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所属栏目:政治法律期刊 热度: 时间: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5-1248/C
国际标准刊号:1671-8402
主办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查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今日山西山西省时政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福建论坛杂志社主办的社科刊物。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旨在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栏目有经济理论与经济运行、哲学研究、史学新论、省情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台湾法研究、社会探讨、专题研讨、书评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栏目设置经济理论与经济运行、福建经济、海峡两岸关系、台湾法研究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党的生活·江苏

  该刊将坚持面向基层、开门办刊、上下互动、群策群力的办刊方针,紧紧围绕江苏党建工作中心任务和基层党组织的实际需求,广泛依托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建部门,充分发挥基层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办刊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宣传军队党建工作的重要窗口、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广大党员接受党的教育的园地。该刊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试刊号一经与广大读者见面,即受到普遍好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生产向度与路径创新————作者:侯为民;

摘要: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全民物质福利的提高,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从物质生产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在现代产业部门的崛起、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物质福利的提升等方面显示出全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既在于它超越了西方工业化积累的弊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还在于它具有自己的独特基因,即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增进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以人民逻辑驾驭并超越了经济发展中...

具身智能“身体”实现的四个环节————作者:刘永谋;白英慧;

摘要:在AI专业领域中,主流观点将具身智能视为大模型与机器人的融合。与离身智能不同,具身智能依赖于具有可区分性和可控制性的“身体”。这意味着具身智能需要进行“身体”预装,即通过编码嵌入和人群学习路径,将世界模型和躯体标记内嵌于机器人,使其具有一定的“身体”智能。“身体”预装应从实用主义出发,综合考虑“身体”的形状、大小、材质及重量,盲目模仿人形并非最佳选择。更进一步来说,“身体”与大模型的融合并非简单拼...

基于“认知—语言—价值”三重对齐的具身智能构建————作者:闫宏秀;宋胜男;

摘要:具身智能发展面临的对齐难题制约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性。其中,由物理世界引发的认知偏差、由人机语言隔阂引发的语义奠基问题、由人机存在差异引发的价值对齐挑战是具身智能对齐难题的三大表征。从“认知—语言—价值”三重对齐框架来看,我们通过世界模型和因果推理构建智能体对物理规律的常识性理解,可为智能体的行动提供可靠的认知理论体系;借助语义扎根与意图理解,寻找自然语言处理的更好迭代,有助于实现更通畅的人机语言互译...

智能正义视角下的具身智能————作者:吴静;

摘要:基于认知计算主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忽视具体语境和模拟信息的底层逻辑也造成了很多隐患。在对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具身智能理念应运而生。具身智能中的“身体”并非人类肉身,而是能获取感性经验的实体,它试图重塑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模式,但依然面临身体如何构建的难题。空间智能作为具身智能的一个阶段,通过视觉标注为三维空间建模,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然而其发展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泛化困难,需要...

智能进化与具身智能————作者:杨庆峰;

摘要:由于传统大模型的发展正遭遇灾难性遗忘和泛化能力不足这两个难题的冲击,具身智能被研究者们看作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希望。但现有技术实践只是将大模型嵌入智能体,这种外在嵌入并不能解决大模型所面临的灾难性遗忘和有限泛化问题。从进化的角度看,具身形态必然是具身智能体扬弃理性智能体的结果,研究和发展具身智能是走向超级智能的路径。更进一步地说,正是由于拥有身体形态,智能进化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庄子的身心论对当代具身心智理论的启示————作者:李恒威;秦书渊;

摘要:在存在论层面,庄子以“气”为纽带构建的“形神相即”生命观,强调生命作为身心一体的动态耦合系统,与具身心智理论主张的“即身即心”存在论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消解了笛卡尔式身心二元论和计算主义的简化范式。在认识论层面,庄子通过“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寓言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提出以具身体验为核心的通“道”认识论,其强调的身心专注、去功利化以及顺应自然的实践路径,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形成了深刻呼应。二者均指...

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理论、机制及路径————作者:戴翔;

摘要:数字技术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赋能效果,但其物质依赖性如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能耗特性等决定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环境挑战。为最大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效应,必须重视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技术一致性、经济协同性和制度一致性,这奠定了二者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和坚实基础。数字化转型与循环经济之间所存在的“技术—经济—制度”...

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居民消费碳减排?————作者:胡雪萍;李玉颂;

摘要: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与绿色消费转型,居民消费碳减排已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探究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居民消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对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和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基于2013—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推动了居民消费碳减排,且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和人口规模小的城市,人工...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产业链创新溢出效应研究————作者:刘亮;张奉君;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提高重要战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利用2007—2022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上下游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上下游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下游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该政策对下游企业的实质...

