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序言————作者:童小华;
摘要:<正>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深空探测七战七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任务搭载的光学、光谱以及雷达等不同类型的遥感载荷获取了月球、火星等地外星体海量的多源遥感数据,涵盖了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个谱段,这些数据承载着月球和行星的地形地貌、地质演化、物质组成、宜居环境等关键信息,为我们深入了解宇宙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月球与行星遥感大数据的价值是目前亟待突破...
合成孔径雷达月球探测研究进展————作者:陆萍萍;高瑶;孟听雨;赵飞;党亚南;倪锐;徐子涵;王宇;吴一戎;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传感器,能够不受光照条件限制,对全月面(特别是极区永久阴影区)实现高分辨率微波成像,并且可以穿透月球表面揭示次表层结构与物质特性,在月球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月球探测中SAR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月SAR系统概况。接着从月球表面物质特性、形貌构造和水冰探测3个方面对S...
结合影像和DEM的撞击坑检测方法综述————作者:刘慧珍;李大刚;徐懿;
摘要:撞击坑在月球及类地行星表面普遍存在,是开展天体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目前已有很多种撞击坑检测的方法,主要基于撞击坑的影像数据或者数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而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近年来也有综合使用这两类数据的趋势出现。本文采用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关键词,检索并全面梳理了现有综合使用影像和DEM的撞击坑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撞击坑检测的方法可分为4类:第...
月球可见光和SAR影像特征匹配方法比较研究————作者:王晨旭;彭嫚;谢彬;邸凯昌;芶盛;
摘要:多模态影像匹配方法已在地球多源遥感影像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月球多模态影像的匹配尚缺少对比性研究。为了实现高分辨率月球光学图像与SAR图像的高精度匹配,本文选择月球中纬度、低纬度、南极、北极等多个实验区影像,使用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基于区域的CFOG (Channel Features of Orientated Gradients)、H...
基于多视单目影像光度法的月球南极像素级三维重建————作者:陈泽宇;李兆津;吴波;贾然野;彭悦;
摘要:月球表面精细三维重建对月球探测任务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激光测高与摄影测量方法的研究,但受限于硬件和方法原理,其三维重建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最高分辨率只能达到几十米或图像分辨率的若干倍,无法为地势复杂的月球南极探测提供有效支撑。影像光度法因其可以充分利用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明暗信息,从而重建像素级分辨率的DEM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月球南...
基于无锚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月表小尺度撞击坑自动识别————作者:张梓璇;杨俊涛;李林;张硕伟;杨子毅;马月超;
摘要:撞击坑作为月球表面上最典型和最常见的地貌单元,其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记录着月球的演化历史、气候形成以及月球表面年代。由于撞击坑边缘模糊、撞击坑嵌套等现象,导致撞击坑(尤其是小尺度撞击坑)自动识别仍存在识别精度不高、大尺度撞击坑中的小尺度撞击坑难以不易识别等问题。因此,针对小尺度撞击坑数量众多且不易识别,以及嵌套撞击坑识别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策略的无锚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月表小尺度撞击坑自动...
基于多源数据的形貌分析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中的应用————作者:杜省 ;康志忠 ;胡腾 ;肖萌 ;李默 ;
摘要: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的建立是中国顺应当前形势的重要太空战略部署。为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形貌分析在ILRS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本研究将“ILRS计划”分为选址和科考阶段,分析ILRS选址阶段需考虑的约束条件,简述正射影像、月表地形、微波辐射计、多/高光谱成像、测月雷达、伽马射线等多源数据在选址阶段的应用,利用嫦娥二号DOM、...
“天问一号”着陆区横向风成脊零样本遥感解译与分析————作者:秦楠楠;康志忠;惠建新;陶鹏杰;陈一平;管海燕;童旭东;
摘要:研究横向风成脊的形貌特征有助于揭示火星稀薄大气层与火星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基础模型的火星横向风成脊零样本遥感解译方法。首先,借助视觉基础模型的通用分割能力,在零样本的情况下实现火星高分辨率影像的精细分割;其次,基于横向风成脊的几何与光谱约束,稳健的从影像所有分割结果中过滤出横向风成脊掩码;最后,利用各个横向风成脊的分割掩码,提取其形貌参数。在公共数据集M-TARset和一幅覆...
