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9:05:30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北大核心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期刊周期:季刊
出版地:福建省厦门市
复合影响因子:0.385
综合影响因子:0.231
官网:https://zsjy.cbpt.cnki.net/
主编:杨国桢
平均出版时滞:330.717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嘉庚企业的跨国网络与文化传承————作者:林枫;何子沐;苗永清;

摘要:支撑嘉庚教育、嘉庚爱国情怀的,是嘉庚企业创造的巨大财富。陈嘉庚先生首先是一位企业家,企业经营所得是嘉庚先生捐资兴学、救亡图存、大爱无疆的财政基础。嘉庚企业涉及行业众多,跨越不同地域,显示出“跨国网络”的典型特征;而嘉庚企业相当长时间内的兴盛及其影响,又因为其中蕴涵的文化传承;嘉庚企业是商业诚信等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嘉庚企业及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嘉庚精神的内在核心

清前期西北战时军需奏销问题————作者:刘锦增;

摘要:军需奏销是奏销制度的重要内容。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办理西北战时军需奏销的过程中,开始强化军需奏销的责权问题,明确军需奏销的时限和形式,具体体现在:其一,军需管理及奏销事宜由地方督抚、大将军办理转为专人负责;其二,军需奏销由事后奏销转变为战时分案随时奏销与战后奏销相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军需奏销制度,清政府有效加强了对战时粮饷的管理与控制,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清前期的西北战时军需奏销,...

从山林到市场——清代长江流域徽州木商的木材贸易机制探究————作者:戴昇;

摘要:清代长江流域徽州木商在木材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贸易机制,这一机制是从大量经营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同时也指导着人们如何从事木材贸易活动。木材贸易机制主要分为拼木与采伐、装簰与放簰、通关与纳税、堆木与销售等环节,每项环节又有相应的流程与注意事项。通过贸易机制的开展,木材经相应的长江水系被源源不断地从林木生长地流通到江南等木材销售地,实现了木材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与前代相比,清代长江流域...

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原始农业发展——以环境考古学为视角————作者:苏金花;

摘要:大地湾是我国黍种最早的发现地之一,仰韶时期逐步由黍粟为主转为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马家窑文化时期,形成了粟黍为主,水稻、大麻、麦类、豆类为辅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齐家文化时期,促进了粟黍等旱作农业多样化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大地湾、马家窑、齐家文化原始聚落都表现出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野生动物狩猎和植物采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种植和饲养比重逐步提高,狩猎和采集比重逐渐...

中国古代经济改革中的政策试验——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考察————作者:李丹;张申;

摘要:政策试验在当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中国政策试验的研究多认为中国的政策试验始于近代,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学说的影响。文章着眼于经济改革中的政策试验,围绕“试点—推广”这一核心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政策试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并开展了同历史时期的国际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政策试验,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先秦时期的萌芽、汉唐时期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完善和明清时期的转型四个阶段。与西...

试论战略局势对唐代互市的影响——以开元后期唐与突厥市马纠纷为例————作者:景凯东;

摘要:互市作为古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政权之间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既有其以物易物的经济性一面,也有维系双方关系的政治性一面。互市的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在发生纠纷时,双方的态度会随战略局势和自身政治需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王言材料记载的发生于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的唐与突厥互市纠纷中,唐朝先是因突厥可汗新立而予以特例优惠并申明自身底线,后因突厥东征归附唐朝的东北两蕃而滞留其使者、马匹,最终因东西两线的边境危机选择...

以“私家”供给“公庾”:北宋黄河下游水灾频发下的富民阶层————作者:林建;

摘要:北宋时期黄河下游频繁决溢与河道迁移,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所经的河北、京东两路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灾频发,民众流离失所。然而政府因财政匮乏,无法采取持续有效的救灾措施,进而将赈济与职役负担转嫁于富民阶层,使得黄河下游地区的富民阶层在灾荒与剥削的双重压力下丧失了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热情,区域社会也在富民阶层的消极态度下难以应对水灾的侵蚀,最终走向衰败

在土货与洋货之间:近代广九铁路与珠三角咸鱼流通身份的转化————作者:周坤;

摘要:咸鱼是珠三角乡民日常饮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从广东省档案馆藏九龙海关档案可以看到,近代咸鱼流通的身份在商人的推动下屡次生变。清代中后期以来,经香港输入珠三角的咸鱼多由民船、以“土货”身份流入内洋。广九铁路开通后,经火车运往内洋的咸鱼多以“洋货”身份流通。“洋货”的身份降低了来自香港的咸鱼在流通环节中的阻力,却也在历次提倡国货与革命运动中使咸鱼成为众矢之的。到20世纪30年代,港澳咸鱼商人为减少纳...

民初内外交困下的旅蒙商生存实态——以多伦义合长记为例————作者:郝平;周超宇;

摘要:义合长记是在多伦经营批发业务的中等旅蒙商号。在外蒙古宣布“独立”并引发战争后,草原地区局势失序,作为汉蒙商道重要中枢的多伦亦未幸免。在商路不通、资金紧缩、军需重税、物价高涨等外部因素与呆账过多、投资失利等内部因素交织下,该商号陷于经营日艰、周转受滞、亏赔严重、汇兑难通的生存困境。为重振号务,义合长记积极采取清理对外债务、巧妙回收欠款、拓展经营范围、恳求东家注资等措施,但其努力终归失败,于民国六年彻...

