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高校生源危机困境及对策研究之教育学论文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20 10:43 热度:

  摘要:生源危机不是一个局部现象,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普遍存在,弱势高校尤为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影响岌岌可危,如何化危机为生机,概括为四求,即求准——准确定位;求升——提升质量;求转——转变发展方式;求特——办学追求特色。
  关键词:高校;生源危机;对策
  
  20世纪未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由此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总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迅速升到2009年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过程中,由于新校的不断涌现,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竞争的加剧,出现了不少弱势高校,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大幅度减少,危机显现,它的生存状态堪忧,由弱势高校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一、弱势高校及其生源危机的现状
  所谓弱势高校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已经产生并有可能继续产生的一批高等学校,因其存在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战略选择失误和经营管理状况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改进等生存与发展障碍,面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这类高校构成的群体即是弱势高校群体,与优势高校和强势高校相比,弱势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办学理念滞后,战略思路模糊,总体竞争力不强,公众认同度不高以及生存和发展前景暗淡等典型特征[1]。这类弱势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较低层次,它包括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和相当部分的高职高专。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但在2008年,高考生源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人开始全面下降,2009年高考人数首次下降至1020万人,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今年又比去年减少了24万人[2]。几年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受到降分录取新生及新生报到率下降问题的困境,生源危机已初露端倪。以江苏为例,2001年到2004年三年之间均降分录取的地方一般院校有近10所,地方一般院校降分幅度均在20分上下,最多的需要下降30分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2007年福建省15所高校在本一批首轮投档出现零生源,一志愿投档后,文理都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生源不足,缺额计划数都达到三分之一。2009年,河南省本三批招生中近半数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文理科志愿生源不足,计划缺额数占到该批一志愿缺额总数的90%以上。2010年河南本科二批六成高校一志愿上线数不足,文科54所,理科63所院校出现了零投档,专科批次零投挡现象更不在少数。河南省2011年专科招生计划19万人,填报志愿仅有10万人。山东2011年专科录取线降至180分,仍有4万多招生计划落空,有关专家预测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至2018年。
  二、生源危机原因及影响论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
  多项专题研究表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对2000—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变动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后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基数将在2008年达到峰值(12488万人),以后将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20年,将下降到8208万人[3]。
  另据教育部发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14607所,比上年减少599所;招生830.34万人,比上年减少6.67万人,下降0.8%;在校生2434.28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下降1.7%;毕业生823.72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万人,下降1.48%[4]。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入学愿望与入学能力持续弱化。
  首先,由于物价指数持续上升,我国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升反降,这极大地削弱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相应地弱化了其高等教育入学能力。再加上学费标准居高不下(目前,即便按照国家核定的学费标准,我国高校收费也远远超过了经济发达国家年均学费占人均GDP20%的比例,达到40%到50%,这远远超出贫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上大学这一原本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公平社会的桥梁变成了拉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的途径),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实际上已经无力购买高等教育服务。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但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因贫困而无力上大学的问题还将大量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其次,持续恶化的就业形势打击了普通家庭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愿望。现代高等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投资,就业率是学生毕业后对他们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的一种测量手段。研究发现,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走低的趋势:2001年尚能维持在70%以上,2002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为64.7%,而到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就业率快速降到50%,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5]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11万人,据最保守估计,近200万大学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岗位。[6]再考虑到2008年及此前累计留下的失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可能已远远超过一般估计。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不断降低从别一侧面表明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呈不断降低的走势:据调查分析,1998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085元左右,2003年为1516元左右,看起来是增长了,但考虑到这期间工资年均增长近12.4%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上明显下降了。200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呈进一步下滑态势,本科生月收入降到1846元,降幅为12%左右,有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年均月收入甚至出现了略低于农民工的情况。[7]
  (三)高等教育竞争国际化,世界高等教育正向中国大进军。
  中国是最大的生源市场,吸引了不少外国教育机构到中国招生和在中国办学等不同方式与中国高校争夺生源。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加剧了生源缩水,多年来中国到美国留学生以读研究生为主,但近年来赴美留学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2008—2009学年,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为9851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21%,而且其中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增长了两倍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倾其积蓄供子女留学海外,据相关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
