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极端暴雨作用下排土场边坡土壤剥蚀率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作者:熊姝臻;吕刚;李叶鑫;王京行;李坤衡;
摘要:排土场是一种典型的人工再塑地貌,由于近年受极端暴雨的影响,边坡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矿区植被恢复困难。为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降雨强度(50、75、100 mm·h-1)和植被覆盖度(0%、40%、70%)下,排土场坡面土壤剥蚀率随产流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剥蚀率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剥蚀率主要受降雨强度及...
非饱和土壤水一维流动有限元法求解编程思路————作者:张晴晴;李想;王忠富;
摘要:《新时代中国土壤物理学主要领域进展与展望》指出我国土壤物理学研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原创性研究较少,其原因之一是从事我国土壤物理学研究的大部分学者数理基础不强,因此较难在土壤物理过程数值模拟上有突破。土壤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的关键方程是理查兹方程。目前关于有限元法求解理查兹方程的论文不少,但是大多理论性强且可操作性较弱,对数理基础不强的研究人员而言,理解与编程实现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包含详...
河套灌区典型农田防护林土壤水碳储量对林带配置的响应————作者:刘莉苑;冯天骄;肖辉杰;冀明欣;李俊然;王栋;
摘要:农田防护林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探究典型林带配置对土壤水碳储量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本研究选取河套灌区典型配置的农田防护林系统(二行林带、四行林带、五行林带和八行林带),测定距林带距离、土壤深度、不同月份三个维度的土壤水储量(Soil Moisture Storage,SMS)和土壤碳储量(Soil Carbon Stocks,SCS),以及土壤性质、植被属性和小气候因素...
中国花生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影响因素————作者:索炎炎;张翔;李亮;李倩;司贤宗;徐凤丹;程培军;闫萌;吴士文;
摘要:明确中国花生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对指导花生科学施肥、促进花生高产高效生产至关重要。于2022年在中国花生主产区采集1 020个耕层土壤样品,评价了中国花生种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pH状况,分析了不同起垄种植方式、产量水平、土壤类型及土壤质地下花生种植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花生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平均分别为15.15 g·kg-1、...
不同施肥处理紫色土胶体性质及其凝聚动力学研究————作者:张一炜;田锐;吴文菲;毕琳娜;吕润泽;李航;
摘要:土壤胶体的凝聚与分散影响着土壤结构、水土流失、土壤养分及污染物迁移等宏观现象。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所处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土壤胶体数量、性质及其凝聚与分散行为存在差异,探索施肥处理对土壤胶体性质及其凝聚动力学的影响对于联结土壤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地区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尿素(N)、有机肥替代10%尿素氮(LM)、有机肥替代30%尿素氮(HM)四种施肥处理,在...
覆盖种植下土壤中代谢物-微生物及枸杞产量的响应————作者:陈浩楠;马丫然;高亚苗;南雄雄;朱丽珍;杨柳;王芳;
摘要:探析覆盖作物种植模式对枸杞园土壤中代谢物组分、微生物多样性及枸杞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区域经济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置传统枸杞单作(M)和覆盖种植(I)2种模式,副处理为施用有机肥(3个施肥水平),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关键代谢物组分和作物产量变化,以及差异代谢物与微生物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枸杞单作相比,覆盖种植模式表层土壤电导率、有...
设施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质量对不同碳组分有机肥的响应————作者:徐烨红;巴雯雯;王炫清;陆超;罗佳;马艳;
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功能组分,施用有机肥是设施土壤固碳培肥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设施土壤DOM含量和质量对有机肥的响应尚不清楚,阻碍了设施土壤活性碳库调控机理认知与有机肥精准施用技术的发展。利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以及3种不同碳组分特征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秸秆有机肥FMs、鸡粪有机肥FMc、菇渣有机肥FMm)处理,探究设施菜地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溶解性...
不同海拔梯度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作者:曾小玲;姜川;陈远洋;冯德枫;陈殊洁;杨雅娜;金艳强;刘成刚;
摘要:植被恢复是改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探究人工和天然植被恢复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可为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低(1 150 ~ 1 200 m)、中(1 350 ~ 1 400 m)和高(1 550 ~ 1 600 m)3个海拔梯度的新银合欢人工林、余甘子天然灌草丛以及滇榄仁+清香木混合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应用线虫群落生态学指数、c-p类群结...
γ-MnO2介导蛋白胨非生物氮矿化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洪俊;夏贤格;陈云峰;刘波;段小丽;张敏敏;聂新星;杨利;
摘要:现有研究多关注微生物活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忽视了非生物作用对其贡献,尤其是典型锰氧化物介导下有机氮的非生物矿化过程。以六方锰矿(γ-MnO2)为供试矿物,大豆源蛋白胨为土壤有机氮代表,设计了3个实验体系,即蛋白胨(0.25g·L-1)单一体系、γ-MnO2(1.0g·L-1)单一体系以及蛋白胨(0.25 ...