基于嫦娥二号微波辐射计数据的月表低亮温差异常提出和地质成因分析————作者:孟治国;赵瑞;蔡占川;张小平;张渊智;邹猛;
摘要:月表冷异常是月球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对于热红外冷点异常,本文基于嫦娥二号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月表Clementine UV-VIS、LRO Diviner和DEM数据,首次在莫斯科盆地发现并提出了低亮温差异常,并在史密斯海确认了低亮温差异常的存在;以亮温差表现正常的嫦娥五号着陆区为参考,发现当前已知成分无法解释低亮温差异常的成因;通过对阿波罗盆地和巴尔默隐月海地区低亮温差异常的研究,发现...
联合就位与轨道器遥感的月球冯卡门撞击坑浅表层物质成分与溯源分析————作者:陈书睿;冯永玖;童小华;金雁敏;王超;许雄;柳思聪;唐盼丽;杨其全;
摘要: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着陆点所在的冯卡门撞击坑位于月球最大撞击结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东北部。嫦娥四号的科学探测活动将为分析月球背面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宝贵的科研数据。本文结合玉兔二号巡视器搭载的测月雷达、轨道器光学及多光谱数据和最新的月球地质图对冯卡门撞击坑浅表层结构、矿物成分的空间分布及物质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冯卡门撞击坑的浅层结构主要由月壤层、溅射物层...
月球南极阿蒙森(Amundsen)地区地质特征及演化历史研究————作者:张玉征;乔乐;陈剑;张江;李勃;凌宗成;
摘要:直径约103 km的阿蒙森(Amundsen)撞击坑是月球南极地区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该撞击坑底部发育有大面积的平原地貌及永久阴影区,且存在氢元素的富集,是开展月球南极地区挥发分着陆探测的重要候选着陆区之一,然而对该区域仍缺乏聚焦性的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历史研究。面向未来月球极区着陆探测需求,本文利用地形、光谱、光照条件等多源高分辨率遥感探测数据,对阿蒙森地区的地质背景信息及详细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
火星Cerulli区域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未来采样返回任务的启示————作者:张诗琪;赵健楠;张恒;史语桐;夏淼森;赵军利;肖龙;
摘要:采样返回是未来国内外火星探测任务的重点。为进一步了解火星宜居性、寻找火星生命迹象,中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实施“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选择合适的着陆点对于确保任务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对位于火星阿拉伯(Arabia)高地西北部的切鲁利(Cerulli)撞击坑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识别该区域内的撞击地貌、水成地貌和冰川地貌等地貌类型,开展撞击坑统...
月球底部破裂撞击坑的微波热辐射特性研究————作者:孟艺博;孟治国;张小平;邹猛;
摘要:月球底部破裂撞击坑(FFCs)的成因机制以及演化历史一直是月球科学的热点话题。FFCs的特点是底部较浅,包含放射状、同心状和/或多边形断裂,部分还包括山脊、月海物质和暗晕凹坑等火山活动相关特征,目前其主要成因存在粘性松弛和岩浆侵入两种观点的争议。论文依据具有一定穿透深度且能反映热物理特性的嫦娥二号微波辐射计数据,基于24 h亮温、规则亮温和亮温差制图,结合表面玄武岩出露情况,系统地研究月球FFCs...
