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突发性地表异常即时遥感探测机制研究————作者:王桥;张正;唐娉;
摘要:突发性地表异常是地表状态发生的突然变化或变异,具有随机性、发生演化快、发现难、影响大、损失重等特点。对突发性地表异常的及时探测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地学和遥感科学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挑战。为此,需要从卫星、载荷和应用三位一体的高度,对传统卫星遥感探测机制进行再造和创新。本文围绕突发性地表异常即时遥感,开展新型卫星体系和探测机制、数据传输和处理模式、异常发现和诊断...
下一代碳卫星方案及指标体系论证技术研究————作者:范萌;陈良富;田龙飞;杨东旭;毛慧琴;陈林;陶金花;江飞;刘良云;张美根;刘国华;尹增山;陈翠红;王军;姚璐;杜珊珊;余超;张莹;胡登辉;周冠华;孔亚文;吴一戎;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温室气体(GHGs)排放是其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为有效评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展,《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碳盘点(GST)机制,要求对各缔约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进行核查。本文介绍了中国用于碳核查的下一代碳监测卫星(TanSat-2)建设总体技术方案和论证技术体系。具体包括:建立了涵盖“全球—区域—点源”多尺度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卫星校核技术体系,明确了不同尺度碳...
武汉一号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技术进展————作者:曾国强;龚健雅;黄頔;高玉东;孙恒青;左玉弟;李志军;戴荣凡;邵远征;
摘要: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数量较少,还不能满足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需求。武汉一号卫星旨在用高性价比光学遥感小卫星解决无控制点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术问题,推动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自2024年5月21日发射以来,完成了卫星各种工作模式的测试,卫星的无控制点平面精度优于5 m、有控制点的几何精度优于1 m,突破了卫星星地相机夹角高稳定设计和超高精度卫星姿态测量等关键技术,验证了以高性价比小卫...
光学遥感机理建模:回顾与展望————作者:闻建光;柳钦火;游冬琴;卞尊健;魏珂昕;赵聪聪;肖青;杜永明;阎广建;范闻捷;吴一戎;
摘要:遥感机理建模是认知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也是定量遥感反演的前提。中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对地观测体系,发射了系列国产遥感卫星。如何充分发挥国产卫星的应用效能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对高精度遥感机理模型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二向反射和热红外辐射方向性模型是光学遥感两类重要的机理模型,模型场景从均质地表发展到复杂地表,涵盖了叶片、土壤、冠层、以及由破碎地类和复杂地形构成的复杂地表。论文从组分尺度、冠层尺度和...
风云卫星:从观测到定量应用————作者:陈林;徐娜;王劲松;商建;寿亦萱;李博;徐榕焓;武胜利;王新;郑伟;贾树泽;
摘要: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2代4型共21颗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上午、下午、晨昏、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并实现了静止轨道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模式。风云卫星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以及政府决策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文围绕风云卫星从观测到定量应用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
中国科学院高空科学气球研究进展————作者:蔡榕;杨燕初;姜鲁华;张泰华;徐国宁;张向强;周江华;苗景刚;宫泽奇;王生;李兆杰;马玲灵;祝榕辰;张航悦;冯慧;何泽青;王谦;张冬辉;刘强;闫峰;何小辉;王宁;黄宛宁;徐文宽;聂营;王保成;张衍垒;朱殷;
摘要:高空科学气球作为一种成熟的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够为各类科学探测和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简称“鸿鹄专项”)在近些年所开展的科学气球飞行进行介绍,重点关注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及工程技术运用。科学气球平台发展以大载重、高升限为趋势。在临近空间球载科学研究方面,通过搭载科学实验载荷,在临近空间开展包括临近空间大气原位探测、临近空...
热红外遥感发展历程与展望————作者:李召良;唐伯惠;吴骅;赵伟;段四波;任华忠;赵恩宇;唐荣林;司梦林;冷佩;刘向阳;刘萌;茹晨;姜亚珍;阎广建;高彩霞;
摘要:热红外遥感是研究地表和物体热辐射特性和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经过60余年的发展,热红外遥感在传感器研制、热红外遥感理论与方法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与监测、行星资源探测、人类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地了解热红外遥感研究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系统性地从热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热红外遥感...
多模态对齐在遥感领域的挑战、现状与机遇————作者:李树涛;马启伟;王志宇;闵显文;段普宏;康旭东;
摘要: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见光、红外、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等多模态遥感数据层出不穷,为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军事侦察等对地观测任务提供了数据支撑。然而,多模态数据在时空和语义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不同模态数据无法直接融合。多模态对齐将不同模态数据投影至同一空间进行关联,为多模遥感对地观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本文依据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需求,论述了多模态对齐在遥感领域的挑战、现状与机遇,分析了...
深度学习遥感变化检测综述:典型算法及发展趋势————作者:程塨;王光兴;韩军伟;
摘要:双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是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获取同一监测区域在特定时间跨度内地表覆盖类型或地物特征的变化情况。在遥感大数据(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与积累)和深度学习的共同驱动下,遥感变化检测技术正经历着快速演进迭代。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面向双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典型算法和最新进展,涵盖了二值变化检测、语义变化检测、建筑物损伤评估、变化描述等常见任务;进...
融合电磁散射特征的SAR目标识别方法综述————作者:邢孟道;韩青;张金松;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的自动化解译是SAR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SAR识别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于大多数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电磁散射特性提取的目标特征是可解释且稳定的。然而,有效特征的提取过程往往复杂,且计算效率低。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直接学习目标的高维特征,获得更高的目标识别精度。...