  生源危机导致的影响,直接关系弱势高校的生存,首先反映在学校财务危机上。如果说前几年我国多数弱势高校仅仅面临一定程度的生源短缺危机,现在相当一部分弱势高校已经可以说是深陷生源短缺的困境了。由于缺乏其他经费来源,在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生源短缺就意味着学校财务陷入严重危机;招不满学生就意味着其服务得不到充分购买,收不到足够的学费,学校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大大增加;很多学校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扩建的校区,一旦招不到新生,连支付利息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由于学校的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各方面资金依然会非常大,增收带支的成效非常有效,学校财务将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其次引发学校的生存危机。对弱势高校而言,生源短缺既是学校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结果,也是学校即将面临更大生存与发展困难的信号。学生的减少会使相关专业的规模效益大幅降低而无以为继。由生源短缺引发的财务危机会使学校减少教师岗位,降低教师的收入待遇,消减课程及培养项目,减少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这样,学校将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不仅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很可能会不断流失教师,学校的士气会下降,提供优秀教学工作的能力将进一步减弱,毕业生就业状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社会声誉变坏也就自然而然了,于是更难以招到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前几年大规模扩建了新校区、引进了人才的学校来说,招不到足够多的学生就意味着产能过剩。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弱势高校的薄弱程度。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校关闭停办,被淘汰。一年前,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人口基数的下降,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8]专家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弱势高校发展对策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扩招,最后导致生源大幅度减少。这不是一个局部现象,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普遍存在。弱势高校尤为突出,如何应对,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调整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注重内涵发展。广州大学软件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雯说:“民办高校切不可为求生存而放弃质量,要强化管理,利用民办的灵活机制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我认为生源危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就一个因素去分析,需要四求即求准、求升、求转、求特,倒逼转型发展。
  (一)求准,就是定位准确。一所高校的定位很重要,这是一所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依据。首先弱势高校要理性定位,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依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充分论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选准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为特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弱势高校理性定位,必须考虑地方的特点与需求,为区域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方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在地方区域中办出地方特色,进而在高校之林彰显自身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就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和特点。实际上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专家,在对高校进行打分、排队和评价。学生个体需求是否一样的,比如说智力因素、个人爱好,还有他愿意花多少钱,都决定了对学校的选择。危机也是生机,只要能够准确定位,明确目标,不断对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时调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未来的学生肯定会受社会欢迎,高校就不会重新洗牌。
  (二)求升,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对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机也是一种契机,提高办学质量应成为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最重要的目标。[9]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强调,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0]。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一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而设立的质量标准,如果只讲一种,弱势高校就没有生存余地;二是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标志。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人人成才的理念,将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办学的依据。
  (三)求转,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前几年,大学持续扩招,有的高校走的主要是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规模上,不少高校一般规模在2-3万人,有的高校规模高达6-8万人,而很少有办学质量比较,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办学能力逐渐成为考生择校的重要因素。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应尽快加强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克服同质化倾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培育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不同时期自身发展特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各项内涵建设,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不断夯实内涵发展基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求特,就是求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学风貌。办学特色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办出来的,大学特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淀的过程。前几年,有的高校随着扩招浪潮,追求专业大而全,学科涵盖七、八个门类的学校很多,有的多达10多个,而这些专业通常差别不大,甚至完全雷同。与此同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身原有的特色却逐渐在丧失,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自己新的特色。要追求自身办学特色,必须切忌互相攀比,求全、求大、求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打开办学之门,看看社会上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其三弱势高校大多处在中小城市,突出服务“地方性”,人才培养“应用型”,为地方服务不等于降低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可以办出高水平,每个层次都能产生一流的学校。
  论文参考文献:
  [1]贾永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弱势高校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3),23-24页
  [2]姜乃强:高校面对生源减少挑战[Ⅳ]中国教育报,2011-6-9第一版
  [3]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页
  [4]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2页
  [5]原春琳: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基本持平[N]中国青年报,2009-7-9第一版
  [6]姜葳:毕业生工资等同农民工:专家建议高校按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和招生规模[N]北京晨报,2009-9-9第2版
  [7]赵婀娜等:生源危机倒逼发展转型[N]人民日报,2011-8-5第18版
  [8]张烁、徐升升:2011年高校调查报告显示: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出现“存亡危机”哪些高校将面临生存挑战[N]人民日报,2011-5-20第18版
  [9]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8-11,第1版
  

文章标题:弱势高校生源危机困境及对策研究之教育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1150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