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6-11 10:04 热度: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重要课程,而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心理和环境变化更需要人们关注,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课程也更应该重视。本文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现状入手,分析比较了新旧课堂模式的优劣,总结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和改进之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人的心灵像一幅画卷,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画卷就是欣欣向荣的花园,而若是不健康的心理,则像是荒芜的野地,枯竭干涸。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什么样的状态算是健康的心理呢?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给出了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但这个标准更适用于衡量成人的心理状态,而作为正在学习和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能够认识和接纳自我、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以往在针对 17 ~ 20 岁的青年人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非但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反而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1],比如:(1)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失去对生活希望和想法;恐怖症,对某类情景或者事物的过度回避;焦虑症,莫名的不适当的紧张不安。(2)性意识觉醒。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性教育的神秘化,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冲突,自我消极评价和过度性压抑。(3)学习压力。这些情况在期中、期末、大型考试、周围环境变化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甚至消极自杀。(4)人际交往压力。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加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发展亲密伙伴关系成为精神需要。据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达到了 15%,而高中生约为 19%。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存在诸多误解,例如认为:(1)心理健康教育无足轻重,应该把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2)课堂效果不明显,知识没有针对性,流于形式,不能切实解决问题。(3)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用学心理健康,心理正常的不必学。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常识,有针对性把握当代高职生的特点,是我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模式论述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课堂的任务主要有: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情绪调控与抗挫抗压、个性优化与品格培养、人际交往与恋爱心理、学习和网络生活的调试、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常见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等。目前,针对这些任务,心理健康教师的常规教学模式有 [3]:(1)知识讲述法。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识为要点,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灌输教材理论,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构建框架和体系。(2)案例分析法。结合特色案例,分析典型事迹,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和掌握。(3)问卷量表测量法。运用国内外权威问卷,比如智力、情绪、人格特质和创造力量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更透彻地认识自己。根据以往文献和自身的教学体验,我发现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的高职心理健康课堂,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3]:(1)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3)仅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只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近来有些学校采用了一些新的创新模式,如下:(1)情境体验式教学。[4]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排练心理剧,设定相关的情景,使学生投入其中,充分体验共情,达到理解掌握的课堂效果。(2)自我教育,启发式教学。[5]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助人自助,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善于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完成引导辅助的作用,使课堂和课后能够随时学习、自我教育。(3)翻转课堂。[6]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合讨论分析和行为训练,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备课和课后内化的时间段,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第二课堂,减轻上课时间和管理压力。

  二、思考与创新

  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并结合实践效果进行更改和增减,扬长避短,达到教学目的。我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应注意围绕以下几点:(1)使学生认识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人发展、问题解决而开展的课程,虽然与专业课的目标不同,但并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泛理论,而是学生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的得力助手。只有从心底里重视起来,才会在行动中更加主动,汲取更多的营养。(2)多样化教学引发学生兴趣。利用现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并采用图片、视频、音频多种资料相结合,讨论、表演、团体合作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3)注重师生互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本门课程并不像文化课一样,以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多寡和牢固程度为判断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精神收获,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尤为重要。教师应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和感受,随机应变,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4)增加团体配合环节。心理健康课程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是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两者对课程的诉求是不同的。前者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注重预防和治疗方法及效果,后者更关注个人的发展性问题,注重对个人及世界的探索方法。而在校期间,师生之间的相处时间远少于同学之间的时间,所以朋辈互助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两者并重,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助沟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团体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福兵 .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4):46.

  [2] 李丹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 [J]. 渤海大学学报 ,2013(4):102.

  [3] 项瑜 . 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J]. 黑龙江教育 ,2015(4):3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标题: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030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