“东京梦华”:数字时代主题公园的景观制造与城市想象————作者:曾一果;梁思璇;

摘要:作为舶来品的主题公园,引入中国30余年来历经兴衰与迭代升级。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为代表的本土主题公园努力突破“迪士尼化”困境,探索出“传统文化+景观制造+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清明上河园以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通过景观制造、实景演出和短视频传播等跨媒介叙事,构建出“地理—文化—媒介”共生的故事世界。其中景观制造以历史性地方为基点,重建游客与古城之间的“心理地形图”,为...

《共产主义原理》最早中译本及其发行考析————作者:沈成飞;刘芳;

摘要:1926年,刊载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刊物《人民周刊》的《共产主义原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译本,译者是柯柏年。该文本的翻译、刊发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宣传教育与开展编译工作的直接成果。经相关史料分析与文本比较,柯柏年中译本的参考蓝本确证为英文版本。该中译本随《人民周刊》的发行在中共党员、团员和“非同志”之间传阅,传播面广泛,对大革命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香港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研究————作者:范佛山;王建华;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是1949年之前出版的各种《毛泽东选集》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版本。该版《毛泽东选集》是在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新闻出版力量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不同于其他版本,该版《毛泽东选集》采用系列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并借助新民主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在国内外广泛发行,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还满足了解放区群众对毛泽东论著...

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挑战与难题破解————作者:周文;李昌檬;

摘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都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指向,乡村全面振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面临着城乡融合发展堵点需要进一步打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农村土...

国家对外开放能力的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作者:刘世强;周杰;

摘要:在国家对外开放的要素体系中,对外开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对外开放能力是一国将对外开放蓝图转化为现实的关键能力,是实现国家经济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一国的对外开放能力主要包括开放观念的引领能力、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要素资源的聚合能力、制度标准的建构能力、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对外开放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迈向崭新阶段离不开自身对外开放能力的建设。面向...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视域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路向————作者:刘桓;袁波;

摘要: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扩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保护主义、多边主义、单边主义等方向发展,致使全球经贸规则领域的议题出现碎片化、多元化、价值观化的新趋势。这种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给我国开放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不仅挤压了对外开放的空间,导致经济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掣肘,还凸显了制度型开放滞后和对外开放能力存在短板等不足。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

人重新站在大地上:“附近”的保守和热情————作者:项飙;

摘要:“附近”不是一个描述“社会构造”的单位,而是人“构造社会”的工具。“社会构造”的单位包括家庭、社区、公司等,而“构造社会”是指行动者把不同的单位通过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生活秩序。“附近”不是基于乡愁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而是基于现代性的诉求——比如自主、开放和反思性——来抵制那些消解人际关系的技术、商业和治理模式,以保护现代社会的肌体。“附近”是一种行动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寓热情于保守...

“附近”的社会学及其经典根源————作者:刘拥华;

摘要:现代个体的建构是社会学经典理论的核心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是在社会的涵义上、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即在生活的“附近”展开。经典社会理论家对“附近”的关注在涂尔干、韦伯和费孝通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关注中,“附近”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伦理性的形塑力量而存在的。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深入分析,探讨在现代性背景下,基于“附近”的具体关联如何可能形塑现代个体的生成,并试图以此建构“附近”作为社会理论的经典议...

共鸣与互惠:重建“附近”的感官与关系路径————作者:严飞;黄思奕;

摘要:在现代都市社会中,“附近”的消失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的加速化、“地方”的空间化和公共生活的无聊化共同削弱了人们的感官体验与社会关系,导致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齐美尔有关“感官”和“陌生人”理论的讨论说明陌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式,而熟悉是一种人的感知。感官体验和社会关系构成了现代人对“附近”感知的两个核心路径。跳脱西方理论中割裂自我和外界的解决框架,通过“感官共鸣”和“关系互惠”来恢复人与人之...

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历史原则的批判和扬弃————作者:包大为;董鑫;

摘要: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不仅是法哲学批判,更是对历史法学派赖以立论的历史原则的批判。这一思想事件远承启蒙理性与历史主义的历史哲学之争,近接黑格尔、甘斯与胡果、萨维尼的法哲学之争。马克思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法学派历史原则的冲突是马克思发起批判的最初动机。对历史法学派反理性、个体性和发展性等历史原则的批判给予马克思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契机,成为马克思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衔接点。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

有生于无:《资本论》的逻辑开端————作者:代利刚;

摘要:《资本论》的逻辑开端问题是决定历史辩证法性质的基本问题。价值形式学派在批判苏联式解读的基础上给出了颇有深度和影响力的“存在(有)/非存在(无)”解释框架,与之不同的是,批评实在论者以分层划分的结构主义进路加以解释。为了回答这个开端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审视,激活MEGAⅡ的相关文本。“消失”“错乱”等范畴映现出非存在(商品)对于“存在”(货币)的否定意蕴。因此,马克思的历...

  相关政治法律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