集成学习遥感应用:进展与展望————作者:杜培军;慕号伟;郭山川;陈宇;张鑫港;唐鹏飞;
摘要:集成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互补思想的机器学习范式,能通过多个学习器的有效组合来克服单个学习器的局限性,提升整体决策性能。集成学习在遥感图像分类、变化检测、定量参数反演中能够综合多源数据、不同算法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集成学习在遥感目标识别、地表覆盖分类、多时相变化检测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地表参数反演、遥感与社会感知数据集成、机理模型与机器学习集成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分高光谱遥感图像计算成像:从融合到光谱超分————作者:孙卫东;韩晓琳;
摘要: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图像可同时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对精准农业、环境监测、目标识别等实际应用极为重要。由于光谱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之间存在固有矛盾,现有光学遥感成像系统无法同时兼顾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成像的实际需求。计算成像作为重建高分高光谱图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可将同区域同时相低分高光谱图像作为光谱先验,依据成像模型,将其与高分多光谱图像所具有的空间信息相融合;亦可将图像对库或光谱库...
资源一号02E热红外双向加密采样模式超分辨率方法————作者:王密;赵泉;谢广奇;
摘要:资源一号02E卫星的热红外载荷是中国首个通过“双向加密采样”的方式支持影像超分辨率的遥感载荷。与SPOT-5通过两帧加密采样的模式类似,资源一号02E在SPOT-5加密采样模式的基础上,再获取仅在沿轨方向偏移0.5个像素与仅在垂轨方向偏移0.5个像素的两帧影像,即可以获取4帧存在半像素相对偏移的影像。本文详细介绍了资源一号02E热红外载荷的加密采样的原理与方法,验证了该模式超分辨率的效果,提出了一...
因果驱动的空天信息智能解译————作者:孟瑜;张正;席智浩;陈静波;邓利高;邓毓弸;孔赟珑;
摘要:空天信息智能解译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从空天平台获取的多源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和解读以获得信息的过程。目前主流的数据驱动型智能解译模型主要利用大规模训练数据和先进网络结构提升解译性能,存在大量标注数据依赖、场景泛化适应性不稳定、模型缺乏解释性等问题。因果驱动的智能解译通过结合因果推理与深度学习,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更具鲁棒性的解译,有望成为新的空天信息智能解译范式。本文主要对空天...
月球探测中遥感制图的几何精度问题————作者:邸凯昌;刘斌;彭嫚;万文辉;王晔昕;廖伟骢;刘召芹;
摘要:遥感制图产品的几何精度是月球探测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应用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系统梳理了月球遥感制图中的精密度、精确度、分辨率等与几何精度有关的概念;分析了立体摄影测量、激光测高及新型月球遥感制图技术的误差来源和典型月球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图的产品精度;进而提出未来提高月球遥感制图产品精度的途径,包括提高定轨定姿精度、增加控制信息、提升传感器能力及创新数据处理技术等
全局性遥感真实性检验的思考————作者:肖青;吴小丹;闻建光;卞尊健;林兴稳;游冬琴;尹高飞;
摘要:真实性检验问题、反演问题和尺度问题并列为定量遥感3大科学问题。真实性检验是反映和揭示遥感算法和产品误差的重要基础,也是遥感产品质量不断改进的重要保障。经过近40年的发展,真实性检验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从传统的基于统计学的比对分析,到基于物理模型的仿真验证,真实性检验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些技术的泛化应用也为定量遥感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和验证手段,已经成为定量遥感发展的...
遥感场景的图文跨模态理解研究进展————作者:郑向涛;赵郑营;宋宝贵;李浩;卢孝强;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类对遥感数据的应用需求日益精细化。然而,单一模态数据在复杂场景解译中存在局限性,难以充分挖掘遥感图像中的深层信息。为此,多模态数据协同分析成为提升遥感解译能力的关键途径,并推动着遥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图文跨模态理解通过文本描述建立遥感图像和人类认知的联系,借助文本语义信息增强视觉特征表征,实现跨模态信息互补,显著提升了遥感解译的性能。本文以遥感图文跨模态理解为主...
遥感时间序列驱动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建模————作者:唐娉;张正;史科理;亢明;赵智韬;赵俊芳;闫冬梅;
摘要:地表变化是遥感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掌握地表随时间演化的规律是对地观测研究中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地表变化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关于地表动态变化过程的建模大多是简化的或局部的,较难形成完备的物理模型与数学公式表达。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伴随着近年来大数据与AI for Science方法的快速发展,数据驱动的动态演化系统建模方法...
遥感时谱理论及应用进展————作者:张立福;张赛;黄义翔;王飒;孙雪剑;童庆禧;
摘要:遥感时谱理论主要描述遥感数据在光谱维、时间维和空间维的信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时谱分析,可以揭示地表物体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光谱范围内的变化特征,进而用于各种应用领域。本文对遥感时谱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介绍了遥感时谱理论的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时谱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多源数据时空一致性与数据融合研究、深度学习的时谱分析方法研究和实时与...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前沿进展————作者:李军;余龙;段依琳;卓莉;
摘要: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遥感数据,高光谱图像作为其中光谱分辨率最高的类型,一直是对地观测各项应用的重要数据源。而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模式识别算法也不断发展和突破,这为高光谱遥感相关应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图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在高光谱遥感图像解译任务中被广泛利用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少量标记样本下利用样本间潜在关系挖掘局部和全局的上下文信息,生成高精度的分类结果。本文从现...
遥感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后不足24小时被初审退回,并给予简短的改投其他类型期刊的建议。效率很高,八错,挺好的
2023-03-22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