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CSSCIAMI扩展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期刊周期:季刊
出版地:福建省厦门市
复合影响因子:0.347
综合影响因子:0.292
官网:https://zsjy.cbpt.cnki.net/
主编:杨国桢
平均出版时滞:330.717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会馆运营与清代旅桂湖南商帮的发展————作者:徐静琼;黄忠鑫;

摘要:桂海碑林博物馆藏碑刻资料连贯记载了清代桂林城湖南商帮的地域构成、活动与会馆运营等情况,较为清晰地勾勒出旅桂湖南商帮的发展脉络。清初,湖南商民主要从事小本农产贸易,资本积累有限。迨清中叶,经营传统手工业、湘桂水道航运业、水面业及服务业的永州、衡州两府商帮日渐兴起,随后他们联合湘籍官绅创设了独立的同乡会馆,并通过完善神灵祭祀等制度,扩大会馆的商业功能。晚清时期,在“湘军援粤”“粤盐济湘”及衡永宝三府划...

从“私业”到“公产”:清代常熟地区的公产组织与土地控制————作者:赵思渊;

摘要:清代江南地区的善堂、义庄等公产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构成了地方公共支出的一部分。清代中叶常熟地区的凝善堂、临海屈氏安济堂,以及杨氏义庄等案例显示出,善堂、义庄不仅具有慈善功能,也参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这是清代江南地方政治的核心机制。地方士绅通过善堂、义庄实现大规模土地控制,则是这种地方政治结构的经济基础。善堂、义庄的内部管理存在着自治的结构,善堂、义庄在地方政府备案,士绅合议,雇募专业经营者,并与州县...

经济总量增加 但人均产出减少——再评明至清前期中国经济的所谓“斯密型增长”观点————作者:杜恂诚;

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定义是人均产出的增长,而明至清前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在人口激增的背景下,总量产出增长,人均产出却下降,劳动生产率也同时下降,与斯密针对英国制造业论述的由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以及人均产出上升的理论是不相符的。因此,明至清前期中国经济的所谓“斯密型增长”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当时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来缓解人口压力,收到一定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均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同...

汉简所见西北边塞贳卖交易研究————作者:姚琴;

摘要:贳卖交易的实质是买家免息赊购和卖家延期收款。西北边塞贳卖交易的特色在于戍卒与基层吏民为贳卖主体,交易商品主要为日常衣物与织品。官府通过贳卖名籍和债务名籍掌握交易的基本情况,并以此解决债务纠纷。戍卒的贳卖交易受到严格规范和限制,不仅体现了官府对贳卖市场秩序的维护,也反映了商品交易发展对边地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宋代城市税征收活动中的市民与官府之关系————作者:王浩禹;

摘要:宋代城市税收体系基本定型,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围绕城市税征收,宋代市民与官府存在互动关系,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模式,具体表现为越诉、请愿、罢市、抗争、匿税、蠲减赋税等多种形式,实质上是宋代市民活动及其表达阶层利益的重要体现。从市民行为主体来看,越诉、请愿、罢市、匿税乃至抗争属于主动的互动形式,蠲减赋税属于被动的互动形式。市民与官府在城市税征收活动中的互动,表明了宋代市民力量的壮大和意识的兴起,市民阶...

从私费到公款:清前期两淮盐课余银的产生与管理————作者:王嘉乐;

摘要:清制,作为因特定公事起征的诸色杂费内存剩的银款,“两淮余银”的性质与“两淮公费”直接相关。顺康年间,两淮额外税费基本不入奏销,中央疏于监管,所谓“公费”实不过官、商之间的私相授受。由是,康熙朝后期内务府对盐课余银的吸纳,成为了两淮苛征加派的推手。此状况在雍正朝财政改革的过程中得到改善,随耗羡归公的持续推进,两淮杂项公费陆续裁减、归公,归公部分严格依额征收、按例动支。雍正年间,两淮公费已基本离开非正...

