眼全局,多元链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进行深度学习,必能活跃思想、顺应条理、纲举目张,尽收水到渠成之效。

段篇分析与学生 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关注行文结构,培养全局视野

  一个优质的文本,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协调。因而,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须抓住文本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构架,即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框架。

  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了解了该文本的知识框架和行文结构,就很容易走进作者的思路,明了文章的句段关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呼应、伏笔、悬念等手法,处理情节、情感、思想等问题,快速有效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站在篇章的高度,对不同文章内部结构的各种组合方式不断地比较、同化、顺应,最终内化,实现真正的发展。

  研读教材时,教师应把目标指向引领学生厘清文本的结构布局,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文,相似情节反复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抽取文章主干,发现扁鹊每一次劝告的不同点,体会情节的不断深入。从“时间,观察,病情,蔡桓公的反应”等维度,用表格理出来,感受故事情节虽在同一框架里,但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情节的变化使故事不断走向深入。在整体入手、了然全局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种相似情节反复出现的课文,找到规律,综述概括。学会用“多次”“执意不听,越来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避免用“第一次……第二次……”这样的词。这样,学生在把握全局之后,沿着“比较差异—发现特点—归纳特点—运用巩固”的学习过程,不断提升语言能力。

  二、提取主干问题,把握解读关键

  一篇文章,可教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即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内容,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知识点,设计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能够起到“联体—拎线—聚点”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文章整体内容和基本框架的把握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语文的学习内容,精略本无凭,依目标取舍之。教师要围绕本组课文的人文内涵点、知识能力点来进行取舍、集中。厘清文本内在关系,提取相关信息,罗列构成要素,进行信息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向学生呈现。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围绕“耳闻不振”“目睹不振”“立志振兴”三个方面写,其中详写二三方面。重点可教学 “目睹不振”这部分,一要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列举不同人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二要引导联系背景,想象“妇女哭诉什么?中国巡警如何护着洋人?洋人当时的动作、神态?围观者可能想什么…… 三要提醒学生,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主题,要围绕“中华不振”这一主题来想象。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文,让学生找出写巨人心理变化的几个词,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巨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巨人的孤独(赶走孩子后,花园成了冬天,为什么这么冷)—不解(第二次赶走后花园突然被冰雪覆盖) —心里火辣辣的 (小男孩凝视巨人)—终于明白—温暖和愉快—无比的幸福”。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到每一种心理感受的原因,再读出巨人的感受。这几个表示巨人心情变化的词语,支撑起一段集中、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接触这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逐渐理解童话的主旨:“与人分享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这样,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线索,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本,还可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清叙述层次,发展段篇意识

  一个好的文本,起承转合形成左右贯通、前后勾连的连贯衔接,文本内部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在了解行文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感悟组句方式、构段方式,按一定标准把文章划分成几部分,以板块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呈现的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的特点,为思维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从而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更是一种意义建构,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

  不同文体、不同结构的文章,其组句方式、构段方式都有一定规律。如记叙文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这几种叙述顺序,按时间、地点或事情发展顺序等来叙述;说明文一般根据事物特点从几个方面说明;议论文则大多按“提出论点—摆出论据—展开论证”来论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造不同文体的图式结构,使学生了解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及学习程序,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

  走进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让学生明白,文本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作者的想法进行各种复杂的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文本,就要学习这种思考方式,掌握其组句方式、构段方式,发展篇章思维。有了篇章思维,就能实现突破与超越,为个性化表达提供广阔天地。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假如我有支马良的神笔……》一文,诗的三小节分别为受冻的小树、饥饿的小鸟、残疾的小朋友画上太阳、谷粒及一双好腿。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的三小节分别从植物、动物、人三个角度,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在完成句子训练时,也要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补充。

  四、辨析内在联系,导向深度阅读

  整体思维强调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基于整体,跳出框框,抓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以求得最优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知识整合和多元联接,要引导比较选择和质疑辨析,要重视融合迁移和总结应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多向立体延伸:一方面,提供广泛的人文资源与人文素材,如与文本相连、相近、相关的作品,作品的多个层面等;另一方面,导入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消除表达的陌生化,形成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新知识序列。这样,让先前的学习隐含着后续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后续学习对先前习得进行梳理、融合与提升,从而学会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的情境中解决。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写出了小艇、威尼斯人、城市三者的密切联系。这座水城独有的风情与别样的画卷,源自小艇。对于作者为何而写、如何选材,教师可作深入的引导。出示文章第五、第六段,找出段中所写的人:商人、妇女、孩子、保姆、老人及全家、观众……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威尼斯是商业中心,才有行色匆匆的商人;因为其风光迷人,才有高声谈笑、休闲郊游的妇女孩子;因其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才有做祷告的老人一家;因其是艺术名城,才有夜半散场后的观众……

  深度阅读重视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即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分析、鉴别、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批判阅读,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本,周密地思考、鉴别问题所在,并提出足够的理由和证据,综合相关信息形成猜想和假说,能联系文本及生活论证自己的推论结果,勇于质疑,善于自我校正。

  参考文献

  [1] 张达红.语文学科培养思辨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12).

  [2] 连国义,宋娟.谈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延伸的角度与限度 [J].教育探索,2014(4)

  《段篇分析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 张达红。

文章标题:段篇分析与学生 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143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