1∶250万月球酒海幅(LQ-20)地质图编研————作者:刘敬稳;刘建忠;朱凯;张敬宜;张珂;吴聪哲;雷丹泓;
摘要:在嫦娥探月数据及其他月球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导的团队编制了比例尺为1∶250万的全月地质图、月球分幅地质图、月球构造纲要图、月球岩石分布图以及30分幅地质图,其中就包括LQ-20酒海幅。LQ-20图幅以其独特的酒海纪与艾肯纪交界的标志事件——酒海盆地撞击事件而引人注目。本文详细介绍了月球地质图的编研的发展历史、LQ-20分幅图的图幅表达的内容,并阐述了该图幅表达的岩石类型、...
面向月球极区特殊光照条件的地形可视化————作者:应申;毕杰皓;陈驰;
摘要:月球极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造成太阳高度角较低,光照不充分,因此月球极区存在多处长期缺乏直接光照的永久阴影区。由于现有的月球极区影像数据中阴影范围过大,导致其形貌表现不完全,表现效果较差。然而,仅从高程数据出发,直接表现月球极区形貌,则会出现色彩与光影效果不自然、缺乏地形细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月球极区的科学研究,需要创建一套全面、高效的月球极区形貌可视化制图方法,因此,本文结合高精度...
封面说明 月球南极阿蒙森撞击坑地质图
摘要:<正>封面图像为阿蒙森(Amundsen)撞击坑1:10万地质图,该地质图以嫦娥二号7 m分辨率DOM为底图,绘制了撞击坑、外墙、内墙、坑唇、台地、熔岩池、中央峰、坑底平原、永久阴影区等地质单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行星遥感地质团队联合编制)。阿蒙森撞击坑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边缘,以挪威探险家Roald Amundsen命名,属晚酒海纪,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坑内...
行星地质制图历史与制图体系综述————作者:连丽慧;胡腾;康志忠;洪友堂;
摘要:行星地质图是深空探测的重要成果表达形式,也是行星矿产资源调查与储量估算的基础数据。虽然各个国家对行星开展了大量的探测活动,但关于行星地质制图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制图成果集中在20世纪,并且各国的行星地质制图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研究梳理了行星地质制图的发展历史和各国现有的行星地质制图体系。目前美国有较为完善的行星地质图制图体系,欧洲航天局ESA (European Space Agency)在美...
乌托邦平原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地质特征遥感分析————作者:芶盛;岳宗玉;邸凯昌;牛胜利;
摘要: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祝融号火星车)组成。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登陆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预选着陆区。乌托邦平原过去可能存在具备孕育生命的环境,祝融号火星车在该地区开展巡视探测,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了给祝融号火星车和天问一号环绕器今后获取的就位和遥感探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提供有关着陆区的地质背景,本文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和产品,详细分析了祝融...
行星TDI-CCD时变行积分影像重构及其RPC拟合————作者:程春泉;张继贤;张力;黄国满;胡豆豆;
摘要:行星TDI-CCD (Time Delayed Integration)影像行间积分时间的变化,使得原始影像难以直接使用有理多项式模型RFM (Rational Function Model)进行定位。本文按行等时间曝光假设对原始影像进行重构,从原始影像上查寻与重构影像行在成像时间上最接近的两影像行,对应列像元单线性插值重采样重构新的影像行。利用原始影像的卫星轨道姿态和传感器参数,建立重构影像的严...
星空地协同的多尺度宁波市滨海湿地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作者:刘杨毅;冯添;陈镔捷;杨刚;杨晓东;王煜淼;刘静;方震;孟闫佳慧;牛晓萌;孙伟伟;
摘要:滨海湿地盐沼植被区域碳储量的准确估算,对掌握湿地碳库资源状况、评估湿地固碳增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野外清查方法成本高昂且耗时耗力,而仅使用卫星或无人机的遥感反演方法则受限于影像空间分辨率或空间覆盖范围。本文通过分段反演建模的方法分别构建3种盐沼植被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数据到无人机影像的反演估算模型,以及无人机地上生物量数据到Sentinel-2卫星影像的反演估算模型,并利用碳系数计算植被碳储量、土...
遥感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投稿后不足24小时被初审退回,并给予简短的改投其他类型期刊的建议。效率很高,八错,挺好的
2023-03-22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