资本、股俸与经营:再论清代晋商的合伙制————作者:王治胜;杨建庭;

摘要:对于依事实成立、而不是依法成立的中国传统合伙制商号,在利用一些现代经济学相关理论、概念进行解释时需要格外注意。透过晋商合同文书研究清代晋商合伙制,须注意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合伙资本是合伙商号而非合伙人的资本,讨论范畴应围绕“正本”展开,其不仅包括货币资本,也应包含实物形态、劳动形态的资本类型,只要符合共享利润、共担责任的原则即可。第二,传统合伙制商号中的“股俸”,既有统计意义上的评估作价含义,也蕴...

近代中国长江上游预货交易研究——以江津档案为中心————作者:娄敏;

摘要:预货交易体现了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高度融合的关系。卖方利用预货缓解资金压力;买方购买预货后再转销各地,获取因时间差而产生的利润。这种银货不同步的交易行为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导致纠纷频繁发生。比商会更具执行力的地方政府,通常按照金融市场中的借贷原则审理预货交易纠纷。其审理办法延续与彰显了传统中国县级政府力争尽快“息讼”的基层治理逻辑,虽有助于终止纠纷,但却阻碍了预货交易的有序发展,扼杀了预货交易...

民国时期湖北厘金征收制度的演变(1912—1930)————作者:罗凯;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为收揽人心宣布废除鄂省百货统捐等苛捐杂税。然以财政困难之故,1912年初军政府又将统捐规复为过境销场税。新税开征之后,遭遇多种问题且收数短绌,所以1915年时任湖北财政厅长胡文藻主持对税章进行修订,将税率由值百抽二改为值百抽三。尽管此举遭到汉口商界的强烈反对,但新章终究得以施行,并为后来者所继承。1926年北伐战争导致政权更迭,由于财政入不敷出,北伐军...

全面抗战时期大川实业公司在地化研究————作者:黄河;李玉;

摘要:大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全面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大中工业社公司改组而成,常设针钉、机器和石棉三个制造厂。为适应战时后方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大川公司拟定向西南发展的计划。首先,公司吸收本地企业的投资,解决企业在重建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的在地化。其次,以战时后方需求为导向,利用当地丰富矿产资源新设石棉厂,寻求主营业务和原料来源在地化。再次,以本地企业为主要销售对象,通过多样化的推销方式建立直销网...

市场理路与宋金元明货币格局演化的逻辑——王文成等《宋金元明时期的市场发展与货币流通研究》读后————作者:邱永志;

摘要:<正>货币金融学界关于货币的界定,逐渐从表现交换价值的特殊等价物转变为抽象的信用符号或未来索取凭证,(1)其所具有的核心功能如记账单位、交易媒介与价值储藏等虽被广为认可,但是关于货币的本质,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国传统社会,亦有一套独具特点的货币叙述逻辑。在该叙述框架中,货币除了作为市场交易媒介、计价尺度之外,更多地是被视为体现政治权威、执行财政支付与资源再分配的政策...

从财政到经济的新篇章——《“大分流”视域下的清代经济发展模式(英文版)》评介————作者:蓝迪;熊昌锟;

摘要:<正>自21世纪初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理论对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差异化发展做出开拓性的诠释后,(1)有关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独特性的讨论也拓展至各个领域,国家能力如何塑造长期发展也始终是讨论的重点议题。国家能力离不开财政,政府如何汲取、如何利用财政收入来干预经济发展以及形成干预经济的不同动机,成为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差异。...

晚清粤省宗族社会的治理——以陆丰县为观察视角————作者:许瑾;

摘要:粤省陆丰县吉康都河田一带有五大宗族。发生于咸丰七年的庄连喜案,便涉及叶、庄两大宗族的纠纷。受英法入侵广州、日本侵台等事件影响,粤省官府依赖地方武装,导致宗族势力膨胀。光绪四年,陆丰县令徐赓陛重审庄连喜案,并进行清丈、治盗、储才、连乡等一系列宗族社会改革。然而,复杂的宗族势力、教会背景和官府的制度局限使徐赓陛的改革中断。光绪九年,法军进犯越南,两广总督曾国荃为统筹军力再次整顿宗族势力,并为徐赓陛平反...

