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杂志社投稿高职院校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10 08:27 热度:

  非艺术类学生和艺术类学生由于在审美层次、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必须对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并根据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培养之路。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非艺术类学生开始涉及艺术专业领域学习。届于非艺术类学生的特征,本文就目前在该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营造艺术学习氛围、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及借助校企平台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为今后高校的非艺术类生源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建议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与管理杂志社,非艺术类生源,设计能力,培养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引导下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普通高校的专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是成为各高校最热门的设置专业之一。一些非艺术类院校纷纷开设了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既面向普通文理科学生招生,也面向艺术类生源招生;面对非艺术院校招生生源的扩张,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为了保持和稳定招生规模,则依托原有专业基础,通过增设专业方向,在艺术设计招生计划中加入了普通文理招生,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任何美术教育基础,所以被称为“非艺术类生源”。

  1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特征

  这里的非艺术类生源学生主要指我们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文理科学生。同艺术类生源相比,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对扎实和全面,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考虑问题更加缜密和细致,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因此在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没有美术基础的教育经历,他们的专业基础几乎为零,这些学生在审美层次、空间想象、动手能力方面与艺术类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造型设计、色彩处理及画面构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自我诊断和控制能力,因此与艺术类学生的差异体现得更加明显。

  2现有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岗位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不管是艺术类生源和非艺术类生源学生都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但由于这两类生源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手段等方面,应体现出不同的方向侧重和内容取舍,即对于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生源培养特色。而实际上,不管是艺术院校的非艺术生源学生培养模式还是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生源培养模式,都照搬了艺术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原有培养模式,将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与艺术类学生培养“一锅炖”。两类生源学生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出现了艺术类学生创意能力不强,而非艺术类学生设计操作能力也不强的怪现象。

  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都进行了毕业生跟踪调查,从调查反馈情况看,88%的艺术类生源毕业生认为最欠缺的是理解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而81%的非艺术类生源毕业生则认为最欠缺的是设计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恰好反映了不同生源在逻辑思维和造型设计、画面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3非艺术类生源的艺术设计能力培养思考与对策

  3.1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是一个以绘画造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其设计与制作都必须以一定的造型能力基础为前提。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讲,由于入校前没有素描、色彩等基础教学的基础,因此入校后必须要从头开始、从怎样拿画笔开始学,这对于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已经失去升学压力满心想要一展人生宏图的文理科学生来说,并非一件易事。首先,艺术设计的课程多以小课为主,教师以示范、个别辅导为主要手段,课堂纪律比较自由,可以相互观摩、讨论,当视觉疲劳(观察迟钝)时也可以休息,这与文理科的课堂纪律有天壤之别,非艺术类学生已习惯于按时上下课,这对于刚入校的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次,艺术思维是要讲感觉的;当你没有激情是很难有所表现的,也就是很难产生设计灵感,这对于擅长逻辑思维的非艺术类学生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就会因为无法适应而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对非艺术类学生培养的首要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一个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突破点。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是掌握技能的推进器,只有培养对艺术的深厚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丰富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水平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3.2调整教学计划,明确教学重点

  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善于理性思维是他们的长处,因此第一学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而素描、色彩及三大构成等课程却是他们最头疼的,所以在教学计划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与艺术类学生的不同。对于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如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思政等课程可适当减少授课时数,把相应的课程内容以课外作业和实践形式加以补充;而对美术基础课程和造型基础课程则要增加授课和训练时间,如素描、色彩和构成可从拿笔临摹开始训练学生的观察、造型等能力,教师通过大量的示范、讲解及作品欣赏来加强非艺术类学生的脑、眼、手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如何用最简单的几根线表现出其体积感、空间感,结构的起伏、转折关系,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同时通过这种反复的操作实践,也让学生形成思维方式的习惯,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悟能力。

  对于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针对非艺术类学生善于理性思维优势,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课程,以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弥补设计创意的不足,提高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

  3.3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3.1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意思维

  艺术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对于一幅设计作品来说,如果只有设计而没有创意,那它只能是制作品而永远成不了艺术品。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实践。当然创意思维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非艺术类考生首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意训练,如在第二学期中开设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设计思维,从观念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完全放开,在非常放松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析、欣赏、比较各类同学和大师的设计作品,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经历一个重新认识、重新整理、重新设计,从而完成新作品的过程,而在此认识、整理、组合中,他们的设计意识和创意会得到一个的完整的训练;最后在创新实践这门课程中设置设计创作学分考核要求,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要求参加院级以上比赛并获得相应的奖项后方可拿到该课程学分,从而督促和激励学生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提高他们创意意识和设计经历。

  3.3.2依托信息技术,提升设计能力

  非艺术类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较弱,因此设计作品的创意水平相对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类学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和设计软件的应用对传统的设计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非艺术类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来弥补动手能力和创意水平的不足。特别是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软件的推广应用,使学生在通过大量练习后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一些原先需要用手绘表现出来的场景、画面和造型,都能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非艺术类学生基本功的不足,提高了他们设计作品的水平。

  3.4借助校企平台,提升顶岗技能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要手段。而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将课堂中学到的设计理论和能力转化为设计作品,必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真刀实枪对接社会项目需要。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在老师、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可以根据进度需要,采用模拟或实际的创意—设计—制作流程,围绕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就业模拟”三位一体,不仅可让学生领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顶岗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形态、文化思潮、工作方式的不断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综合化、多样化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方式、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随之不断改革,非艺术类考生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学习将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加强非艺术类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使他们在设计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管士骏.谈室内设计专业非艺术类招生学生的教学[J].中国教育导刊,2006(2):59-60.

  [2]裘晓红.基于非艺术类生源的造型基础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252-253.

  [3]武恒,王传贵.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2-124.

文章标题:教学与管理杂志社投稿高职院校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126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