《土壤学报》征稿简则
摘要:<正>本刊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刊登本领域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以及能反映现代土壤科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与评论文章,同时也刊登研究简报、重大研究项目进展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重要会讯及本领域重要参考书书评等稿件。对于优质稿件,本刊优先发表。本刊向国内外发行。读者对象主要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
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分会场征集
摘要:<正>世界土壤学大会是由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全世界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盛会,是本行业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此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是全世界土壤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平台。第23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将于2026年6月7-12日在南京召开。为丰富本次大会内容,提高大会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现向土壤领域专家征集分会场主题,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不同管理措施对太湖流域稻田生产力和磷平衡的影响————作者:陈光蕾;岳珂;袁佳慧;朱毅勇;开雷;
摘要:为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稻田生产力和磷平衡的影响,选取太湖流域典型水稻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磷肥施用量(P2O5 0、45、90 kg·hm-2)和灌溉方式(淹水、轻度落干、重度落干)对水稻产量、吸磷量、土壤磷损失及磷平衡的影响。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处理可提高产量,增产幅度为2.20%~11.5%。与P2...
汾河河岸带土壤硝化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作者:迪娅妮;张以柯;张泽文;王春玲;
摘要:水陆交错带是有效拦截径流氮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屏障。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研究河岸水陆交错带土壤硝化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河岸水陆交错带土壤脱氮作用。选取汾河太原段河岸水陆交错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距岸边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及不同季节的土壤样品进行硝化速率和理化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河岸水陆交错带土壤硝化速率和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RDA排序...
不同富集策略下土壤可培养解钾细菌群落特征变化————作者:曾涛;把梦娅;夏围围;张耀鸿;蔡元锋;陈晓芬;贾仲君;
摘要:解钾细菌(Potassium-solubilizing bacteria, KSB)具有独特解钾优势,被视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植物促生菌。为充分发掘环境中的解钾细菌资源,探究多种富集策略下土壤解钾细菌群落特征变化,选用解钾细菌富集培养基(KM),并以细菌富集培养基(BM)作为对照,通过液体(L)与固体(S)培养法,连续传代三次(1st、2nd和3rd)富集培养供试土壤中细菌或解钾细菌,收集每...
秸秆预处理方式对秸秆在土壤中矿化和激发效应的影响————作者:杨昕;朱俊;任涛;李小坤;鲁剑巍;
摘要:秸秆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秸秆预处理方式对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很少受到关注。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结合自然丰度法,探究热解秸秆、腐解秸秆和原秸秆在土壤中的矿化和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培养60 d后秸秆材料在土壤中的累积碳矿化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腐解秸秆(1 945 mg·kg-1)、原秸秆(1 576 mg·kg-1)、热解秸秆(27 m...
全球尺度上微生物残体碳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作者:匡艳云;胡汗;李森;梁玉婷;
摘要: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缓解气候变化和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残体碳(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 MNC)占土壤有机碳的50%左右,对稳定土壤碳库至关重要。MNC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稳定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合Meta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深入探讨MNC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平均重量直...
集约化种植柑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耦合机制研究————作者:胡漫;曾全超;周全;周连昊;
摘要:高度无序、单一种植导致土地退化,但高强度集约化柑橘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多种土壤功能的影响仍不清楚。以不同柑橘种植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集约化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了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多功能性与微生物多样性、共现网络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柑橘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下降,香农指数从5 a的7.05下降至30 a的5.79,物种数也从2 110下降至1 1...
“旱三熟”制下不同覆盖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宋李霞;吴心瑶;宋稳锋;任可;刘帮艳;甄雨卓;刘铭;周玉玲;刘超计;王龙昌;
摘要:为探究“旱三熟”种植模式下不同覆盖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开展为期两年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不覆盖(CK)、秸秆覆盖(S)、紫云英覆盖(M)、秸秆和紫云英协同覆盖(S+M)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技术对内部转录间隔区(ITS)rDNA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覆盖后玉米花期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M、S+M...
典型草原土壤矿物结合态和颗粒态有机碳矿化差异————作者:袁晨阳;杨仁敏;傅子洹;陈世苹;晏智锋;
摘要:草原土壤有机质矿化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对于评估草原土壤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 MAOM)和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并设置5种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进行培养试验,以确定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矿化差异。结果表明,在最适条件((25℃,50%土壤持水...
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稳定性的全球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作者:郑宏锋;赵远;胡汗;李森;张理;梁玉婷;
摘要:微生物残体碳主要由真菌残体碳和细菌残体碳构成,其中真菌残体碳化学组成更复杂,较难被微生物分解,在土壤中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真菌残体碳在微生物残体碳总量中的占比越高,整体的微生物残体碳稳定性也越强。因此,真菌残体碳与细菌残体碳比值可作为指示微生物残体碳稳定性的关键指标。然而,由于缺乏全球尺度的观测数据,微生物残体碳稳定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结合Meta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
土壤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投稿后半个月,编委意见:已有相似研究发表,退稿。投稿后没有回执邮件发送
2023-12-22 13:53 -
zhaohhhh
两周退稿,不符合期刊内容。
2023-03-18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