从学产导向到学款导向:废科举前后学田转向探赜————作者:尚伟;沈世培;

摘要:作为一项传统助学制度,学田在科举革废前后转向新学的过程颇具阶段性,并非一蹴而就。清廷推行书院改学堂时,便着手谋划以官、私学田渐次填补新式学堂经费,衍生出以学产裕学款的流转逻辑。废科举之际,缘于中央与地方对学田运作实态认知的错位、地方学务权力的冲突,学田的归置分化出多重路径。宣统年间,学堂激增,学款亟缺,承袭学田的款项价值成为各方共识,政府遂采取明定学田范围、学款专管、规整学租用途、清查学田等措施对...

唐宋间中央财政体制分工方式演变考论————作者:张钊;

摘要:北宋前期总领中央财计的三司,源出唐后期的度支、户部、盐运三使司。但是唐宋中央财政体制在分工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唐代三使司施行东西分掌制,以地域分工作为其组织架构的原则。而宋代三司承袭五代之制,更类似于唐前期的户部,以事任分工作为划分职任的方式。中央财政体制由地域分工向事任分工的转向,是观察唐宋之际中央财政机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角度。深入分析则可见五代之三司合一,实未必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

水生经济作物与南宋江南水环境————作者:艾讯;

摘要:南宋以降,受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及人地矛盾加大等因素刺激,水生经济作物在包括临安西湖在内的江南水域大规模扩种。这一时期,有力之家为追求经济效益,依靠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租佃西湖,再转租给沿湖居民,赚取差价;普通百姓则为谋生,大量种植茭白、菱及莲藕。这三种作物的生物特性和种植方式容易蓄积泥沙,与其他人类活动交互作用,诱发了水质污染、湖泊淤淀及沼泽化加速等环境问题,对宋元以降江南地区的水环境产生...

技术自主化与人才成长——粤汉铁路株韶段在技术史上的意义————作者:马陵合;袁素文;

摘要:摆脱西方技术控制、实现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化的重要基础是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标准的确定。晚清以来,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套与本国地理环境和运输需求相适应的铁路建设规范,受过系统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中国铁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成了以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级铁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粤汉铁路株韶段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推进和建设,展现逐渐成长的铁路技术力量。粤汉铁路株韶段在铁路技术上的成就,主要...

从民国初年川粤汉铁路购轨纠纷看经济民族主义实践之路————作者:吕兴林;

摘要:清末民初,为了保障购用铁路材料的利权,在政、商的统筹合作下,川粤汉铁路与汉冶萍公司签订购轨合同,以示共同“扶助路政”,号召地方各路通用本国所造钢轨及料件,以改变以往铁路建设依赖外洋路轨的状况,富有经济民族主义之意义。一战期间,外洋钢铁输华受限,川粤汉铁路与汉冶萍公司本可借此时机推进这一合作。但是,合同双方在钢轨加价问题上产生争执,居中调停的北洋政府交通部又处置不当。于是,政商之间的利益纠葛、不顾大...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作者:牛淑贞;

摘要: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构建,不仅受到日俄(苏)的多方阻挠,而且受到它们对东北铁路修筑权竞夺及日美关系的影响。中国在美国支持下勉力建成的铁路系统,与日苏所控路港系统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因缺乏优势出海港等原因而被迫建立的给养关系。由于日本借款包筑中国铁路等原因,成为日本给养线的中国铁路较苏联为多,不仅使日本获利更多,而且分割了中东路在东北北部的腹地,对苏控路港系统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处于“两...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1937)————作者:裴丽婕;王玉茹;

摘要: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而信息调研是银行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调研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其信息能力的建设重点从最初的偏重信息获取逐渐变化为强调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该文以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调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线索,结合档案和近代报刊等资料,考察银行在信息能力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认为近代华资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