民国前期华北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研究(1912—1935)————作者:康金莉;

摘要:县乡区域性纸币,是指在正规货币制度之外,由经营性机构或管理部门发行,在县乡小范围区域流通的纸币券,俗称“私票”。民国前期,由于乡村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正规货币制度不完善等,华北地区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达到鼎盛。考察民国初期至法币改革前后华北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状况及演变,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民国前期,华北农村商业化程度提高,正规货币制度供给不足,以及集镇经济、农村钱庄业迅速发展,为县乡区域性...

王亚南佚信佚文辑释————作者:封越健;

摘要:《王亚南全集》编者付出了极大努力,将王亚南生前几乎所有文字一网打尽。但仍有漏网之鱼。现从各种书刊辑得《王亚南全集》失收佚文佚信十余篇,另搜得1947年至1951年王亚南致经济史家彭泽益未刊信函三通。从这三通信函可以钩稽出王亚南这一时期的一些事迹以及学者之间的交往,有助于丰富我们对王亚南生平事迹的认识

清前期财政体制与国家治理研究的省思与展望————作者:朱宇超;

摘要:财政与国家治理议题已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对清前期相关研究的总结能够推动这一议题的进步。清前期财政体制的研究呈现出国家财政集权设计与地方分权现实并行的基本面貌。已有研究显示,清前期的国家治理既运行于这一财政逻辑之上,其治理实践又对财政体制有所修正。定额化的财政体制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地方实践的研究提示出治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总体而论,本议题在时空的比较研究、跨学科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还有可提升...

社会经济史视阈下的红色金融:苏区史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作者:陈启钟;

摘要:<正>随着梁启超新史学提出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展开,特别是年鉴学派对跨学科方法理论的实践,在当今中国历史学研究中,运用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开展跨学科、多视野、多元化的综合研究成为趋势及创新的重要途径,尽管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模糊,引起对学科边界问题的议论,但仍不失为推动学术深入的良好方法。在这股潮流下,有比较强政治性的中共革命史研...

国计与民生视野下传统中国货币发行流通的原理与机制——第二届“货币史工作坊”学术综述————作者:刘文斌;郭婷婷;

摘要:<正>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中国金融活动历史悠久,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经济史学界历来重视对中国传统金融问题的研究。尤其近年来,为更好地认识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明清时期关帝信仰在福建地区的传播————作者:石奕龙;张哲;石磊;

摘要:明代,关帝信仰开始传入福建,但都是以效仿京城用关帝庙等镇守城池某方位风水的形式而在闽地建各类城池的过程中传播。在清代,关帝信仰因被列为官祀,而在闽地进一步传播开来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总目录

摘要:<正>~

陈嘉庚的国内投资刍议——兼论近代中国企业家的爱国特质————作者:翁频;水海刚;

摘要:陈嘉庚的国内投资是他于海外取得成功之后,向国内投身社会之时展开的。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陈嘉庚的国内投资呈现出鲜明特征:跨界,积极投入新式实业,融发展公益与经营企业于一身,服务于教育救国理念及事业,主动担当祖国前途命运等。从企业家的角度言之,他的国内投资一方面充分调用了跨界经验,从而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投资行为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他的国内投资行为又与学界讨论的以“经营地方”为特征的“中国式...

从外语读本看清代山西商人的蒙俄商贸————作者:魏晓锴;

摘要:山西商人从明中叶起凭借独特优势开辟出一条连接内地和蒙俄的商贸之路,并在蒙俄商贸中形成了以解决经商语言障碍为主要目的的外语读本经商教程。外语读本卷帙浩繁,包含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的茶叶、布匹、杂货、毛皮和牲畜等商品买卖门类;反映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依循市场需求、把控成本预算和服膺名誉口碑的贸易购销准则;涉及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有关吃穿住行、天文地理和言语杂话等过活生息的语言信息。外语读本是山西商人在...

清中后期川江水上盗匪的治理与困境——以重庆为中心————作者:曹婷;

摘要:乾隆以降,伴随着川江水运繁忙,水上盗匪日益猖獗,给沿江官、商、民造成了严重危害。巴县官府主要依靠水保甲防范与治理水上盗匪。水保甲作为一项常设制度,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乾隆年间,巴县官府编联沿岸的居户和船只。嘉庆时期,官府在沿河地带设立定点稽查的水卡。咸同年间,官府增设了流动梭织的巡船和护卫的炮船。巴县官府治理水上盗匪的举措日益繁多、具体,但却收效甚微。官府无法有效管控水上盗匪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水域...

近见汉简与汉初币制新识————作者:朱安祥;

摘要:近期公布的荆州胡家草场岁纪简为学界重新审视汉初货币制度提供了新资料。以往学界多将《史》《汉》中的“八铢钱”与出土简文中的“八分钱”相混淆,实际上二者并不相同,八铢指重量,八分为钱径。通过对比胡家草场岁纪简的内容,可知史籍中记载的八铢钱,应为八分钱之误。八分钱并不是吕后专门发行的一种新钱,它是对直径达到8分标准之上钱币的一类统称。吕后推行八分钱制,旨在规范市场用钱标准,避免钱币越铸越小。长期以来,学...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